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傻了,七夕和爱情无关,都是一只蜘蛛惹得祸!
又到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七
关于恋爱和婚姻的主题战场已强势开火
男人们绞尽脑汁献殷勤、表忠心
女人们则摩拳擦掌准备晒朋友圈展示被感动后的陶醉
猝不及防
今天,0点,微信可以发520红包了
各大商家品牌也早有预谋
“以爱之名”的广告文案比朋友圈秀的恩爱还精彩!
关键词就是“买它”!
打开手机任何一款App都有节日的“气氛”
想看看新闻吧,弹出的页面都是各种商品促销广告
似乎,在七夕的重头戏便是“情侣”、“各种告白姿势”、“花样爱情戏码”
No!No!No!
出场方式不对,七夕大戏,配角太抢戏,主角却逐渐被挤出主舞台。小编好好给大家伙儿理理这场戏的正确演出方式。
这要从一个非常浪漫的传说开始——“牛郎织女”的故事。
每到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才能踏上鹊桥,跨越银河相见,一年一会。
其实,这也是个浪漫的误会。
追溯起源,“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纵贯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即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后来,随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故事的完善,被文人墨客赋予了层层叠叠的相思与离恨。于是,这个原是小女生相约穿针乞巧的“闺蜜日”,慢慢就变成了如今热热闹闹的“情人节”。
时至今日,七夕很多传统都被慢慢遗忘,“中国情人节”的标签倒是让这个节日牢牢被记住,男男女女似乎不做点什么,都对不起费力划出银河的王母娘娘,飞上天际搭桥的“喜雀”。
在规矩森严的古代,尤其是对女子的管教严苛。“爱情”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放在心里想想就好了。
根据古人的记载,七夕节的主角是儿童与女子(且多指未婚)。女子们可以靓衣装扮,牵朋伴友,宴饮欢聚,月下乞巧。
相对于古人花样百出的玩儿法,现在的玫瑰花、钻戒、豪华大餐都是小菜一碟。
晒衣曝书,珍惜时令物候
和多数传统节日一样,七夕也与农业社会的时令密不可分。记录了东汉乡村岁时生活与风俗的《四民月令》记载,每到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这样解释为何选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曝书:“子日沐,令人爱之。卯日晒,令人白头。”
七夕在潮湿多雨的夏季与凉爽的秋天交接期,在这个时候晾晒书籍和衣物,可以防霉烂生虫。
彼时唐代在宫中还设有曝衣楼,专供宫女们在七夕这天曝衣之用。开元年间诗人沈佺期在《七夕曝衣篇》中写道:“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仿佛能看到当时皇宫中七夕曝衣的盛况。
望月拜星,祭祀牛郎织女
在凉爽的夜晚赏月观星是七夕的一大乐事,七夕正值瓜果飘香的时节,把新鲜的瓜果献给织女正是应时之举。除应时瓜果,七夕节食品中最有名的就是巧果,巧果以油、面、糖、蜜为主要材料,先将白糖放在锅中溶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再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炸至金黄,手巧的女子还会把面团捏成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更添乐趣。
皇宫里过七夕的排场更大,甚至为七夕专起楼观,称为“彩楼”。在中国传统天宫图中,紧邻织女星东侧,有四颗星为一组名为渐台。七夕之夜,宫女们登彩楼观星与织女登渐台以望牛郎相呼应,人间节趣也是天上故事的再现。
对月乞巧,祈愿美好生活
以女性为主角的七夕,最丰富的还是乞巧活动,《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既然是求“巧”,女红的主角“针”自然就成为“乞巧”的主角,女子们通过“穿针乞巧”“丢巧针”“浮针取巧”等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手巧的向往,可以说方式繁多,古人的智慧将脑洞发挥到极致。其中,“穿针乞巧”是较早也是最普遍的乞巧方式。在七夕的晚上,年轻的女性对着月光穿针引线,谁先穿过就是“得巧”。乞巧所用针线也都是特制,线是彩缕,乞巧针也有双眼、五孔、七孔、九孔等不同的规格,材质则有金、银、黄铜和天然铜等,种类繁多。
辽代 银錾刻卷草纹六方针筒
观复博物馆藏
再譬如“投针验巧”,取井水河水放入面盆,曝晒一个上午,待午后将针投入其中,观察水底针影,如云似花、像鸟胜兽,鞋子剪刀等者,乞得其巧;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蜡者,不得巧。
据南朝顾野王《舆地记》一书记载,齐武帝曾经专门把一层楼观当作“穿针楼”供宫娥们使用。唐代开元年间的大诗人崔颢的《七夕词》也描写了当时都城长安的七夕之夜家家乞巧、户户穿针、朝野上下共庆七夕的盛况:“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女子们向织女乞巧,而织女是否回应了她们的祈愿则以喜蛛为媒介,小小的喜蛛寄托着乞巧女子得到织女眷顾的愿望。每年七夕之前,女子们四处寻找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验看蛛网,密者,巧多;稀者,巧少。
到了宋代,市民文化空前发达,庆祝七夕的活动更加繁盛。据《岁时杂记》记载,当时人们从七月初一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到七夕前三五天达到了顶峰,到了七夕这天,“乞巧楼”楼上摆放着来自异域的“摩睺罗”,更为七夕之夜增添了一种新鲜和异域色彩。
至今我国很多地方仍保留着“走鹊桥”“摆巧果”“拜七娘”“赛巧会”等传统民俗。在节日前后,也有些地方开展中华经典诗歌诵读主题活动,讲“七夕”文化习俗、读经典诗文、说民间故事、传说等。比如江苏太仓,每年都会举办七夕庙会;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并在这天为16岁的孩子做成人礼。
受汉文化影响,周边国家都保留了“七夕”的传统庆祝习俗。
日本
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据称在奈良时代传入,他们称“七夕祭”。奈良时代中期开始,日本宫廷和上流社会模仿唐宫,七夕祭、穿针乞巧和七夕诗会蔚然成风。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但是与爱情无关,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
从江户时代开始,日本每年七夕,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朝鲜半岛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传到了朝鲜半岛后,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而在韩国,七夕的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
越南
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牛公牛婆日”。这一天,人们会到寺庙许愿,所用的贡品以中国南方地区习俗为主。参与活动的年轻人还会把自己对爱情的期望写在一张字条上,拜祭时许愿,希望自己将来有个幸福的家庭。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七夕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想象随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念,今人与古人却是相通的。
如今的七夕
和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搭伴进入了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许多美好的“记忆”、习俗淡去的更慢一些
不局限于爱情
还可以是友情、亲情......
这世间的爱
都需要有经营的手段
七夕
给所有人一个机会
在这样一个节日里
用一个彼此都心生欢喜的仪式感
相约许愿
这也是属于中国人特有的浪漫......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编辑:张艳萍 夏云云
一审:万顺
二审:彭军燕
签发:格桑梅朵
投稿、商务合作:微信zhsdw-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