北京的冬只剩暖阳
专注的现场导演
人生中那些看似极度重要的事情在发生时往往都有着一个平凡无奇的开始。
接急令赴京
我在一个陪着孩子上亲子课错过了十几通电话的周末上午,看到短信通知需要外派至北京参与中华善德网上线前最后阶段的一些筹备工作,明细职责是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上线仪式的现场导演工作。
从接到确认电话开始到我们4人小组抵达北京,整个过程没有超过24小时。我带着已经换第二本的亲子日记,亲亲女儿还在睡梦中的小脸,开始了持续一个月的北京出差的日子。
孩子快3岁,几年以来我拒绝了几乎所有超过3天的出差,想尽心的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多的陪在女儿身边。这一次我却并没有去赘述自己的情况,仔细一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分不开身的理由,而外派所需要我们做的事是一个团队每个人都必须克服困难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事,我深知在一个团队初期筹备的阶段,不可能短时间锻造出一个成熟的磨合充分的团队去做好一场如此重要的大型活动,我在领导打电话的语气中都听出了焦虑,在人人都需要克服的困难面前,我的情况实在不值一提。若必须要去,那就去做到最好,让去北京的每一天都有它存在的最大价值,这是我所能理解的对这一段与家人的分别做的最好的回馈。
“南方姑娘”成了“北方少年”
抵达北京正值11月中旬,北方的干燥对南方人身体的对抗性是比想象中更强的,整整一个星期,我们的外派小组都在鼻血、咽炎、呼吸道过敏的侵袭中去强迫自己迅速的适应。我们到了之后吃完工作餐就在晚上11点召开了第一次集中会议,这种节奏是我所熟悉的,直接越过了寒暄越过了客套切入正题,进入角色的速度与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呈绝对正相关关系,抵达的第一天,虽然团队来自各个地方但我莫名已经建立起了信心。我在赴京的第10天因为干燥引起的头皮不适和头痛仍在继续,于是剪掉了一头长发,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南方姑娘”因为这一剪刀彻底变成了“北方少年”。
在正式进入12月前,我们相对而言工作节奏是比较一致的,大家已经习惯了没有周末没有下班的准确时间,一切以手上推动的具体工作完成度为主,从上至下每天工作时间18小时,满负荷是常态。往往这样的状况,是汇集了所有专业人员的团队最佳的磨合方式。核心团队成员在不到10天之内基本已经建立起了彼此的默契。当时身在其中不知其感,现在回顾,实在是太幸福了。我们彼此关怀,在工作的间隙里把一切压力都烹调的别有一番滋味,毕竟高压节奏的人都需要具备的一项技能就是苦中作乐,我丝毫不介意多用一些精力让大家在百忙之中舒展一下眉头,松一松绷紧的神经哪怕片刻。
与Excel相依相伴到凌晨
12月开始基本进入了全线备战状态,各小组已经开始分线处理各项事务,在整个项目小组设置中一共8个组别,所有核心工作人员基本都是一个人至少横跨3个组别的工作,这在组与组沟通衔接的问题上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稍不留意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等的状况。我所在的执行小组是从公司现有人员、外派人员中抽调出来组成的现场执行小组,也就意味着我的组员每个人在12月10日现场执行前一天都需要对他们本来手上分配的工作负责。那么所有牵涉到大会堂现场前期衔接的工作就只有靠我自己。
为了不把事项混杂,每一天我做了最为详细的Excel进度记录表,也为了小组成员在到位的第一时间就能详细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应该要做什么事,我做了小组分工职责明细表,包含每一位组员的职位描述,负责事项及细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判以及每类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法,在实际执行中依照分工需要对接的相关人员以及联系方式。
我在半个月内4次去到大会堂现场,测量每一处物料的精确尺寸,与制作方沟通各处细节。为了保证有效沟通,每一次在去往现场之前我都会准备一张表格,按类别写好所有事项以及最后确认的执行方案,在见面结束后发到对方邮箱得以确认执行进度。
在前期的衔接中,除了对现场物料、设备、尺寸、设计、制作对接做好全方位把控之外,还必须对所有小组人员到组后的执行做好一切准备。
因为大会堂的场地特殊性,我们无法在比正式开场前2小时早一分钟的时间去勘察现场,一旦当天开场前遇到突发状况,小组成员第一次进入金色大厅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在本身已经身兼数职的活动总统筹,现场总导演黎自来的召集下,现场执行小组在12月9日确定完所有细项之后全员模拟彩排了3次。
一切顺利 我们缺一不可
因为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充分,我们在进场后非常顺利的定位了每一位工作人员,没有任何音控素材有一丝问题。毕竟就在开场前5个小时的时候,我们还趴在酒店的小桌子上调整最后的内容,在这样变数非凡的活动中,我非常自豪的在现场看到,小组成员没有任何一个人在执行中不知分工,大家各司其职沟通顺畅,执行中没有任何硬伤。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现场会是完美无缺的,我的心惊胆战在于大会堂的对讲机出了问题,对讲机是所有组员同时段沟通的唯一工具,是我在现场调度中最重要的能够保证各方人员到位并有序执行的最佳方式。我们在开场30分钟后发现部分对讲机存在听不见指令的情况,身在音控台的我心急如焚。但在之前的会议中,是我要求大家在现场谨记职责不可慌乱,那一刻,我迅速冷静下来,跟音控师沟通后匀出了一分钟时间可以离开,我立马找到相关人员,在5分钟之后撤换了3台有问题的对讲机。谁知,仪式进行到倒数第二项议程的时候灯光督导的对讲机仍旧因为硬件问题无法收到指令,现场灯光在调度三次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当机立断放弃了多一秒的等待,顺畅的衔接到了下一个环节。这些小的、在计划之外的突发状况在现场出现了很多,所有人员都非常默契顺畅、不留一丝痕迹的解决掉了,很多状况甚至都没有被我知晓。这是一种高度凝聚的战斗力,是每个人心里都装着整体这个概念才会有的结果。很荣幸,跟他们每一个人并肩作战。
在活动圆满结束后的影像镜头中,我看到了工作状态中高度专注的自己和队友们。大家认真起来的样子,真好看。
12月的北京已经非常冷了,活动结束后外派人员们归心似箭的同时也开始对北京的一切有了不舍。在处理所有收尾工作的时候,我看到每一位同事都耐心温和,我读懂了那是一份肯定。
致敬所有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
我曾多次体会过想把一件事做到最好的焦虑,此次我也深刻的感受并亲眼看到了默默付出非常多心血的人恰恰是身在指挥层的人,他们用力的想要把光环和肯定给予我们这样的实际执行的工作人员,希望用这些肯定来体恤大家的辛苦。其实在这一场活动的全过程中,我被激励被感动,让我放下一切自己的困苦去全力以赴的并不是那个看似光鲜的荣誉,而是我看到了太多不计回报的付出与辛劳。这种专注与执着感动了我,以及身边的每一个工作人员。这种精神让我们能从上至下齐心协力,拿着指挥棒的人,早就给了我们最正确的方向,才保证了我们的付出没有偏离轨道。这份致敬,将常在心间,成为日后我最大的精神动力。
北京因你们而不同
一座城市带给一个人的感受会因为身边的人而不同,这种感受对我而言更加敏感,因为大学毕业便选择了一个全新的城市开始生活的我在几年间对城市的内心定义一直发生着变化。从前北京的冬于我是至寒,如今北京的冬只剩一片暖阳,这座城市在我心里的感觉也因为这一群人而变得温情可爱。
时间对浓度的碾压也许很难对抗,无论记忆还是人事。但每一刻曾经真切经历的感受都会成为一个印记,在生命中与更多的点连成全新的轨迹,我们只需把专注与时间融入过程。
北京,期待再见,一定会再见。
(摄影/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