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麻雀丨画雀者的六十“六记”系列四

编辑:

图片1_副本.png

《人民日报创刊纪念》

在杨建五先生的等身画作中,有一幅麻雀图,是2018年,人民日报创刊七十周年之际,他应邀创作的大幅写意,也是他艺术创作的又一个进阶。用他的话说:“原来我心籍湖南,画的是洞庭湖的麻雀,但这幅画上的麻雀就不能只属于洞庭湖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幅画上的麻雀应该是中国的麻雀。”

图片2_副本.png

从那时起,这位因画芦苇、竹子和洞庭湖麻雀而名世的画家开始转念,进行了人生的又一次艺术探索,他说:“中国其它地方的麻雀也很有特色,我要站在中国的角度,画中国的麻雀。”
有道是“字如其人,画彰其品。”对于杨建五画的麻雀,中国意象画研究会副会长灿丁说:“常画一只孤鸟立于天地之间,那种孑然独立,寂然无声的孤独、清冷令人震撼,画家悠长的人生忧患与生命之思已经表露无遗。”

杨建五之所以画麻雀,且能画出与众不同的麻雀,这背后是有故事的。

图片3_副本.png

小时候,他家后山的竹子很多,竹上落的麻雀也很多,所以画竹之余,观察麻雀也潜移默化中成为他的必修课。后来,他到了洞庭湖,在深研芦苇的同时,苇丛中、烟波上的洞庭麻雀,逆风飞翔,那种“不食嗟来物,不畏风雨寒;日飞八百里,敢搏洞庭澜。”的气象,更极大地吸引了杨建五,成为了他画芦苇时,搭配这一“疾风劲草”的最好对象。

图片4_副本.png

杨建五爱麻雀,最爱的是麻雀的活力与气节。他说:“成年麻雀捉进笼子里是养不活的,它们爱自由,宁食风中露,不啄笼中米;它们有活力,迎风喜振羽,壮怀不畏云。”有一次,友人问他:“你怎么这么痴迷麻雀呢?”一贯温厚的他突然露出了一个狡黠但充满情趣的笑容,说:“你别看它小小的,不起眼,这可是朝夕间能往返八百里洞庭湖的存在。这麻雀就像现在的一些人,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但背后也有大故事。而且,麻雀是很有集体意识的鸟,听它们每天起来叽叽喳喳地在一起鸣叫,时间一长就会发现,他们像人一样,那是每天开会商量事情,探讨人生呢。”

图片5_副本.png

正是因为对麻雀太喜欢、太熟悉,观察和研究的太多了,所以,如今他画麻雀,不论任何动态,他都可随手拈来,不须要参照物。当然,因为独特的学画经历和人生轨迹,他笔下的麻雀,已形成了特征鲜明的“杨氏”风格。这种麻雀画风,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麻雀眼睛以点墨涂之,但细观又没有眼睛,达到写意的“亦真亦幻”之妙。此外,麻雀的眼角会点一个小麻雀才有嫩黄斑,以体现麻雀的麻雀的青春活力。用杨建五先生自己的话说:“我画的都是有青春活力的麻雀喽!”

图片6_副本.png

年年纸上觅新法,
废稿烦丢半个家。
胸中自有情怀在,
不惜平生苦涂鸦。
    ——《清画室有感》


目前,他的艺术变法仍然在路上,或许,未来他画出的“中国的麻雀”会是另一番风韵,此未可知,请拭目以待。

(来源:中华善德网)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