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答中外记者问

编辑:一土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12日15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陈宝生1.jpg

规范正常的人才交流,遏制恶性竞争

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一些重点高校到处高薪挖人的恶性人才竞争现象,有的甚至还开出了数百万的年薪。我注意到您最近在一次会议上也呼吁东部高校要对中西部高校手下留情。除了呼吁之外,教育部有没有制度层面的措施?谢谢。

陈宝生:谢谢你提的这个问题。因为你提这个问题等于对我前几天的呼吁给予了声援,你的关心对我来说是一次支持,非常感谢。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先是经济领域,然后是科技,然后到教育。西部的人有一段时间还叫做“孔雀东南飞,麻雀也东南飞”。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西部的人才成长和使用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教育系统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支持西部地区培养当地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支持西部地区从东部地区引进人才;支持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输出人才。尽管这样,西部地区包括东北地区高校人才外流的趋势总是遏制不住。一段时间就会形成一个高潮,蔓延开来。这实际上对西部和东北地区来说是在“抽血”。因为打脱贫攻坚战有一句话叫做“造血”,要搞“造血机制”。“造血机制”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有人才。你把人家的人才挖走了,不是抽血吗?我说你挖人家的人才,实际上是在挖人家的命根,希望我们东部高校手下留情。

当然仅仅靠呼吁手下留情是不够的。正如你刚才讲的,教育部为解决这个问题,逐步作出了一些制度安排。2月份,我们已经发了一个通知,要求东部高校要对人才引进作出规范,薪酬条件都要作出规范。在薪酬条件等方面不能搞恶性竞争。我们第一步先通过这样的办法,遏制恶性竞争。为了挖一个人,说我给你建一个什么设施,比如实验室,你来吧;给你一幢别墅,薪酬多少多少。这种恶性竞争在市场上都不那么规范,更别说人才这样一种特殊对象。所以我们第一步先要遏制恶性竞争。同时,各高校要对人才聘用合同契约加强管理,对引进各种人才加强规范,像“长江计划”、“千人计划”、“杰青”,让他们遵守契约,在约定期内不要跳槽,得按契约办事,不然就恶化了人才流动环境。我们有一些人就是这样,不断地今天跟甲方谈,明天跟乙方谈,后天跟丙方谈,营造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流动环境,这不行。

下一步,在今年2月份规定的基础上,引导各高校形成联盟,制定公约,对薪酬等条件上大体上做出规范,目标是不让它恶性竞争。人才竞争是遏制不了的,恶性竞争是可以加以管理的。这个意思是规范正常的人才交流,不要搞恶性竞争,不要恶意挖人家的墙角。从教育部的角度讲,也要改变一些评价机制。用这些评价机制作为指挥棒,使我们的高校下功夫练内功,自己培养人才,从海内外吸引人才,而不要浪费人才,恶性引进人才,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谢谢。

做好制度安排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新华社记者:刚才陈部长提到考试和教师的问题,我想替乡村教师问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的二元分割导致乡村教师的队伍难招难留。此前,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请问陈部长,这个政策实施的效果怎么样?下一步,我们还会出台哪些举措,来解决这些乡村教师们的后顾之忧?谢谢。

陈宝生:谢谢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为我们乡村教师代言。我们国家现在有300万乡村教师,他们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脊梁,尤其是我们农村孩子成长的园丁。2015年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个《计划》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第一个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意味着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计划》实施以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我们乡村教师短缺,这个问题非常严重,集中表现就是三件事,教育部在围绕这三个问题出台政策和措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要“下得去”。乡村教师短缺突出表现是“下不去”。《计划》颁布以后,深入实施“特岗计划”,这是专门针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毕业生到乡村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连片特困贫困地区和265个连片特困贫困地区之外的省贫县都纳入了这个范围。

二是“留得住”。下去了留不住,干一段时间就走了,“特岗计划”也有这个问题。解决留不住这个问题,主要有三招。第一招中央财政投入了52.53亿元资金,有8.1万学校的近130万乡村教师受益。主要是提高补助,让他们在乡村从事教育劳动得到相应的补偿,大体上人均是300元左右。一些省财政拿出资金投入,标准比较高,最高的1500元。这是解决经济范围的。第二招是在全国建了有40万套周转房,为这些乡村教师、特岗教师建的周转房,让他们住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能够安心地在那里工作。第三招是提高他们的荣誉。我们向106万30年以上在乡村从教的老师颁发了荣誉证书,这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地颁发荣誉证,就是想通过这样的精神奖励,营造教师在乡村从教的浓厚氛围,让他们有职业的荣誉感。这叫做解决“留不住”的问题。

三是“教得好”。就是解决“教不好”的问题,这主要是质量问题。我们采取一些措施鼓励水平比较高的校长教师向乡村流动,这有经济措施也有保障条件的措施,鼓励他们流动。还有一个措施是培训,培训的关键是学校得有一个好校长,我们这两年培训校长380万人次,不断地给他们培训,让他们提高管理和教学的水平。有一个好的校长带着一帮老师,这个乡村的教学水平会逐步地提高。下一步,我们要继续贯彻落实好乡村教师计划,同时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尽可能向村小和教学点倾斜,还有解决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编制问题,城乡统一编制标准。另外是下功夫解决好“长不高”的问题。所谓“长不高”的问题,就是要从制度上解决他们评职称这样一些职业发展问题。做好制度安排,经过一段时间,我们乡村教师短缺问题就会得到较大的缓解。谢谢。

"双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升级版山寨版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记者: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以来,网络媒体炒作多个版本,比如拟建的学科和高校是什么?还有人担心“双一流”建设会成为“211”和“985”建设的一个翻版,请问“双一流”在建设管理上将有哪些改革措施,消除社会对它的误解?同时大家关注的“双一流”名单大概什么时候对外公布?谢谢。

陈宝生:“双一流”是2015年以后,我们国家产生的一个新的词汇,简略语“双一流”。它的知晓面相当广,我注意了一下媒体反应,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界,局限于高校。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总体方案。前不久,教育部等三部委下发了实施办法,到此为止,“双一流”建设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遴选机构、工作程序都具备了。这两年,关于“双一流”的报道很多,有的网站发布了“双一流”学校和学科名单。还有一种猜测,“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怎么遴选,于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刚才大家提到的挖人才,搞包装,想包装上市。“双一流”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它的定性就是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它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在“985”、“211”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怎么回避刚才你提到的弊端,消除这些担心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双一流”的遴选范围。我今天明确地讲,“双一流”遴选范围,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是平等的。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只要你认为有这个本事、条件,你就多一点自信。也就是说,我们同等对待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一流学科。两类遴选,一类叫大学,一类叫学科。二是公平竞争。不能跟过去一样,一个学校一个学校搞评估,最后确定谁上,谁下。按照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标准,需要第三方评估,需要专家委员会评估。我讲了四句话,叫做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

所谓竞争优选,就是无论是一流学校,还是一流学科,是竞争出来的。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专家评选,就是组建专家委员会,这项工作我们正在做,最近几天做完,组建专家委员会主要由一些战略专家组成,由他们根据标准进行评选,这是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就是专家评选之后拿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建设的初步名单,由政府根据服务于国家战略来比选确定。动态筛选,是有周期的,不是终身制、固化的,一个周期完结的时候,如果不行,请让位。原来是终身制,只进不出。新办法是有进有退的,是动态的。我们最近正在组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基础上,确定标准进行遴选,争取上半年完成这个程序,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的名单。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