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治家在行动·安徽合肥填海巷社区故事

编辑:车前

一、彭克华老人:你们做了我孩子都做得不多的事

对于85岁的独居老人彭克华来说,“以孝治家”义工的到来,就像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温暖了老人清冷的心。

01一提到自己的处境.jpg

一提到自己的处境,老人就直落泪。因患糖尿病和腰椎间盘突出,老人行动十分不便,走路只能靠助行器一步一步挪,小便在床边的移动坐便器解决。对于老人来说,洗衣服、洗澡和洗头发都是难事。

01女儿在外地.jpg

女儿在外地,儿子和儿媳工作忙,不能经常来协助老人。于是对于爱干净的老人来说,不能让自己保持清爽的状态,成为一件愁事。

01以孝治家.jpg

“以孝治家”义工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担起了这个任务,每次到老人家,先帮老人洗衣服,再烧好热水,给老人洗头发、洗澡。因为老人害怕在卫生间滑倒,“以孝治家”义工每次都是三人一组行动,一个人负责帮老人家洗澡、洗头发,两人负责扶着老人,让老人有足够的安全感。每次洗完澡,老人都会落泪:“你们做了我自己的孩子都做得不多的事情,谢谢你们……”

01最后一张.jpg

二、义工胡长景:爱的能量  用心传递

8月份,合肥市瑶海区明光路街道填海巷社区“以孝治家”队伍又增加了一位能人,她就是住在地材小区的党员胡长景。

02起初,67岁的胡长景.jpg

起初,67岁的胡长景是享受社区服务的居民,每天带91岁的妈妈到填海巷社区“以孝治家”健康家园做理疗、按摩,再到楼上打会乒乓球,十分惬意。在得知填海巷社区许多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上门理发后,胡长景主动向社区提出,她自学过理发,可以去为这些老人理发。

胡长景带着理发工具来到了85岁的彭奶奶家,理完发后,彭奶奶摸着清爽的头发开心不已,住在御景湾小区的易爷爷和老伴也享受到了上门理发服务。爷爷奶奶腿脚不便,尽管居住在有电梯的小区,却很少下楼。“以孝治家”义工胡长景的到来,为他们解决了一件难事。

02除了上门理发.jpg

除了上门理发,胡场景也没忘记“以孝治家”的义工们,她说要让义工们清清爽爽的去为居民服务。现在,只要社区内有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理发,胡长景都二话不说,带着理发工具上门服务。她逐渐忙碌起来,连做理疗、打乒乓球的时间都减少了。但是她说:“作为一名党员,能为这些老人家服务,我觉得十分荣幸。”她还偷偷地告诉社区工作人员:“我也会推拿按摩,想加入推拿按摩义工队伍……”后来,胡长景又成为“以孝治家”大食堂的义工,每周两次到大食堂服务老人。

02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日常观察发现.jpg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日常观察发现,“以孝治家”义工胡长景也是一位孝子,每天陪伴在91岁的老母身边嘘寒问暖。作为党员义工,胡长景的行动正是明光路街道填海巷社区开展“以孝治家”行动所带来的感召力的生动体现,传播了满满的正能量。她也在用自己的孝行和义举,感召着更多的居民加入“以孝治家”义工队伍,弘扬“孝”文化,实现社区互助。

三、义工张雪凤:一把火 一面旗

在填海巷社区“以孝治家”义工团队中,有一位 69岁的党员义工。

03她是小区原管委会主任.jpg

她是小区原管委会主任,在小区管理上一奋斗就是十几年;

她是社区中老人尊称的“张老师”,每周教大家学习广场舞;

她还是社区“以孝治家”爱心敲门义工队的成员,几乎每周都要到高龄独居老人家中探访。她就是明光路街道填海巷社区“以孝治家”义工张雪凤。

03尽管已经69岁.jpg

尽管已经69岁,但张雪凤始终保持着年轻的精神状态,为社区、为老百姓服务总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

在家中有卧床的老母、行动不便的女儿需要照顾的情况下,她依然坚持在社区、居民有需要时第一时间赶到,居民有困难、有问题时及时反馈,寻求解决办法。

03得知社区“以孝治家”大食堂要开业了.jpg

得知社区“以孝治家”大食堂要开业了,张雪凤又报名加入大食堂义工队伍。她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大家都不容易,能帮别人的时候就帮一下。我的空余时间不多,但只要你们有需要,我肯定到”。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义工心中的”“以孝治家”精神。

四、义工张家媛:一双巧手 几载笑颜

提起明光路街道填海巷社区的“以孝治家”义工张家媛,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性格直爽,按摩手艺了得”。张家媛一直是个性格开朗的热心人。

04几年前,她就自愿报名成为小区楼长.jpg

几年前,她就自愿报名成为小区楼长,将几栋楼的居民服务放在心上,了解居民需求、慰问孤寡老人、收水电费和小区卫生费……忙得不亦乐乎。在填海巷社区启动“以孝治家”行动后,张家媛认为作为一名党员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以孝治家”队伍,于是她又报名成为填海巷社区健康家园的一名义工。

04每周有三个半天.jpg

每周有三个半天,她都会在社区健康家园中,为社区内的老人按摩、理疗、量血压、测血糖。

考虑到小区内有许多行动不便老人深受肩颈、腰腿疼痛的困扰,张家媛主动提出,要上门为老人家按摩。一户、两户、三户……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尽管张家媛心脏不好,却一直坚持着,楼梯爬不动就慢慢爬,实在爬不动就歇会儿再爬。

04只要接受过按摩服务的老人.jpg

只要接受过按摩服务的老人,都赞不绝口。有的老人说道:“老师,你这手艺,可以开按摩诊所了。等你开了告诉我一声,我一定去!”张家媛笑着答复:“我以前是开按摩诊所的,现在就想好好为社区服务,我有空就会来给您按摩,您要是觉得我服务得好,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帮别人吧!”

04在得知社区要开.jpg

在得知社区要开“以孝治家”大食堂后,她也第一时间报了名,要为更多的孤寡老人服务。

五、关爱孤寡老人行动纪实:用爱点亮孤寡老人的心灯

“这段时间谢谢你们,实在是非常感谢!”2016年2月26日,明光路街道填海巷社区工作人员曾收到这样一条信息,发来信息的是填海巷社区91岁的孤寡老人黄时晓。

老人因为腰椎疾病,需要入院进行手术治疗,但老人身边没有亲人,对于住院做手术感到十分无助。社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带领“以孝治家”义工去医院看望老人,并与老人约定会陪伴老人进行手术。手术当天老人看到“以孝治家”义工十分激动,因为此前老人并未对与义工的约定抱有太大的期望。

05义工的到来与陪伴也冲淡了老人对手术的恐惧.jpg

义工的到来与陪伴也冲淡了老人对手术的恐惧。在老人出院时,义工也积极为老人办理相关手续,陪伴老人回到家中。同时,义工也与老人约定会定期上门陪伴老人,老人十分高兴。

在近两年的时间内,“以孝治家”义工与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几次入院,都有义工陪护。不住院时,每个周末都有社区义工、大学生义工上门陪伴老人聊天、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陪老人外出晒太阳,在老人需要的时候为老人按摩、理发。

05 2017年5月17日.jpg

2017年5月17日,填海巷社区工作人员在带“以孝治家”义工为老人上门理发服务过程中,发现黄时晓老人家门紧锁,敲门无人应答,电话也无人接。因老人本身患有冠心病、腰椎间盘突出,近期又被诊断心脏衰竭,社区工作人员和义工放心不下。

在询问他人得知老人在家后,社区工作人员判断老人可能发生危急情况,而后迅速通知社居委书记主任,联合民警强行破门,发现老人卧病在床无法行动且神志不清,情况十分危险。后“以孝治家”义工协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将老人送至医院,使老人得到及时救治,脱离危险。“以孝治家”义工为老人家买来了生活用品和粥,社区还专门请了一位护工照顾老人家。

05老人回到家中后.jpg

老人回到家中后,因担心老人家自己在家中不安全,在填海巷社区党委的统筹下,填海巷社区“以孝治家”义工们自愿组队,每天到家中陪伴老人,为老人买早餐、午餐,陪老人聊天,还主动为老人链接护工资源,以保证老人得到全面照护。每天“以孝治家”义工们的探访,是老人最开心的时刻。

填海巷社区“以孝治家”义工的行动,老人的邻居看在眼里。不少邻居都说:“要不是你们,这老爷子早就死过好几回了”。老人也经常感慨:“幸好我住在填海巷,不然可怎么办呢?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人家的好……”

05 2018年1月13日中午.jpg

2018年1月13日中午,“以孝治家”义工刘红霞和爱心企业家沈建国到明光巷为社区的孤寡老人——90岁的黄时晓送午饭时,发现老人的家门紧闭,敲门很多次都无应答。

考虑到老人一人在家,身体状况不佳,刘红霞赶紧给老人家打电话,发现老人手机已停机。在给老人充话费时,她想起包里有老人给的备用钥匙,迅速用钥匙开门,发现老人正躺在里屋的地上,嘴里不停地发出“唉……唉……”的呻吟声,拐杖也甩在一旁。

义工和企业家连忙上前了解情况,老人说从昨天晚上就摔倒了,爬不起来,手机不在身边也没法打电话求助。做过医生的老人自己判断是腿骨折了。

看到老人思维清晰,在跟老人反复确认扶起老人不会导致身体不适后,沈建国和刘红霞把老人扶起来,给老人喝了热水,喂老人吃了些饭。

05此时,接到通知的社区主任欧阳月光也第一时间赶到了老人家中.jpg

此时,接到通知的社区主任欧阳月光也第一时间赶到了老人家中。老人不想去医院,但考虑到老人本身身体不好,年龄又大,欧阳月光还是劝说老人同意去医院做检查。适逢明光巷修路,路面全是高低不平的石子,欧阳月光还是一步一步将老人背到了车上,带着义工迅速收拾好的老人的日用品和换洗衣物,带老人来到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挂号、拍片后,老人被诊断为股骨上段骨折,医生要求住院,欧阳月光与刘红霞就开始为老人办理住院手续,安顿老人住院。

05考虑到老人行动能力有限.jpg

考虑到老人行动能力有限,社区还为老人请了一位护工照顾老人。社区工作人员和义工每天都到医院看望老人,与医生交流,了解老人情况。因老人为退休人员,退休金只有2000多元,无法承担住院治疗和请护工的费用,填海巷社区还向明光路街道提交报告,申请瑶海区给予特殊救助,以减轻老人的经济压力。

六、“背倍暖”活动纪实:关于下楼的执念

2016年11月,明光路街道填海巷社区“以孝治家”义工发起“背倍暖”活动后,受到许多老人和家人的关注。85岁的王琴芳便是其中之一。

06 82岁的王琴芳已经卧床7年了.jpg

82岁的王琴芳已经卧床7年了,虽然住在朝南的主卧室,五楼阳光充足,可是,老人家还是希望有一天能够下楼走一走、看一看。

2009年,王琴芳患腰椎间盘突出住进了医院,本来想着通过手术可以彻底治愈,但当年王琴芳已经75岁,且有糖尿病,医生担心手术后伤口很难愈合,不建议手术,家人便选择了保守治疗。最初的几个月,王琴芳整天卧床,吃喝拉撒全要靠别人,孝顺的儿子、女儿便轮流值班,“小家庭里有天大的事也要赶到母亲这边来。”现在,老人家的身体有了起色,能够坐着吃饭,情况好的时候还可以下床走走,但子女们仍旧沿袭之前的习惯,家里24小时不断人。二儿子在外地工作,孙子就替父亲来照顾奶奶。“我把孩子们拖苦咯。”王琴芳看着站在床前的女儿金建芬,不停地念叨着。

王琴芳的床紧靠着南边窗户,太阳一出阳光就可以把床晒得暖暖的,她的个人生活用品也都集中摆放在卧室里,方便取用。老人很想下楼转转,可五楼对她和子女们来说实在是太高了,最小的女儿都已经59岁了,帮助母亲下楼“真的搞不动了”。7年前,孩子们给王琴芳买了一部轮椅,想着等母亲身体好一点的时候可以推她下楼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可现在轮椅早已被折叠得好好的放在床边了,“反正也下不去。”着急的时候,王琴芳都会望着轮椅,憧憬着,“要是住在一楼就好了。”

得知明光路街道填海巷社区“以孝治家”义工联合《咱爸咱妈》周刊举办“背倍暖”活动,王琴芳很高兴,又有些感动:“现在你们对老人考虑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了。”前阵子,王琴芳还和子女们开玩笑,“早知道现在下楼这么难,当初多生几个了。”现在有“以孝治家”义工提供帮助,王琴芳开心地一个劲说着“太感谢,太感谢了”。

2016年11月10日,“以孝治家”义工如约来到王琴芳家中。孩子担心老人情况,不想老人下楼,但老人坚持要尝试下楼,于是义工将老人背了起来,从五楼到四楼,走了几个台阶。可是,由于太多年没有下楼,王琴芳有些害怕,再加上身体原因,没能到楼下。王琴芳特别遗憾,一直念叨“我都卧床7年了,真的还能下楼!下次就能下到一楼了”。看到老人对下楼如此期待,王琴芳的儿子十分感慨,跟家人讲了“背倍暖”的活动后,老人的孙女婿表示,如果周末天气好的话,一定背老人到楼下活动。“孝”的行为就这样不断传承……

与此同时,“背倍暖”义工队伍也在不断扩展中。目前“背倍暖”活动已发展社区义工53名,大学生义工208名。义工们通过参与活动,不仅培养了社会责任感,还通过与老人相处,深切感受到了老人的孤独与期盼,因此反思自己与家中老人的相处模式,也给予家人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更多支持和关注。

(来源:以孝治家文化传播中心)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