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美学丨画雀者的六十“六记”系列五
十年前(2009年),长沙画院初建,人生正式进入“知天命”阶段的杨建五写下了《五十感怀》,诗文的最后四句是:
自小习分介,
奈我疏才情。
爱此因尽兴,
不觉已成翁。
长沙画院旧址
从湖南省轻工业专科学校(长沙理工大学)绘画专业毕业后,杨建五在长沙毛巾厂的花型图案设计岗位上一干就是五年,这个岗位对于美术专业的他来说工作很轻松,待遇也不错,但对于自幼钟爱绘画、意在丹青的他来说,却离理想很远,于是他想到了下海,想“先挣钱,等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再回来画画。”这时,他的恩师杨应修在教他画画时也说:“要想画好中国画,必须要食人间烟火,要到生活中去了解人生的酸甜苦辣。”于是,1989年他毅然决然地下了海,开始了十年商海扬波。
恩师杨应修
波谲云诡,竞争激烈的商场,本无“老实人”的立足之地,所以他下海创业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在书房中长大,一直从事艺术创作的学人必将在商海折戟沉沙,然而或许崇拜于他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或许敬重他保持了读书人“不尚空言”的气度,十年商海泛舟的过程中,很多人都非常愿意和他做生意,走到哪里都有人信任他,愿意与他合作。这期间,他做过装饰公司、科技公司、开过饭店、采过石油,做过房地产,赚过几千万,也赔过几千万,几起几落,甘苦相煎,公司开到哪里,画室就搬到哪里。不但遍尝人间烟火,也对当代人对文化的认识,有了很深的感触,觉得“赚钱再多,不如画室一刻”。于是,1999年,事业风生水起的杨建五停掉了一切企业,用商场打拼挣下的钱租了场地,创建了自己的“杨建五花鸟画工作室”,开始了人生第二次对写意花鸟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
创建“杨建五花鸟画工作室”后,他画的第一幅画是一只在芦苇丛上乘风展翅的鸟,画上,他题了一首诗:
十年商海几多空,
尝尽其中雨和风;
反思都是丹青误,
由是回头画苇丛。
这时,人们才知道,叱咤风云的他虽然经商成功,但仍然心在画坛;才知道,那只隐于苇丛中的鸟就是杨建五。
十年商海几多空,尝尽其中雨和风。反思都是丹青误,由是回头画苇丛。
杨建五的恩师杨应修生前常对他说:“建五,美术界自己的事,要自己去争取。”
2004年,已经“闭关”在工作室中专心研究写意花鸟画五年的杨建五,在一次寻找已故画家作品后,深感“一些老画家过世后,他的作品没人管,就毁掉或流失了,太可惜!”于是,为了“师出有名的系统梳理湖南籍老书画家的作品、经历,尽量为花鸟画多留存些资料,为画坛做些公益的事情”。四十五岁的杨建五在湖南省美协、省文联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
随后,在2007年,杨建五开始筹备成立长沙画院,他自筹资金,经过两年的走访调研、申请报告、团队建立、勘址装修等工作,2009年1月18日,在杨建五花鸟工作室的基础上,长沙画院(画院为长沙文联的二级机构,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正式挂牌。
建院后,作为院长,杨建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策划举办了他心心念念的“新中国湖湘书画六十年成就展”。画展展出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09年在世的湖南本土具有突出成就的,以及1949年至2009年在世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具有突出湘籍画家114人的作品,系统梳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湖湘书画艺术成就,并将参展作品出了画册,给湖湘书画艺术文脉传承以及未来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那本画册,更成为世人了解湖湘书画艺术的最好注解。
如今,长沙画院成功举办了《湖湘书画三百年》《百年经典》等一系列大型书画活动。对于未来,耳顺之年的杨建五说:“作为长沙画院的院长,我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了,但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学无止境,业无止境,程大利老师谬奖我是‘洞庭歌手’,我就要努力做好洞庭湖的代言人,为宣传湖湘文化,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继续努力。”
2015年,杨建五作为长沙市政协委员、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在长沙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筹建长沙美术馆”的议案。当时,书记和市长接待政协委员,现场本来没有安排杨建五发言,但眼看自己的提案又要“没戏”,杨建五抢过话筒,站起来就说:“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一个这么有历史底蕴的城市,没有自己的美术馆是不行的!与历史文化名城不相称!长沙有这么多的艺术家,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去展示、记录、传播长沙的书画……”书记和市长听完他的发言,当场即指示有关部门“马上落实”,杨建五也因“勇于提案”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
“生活需要美学”。作为长沙画院院长,杨建五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更多艺术家在长沙扬名,让更多的好作品在长沙问世,以美(美学)育风(风气)。用他的话讲就是:“籍此,以为中国画,为中国文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来源:中华善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