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新媒体传播为公益发展注入新动力

编辑:

新浪微公益.jpg
新浪“微公益”总监杨光参与录制“互联网+公益”访谈节目


导读: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联合新华公益打造的“互联网+公益”系列访谈第七期开录,新华网演播室邀请到新浪“微公益”的总监杨光,与网友一起探讨新媒体传播给我们的公益事业究竟带来了哪些改变。

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的公益事业已经由传统模式向新型的公益模式发展,互联网的介入,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公益的践行者,同时也是公益活动的传播者。新媒体传播为公益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16中国公益新媒体沙龙暨新浪“微公益”年度颁奖典礼”不久前在北京举行。沙龙以“公益领域之间跨界合作关系、增强公益行业新媒体传播力”为使命和理念,新浪“微公益”提出了“改变2017”的口号。

2012年新浪微博率先推出“微公益”,通过对公益资源和微博互动优势的有机整合,提供“一站式”救助服务,简易的流程大幅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的门槛。据统计,新浪目前已有近3000家公益机构用户和2.6万个公益个人用户,已构成中国公益新生态的中坚力量,象征着新媒体时代公益事业的开启。

基于新网微博发展起来的新浪“微公益”在公益传播上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伴随着新浪网的成立在2007年就有了新浪网公益频道,2012年新浪微博推出“微公益”。“微公益”主要是一个移动化的公益平台,它有四个主要的公益产品,包括个人救助、转发捐助、品牌捐还有微拍卖。

近些年,公益组织与公益机构越来越重视新媒体方面的传播,据统计目前仅新浪“微公益”平台上就有近3000个活跃的公益微博账号每天发布公益活动和公益项目。同时,有将近690万捐赠人次通过新浪“微公益”平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简单说,新浪“微公益”有效的利用互联网公益搭建了一个网络公益平台,让公众通过PC、手机等载体就能奉献爱心,参与公益活动。

参与公益活动不分职业和教育背景

“新媒体时代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践行者”与据有雄厚资本的公益组织和有明星大腕参与的公益相比,“草根”公益有着不同的优势。

首先“草根”公益更接近广大网民的生活,相比很多企业家通过大量捐赠资金对社会公益有贡献,普通人能做的公益可能更多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或者参与一些志愿活动。

2016年新浪“微公益”评选出2016年“十大公益大V”,其中有不少志愿者人士是参与过献血、环保、宣传儿童打拐等公益活动的普通人。相较于企业家或者企业公益来说,普通人的公益更接近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特别是他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到公益活动里面来,而且他通过发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更容易让公益组织了解到真实、贴近社会的公益现状。

普通人的参与会使公益的影响更加垂直,比如说‘我看到他和我差不多,他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我也可以做?’这种影响力和带动力与那些资本雄厚的组织是不一样的。参与公益活动不分职业和教育背景,奉献爱心都是可以具备条件的。参与公益不一定要有大额的捐赠或者做出多么伟大的事情,就是尽自己的一份能力多帮助其他人,或把自身的专业技术做一些分享。

参与直播,年轻粉丝发挥“转发效应”

目前粉丝成为明星公益最闪耀的一颗星,而且成为明星公益中非常具有正能量的一股力量。我们看到很多明星的粉丝团参与到公益活动。比如直播活动,明星在片场、在家里,秀厨艺、秀才艺,通过手机直播,网友参与公益活动,并且把网友打赏明星的礼物变成善款给孩子捐赠免费午餐,这个活动有将近300位明星参加,包括姚晨、谢娜、张杰等明星,大家会觉得这种形式非常有意思,原来公益活动并不是那么凄惨,总是悲情,而是阳光、欢乐的。通过这个活动一共筹集将近130万元,大概能折算成将近33万份免费午餐给孩子们。

很多青少年作为明星的粉丝,真的会因为偶像的呼吁,以非常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参与公益事业。在互联网时代,有微博这种传播效果很好的公益能量扩散平台,通过“转发效应”可以看出,偶像或者说是名人能够发挥很多社会正面作用,也会影响到年轻人参与到公益里面,作为一个榜样和楷模。

提倡理性捐赠,科学规范公益活动门槛

新浪“微公益”共有四个产品,我们叫捐赠产品,是民政部指出的互联网捐赠平台之一,除了打开“微公益”的页面就可以看到的“我要发起项目”一栏中的“我要求助”和“企业捐助”这两种捐赠形式以外,还有转发捐助和微拍卖,微捐助更多的是个人资助或者自身需求,包括生病这样的困难情况,通过网络爱心得到帮助。

转发捐助更多的是针对企业来参与的,这个产品主要是通过企业承诺捐赠,网友转发一次企业认捐一次,认捐的金额可以自己设置,转发捐助和个人求助最大的特点是:转发捐助只需要动动手指转发微博就可以参与到公益活动里来,个人求助更多的是帮助别人,自己参与捐赠善款,这两者之间用户群有些许不同,但通过互动,这些内容在微博的信息流里都可以同时看到,并且会影响其他关注的人。新浪“微公益”就是通过这种互动搭起了两者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

2016年各式各样的公益事件让许多网民对这种网络捐助产生了一些质疑,面对各类公益方面的信任危机,2017年网络公益在传播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更多措施,尽可能避免出现一些导致网民对互联网公益产生信任危机的错误和问题。比如与有资质的公益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核对包括核实救助人的情况,如病情、个人信用情况等救助人相关信息信息。

同时网络公益也需要更好地引导公众参与公益捐赠,比如为公众解释什么是慈善法、个人救助的定义是什么等问题,让公众从概念上理解什么是个人救助,什么是公益活动以及什么样的形式更可靠真实。简单说,就是尽可能地把相关所有的信息都告诉公众,让公众自身具备公益慈善真实性的判断能力,互联网公益应倡导理性捐赠。

举例来说,比如2016年“六一”儿童节,江苏一位孩子在医院做治疗经济困难的母亲为孩子去超市偷了鸡腿,于是很多网友便开始为这个孩子捐款,而新浪“微公益”这种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工作就是与公益机构分析,救助这个孩子所需的医疗费标准是多少,达到所需金额后立刻暂停捐赠,这次捐赠在网络平台传播时的名字叫“心酸的儿童节礼物”,经过演员姚晨转发后引发了网友的爆发式的捐赠。而互联网公益平台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出合适的捐赠金额,所以互联网平台需要从这个角度更科学、合理的规范,引导公众并规范公众参与公益活动,避免盲目捐赠情况的发生。

从PC端走向移动端 引导公众参与公益不同领域

网络公益传播强调的是全民参与、创造价值,展望2017年,网络公益在自身的传播工作方面还需要做许多努力。

网络公益自身传播的基础,首先是要了解公益行业、公益项目,随着2016年9月1日《慈善法》出台,网络公益的工作模式本身就更加符合《慈善法》的要求和规定也更加规范。新浪“微公益”成为民政部首批制定的互联网捐赠平台,按照法律的要求,这个平台上每一分钱的捐赠直接从用户到慈善组织,不在微博上停留一分钟,这样保证了善款的公开和透明。

互联网公益的基础还是互联网,技术跟产品的升级对于互联网公益极为重要的,互联网公益随着网络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公益,才是互联网公益本身最需要注意的问题。譬如现在流行的包括语音直播、视频直播或者手机直播等产品,都可以用于公益活动。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浪“微公益”等网络公益平台的未来可能会从PC端走向移动端,从门户到手机。同时会越来越多地利用它本身具备的大数据资源,更好地为公益项目服务,很多公益组织都在研发大数据产品,包括APP。

2016年9月1日,国家出台《慈善法》,未来互联网公益必然和《慈善法》联系的越来越密切,会修正很多原来在网络公益上存在的概念误区和捐赠误区,更加均匀地让公众的爱心投入到不同领域。新浪“微公益”总监杨光在“互联网+公益”系列访谈节目中表示:通过新浪“微公益”后台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用户目前对儿童类、妇女类、教育类的公益项目比重较高,环保类、文化类、艺术类的公益活动关注的热情度还不强,未来新浪“微公益”可能会更加均匀地引导公众参与到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公益活动。(中华善德网整理)

[责任编辑:文静]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