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新政十年温暖亿万学子
在我国,因这样一项政策的颁布,无数的孩子实现了人生的理想;因这样一项政策的实施,无数的家庭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因这样一项政策的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加彰显……
它就是2007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这项政策的出台成为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之后,中央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十年间,国家资助体系日臻完善,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学段的全覆盖,“奖、贷、助、补、勤、减、免”和绿色通道措施全面到位,学生资助总投入连年增长。
靠制度圆贫困学子上学梦
来自重庆开县的黄琪,6岁时父亲去世,下岗的母亲打零工供她读书。考上北大后,黄琪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学校免除了她的学费,并提供了一份勤工助学岗位。品学兼优的她在入学后几年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保送为博士生。黄琪正是国务院这项助学政策的首批受益者之一。
十年前,由于地区间的差异、城乡间的差别和家庭收入的差距,在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和中职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部分学生因此失去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对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同时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助学金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偏窄、资助标准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于2007年5月出台文件,建立健全资助政策体系,最大亮点在于进一步加大了财政投入,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避免了因教致贫和因教返贫。
为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奠基
“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强”,这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2007级国防生王泽华,埋在心底的愿望。
虽然家庭贫寒,但王泽华把图书馆作为基地,把自习室作为战场,学业成绩连续3年名列全班第一,他参与研制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应用于企业生产。毕业后,王泽华选择去西部从事核技术研究工作,“没有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帮助,就没有我如今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今天我毕业了,应该为国家多作些贡献。我坚信,我的事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十年来,国家资助政策帮助数千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在全国受助学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包括全国劳模、道德楷模、大学生年度人物和优秀青少年在内的成长成才典型。
从教育扶贫到教育脱贫,从扶助完成学业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定位不断深化。教育规划纲要中期评估10万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社会对国家资助政策的综合满意度较高,接近90%。
助学最终是为了铸人
经过十年的发展,在“十三五”开局阶段,国家资助政策逐渐明确了这样的总体思路: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
最让人感到欣喜的是,资助从全覆盖已发展到精准到人,“资助工作的形式是助学,助学是为了筑梦,但最终是为了铸人,铸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未来一段时间,资助政策的步伐将更加踏实坚定。
进一步完善资助方式,努力实现“精准资助”。力求在“预算分配”上更加精准、在“资助对象”识别上更加精准、在“资助力度”上更加精准。
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功能,努力融入“立德树人”。“资助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实施学生资助政策,主要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并使其成长成才。学生资助工作不能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还要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人成才’教育目标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要结合资助工作实际,抓好励志教育、诚信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要通过国家资助体系实现铸人的目标,铸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