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告诉你一些不知道秘密!

编辑:张艳萍 夏云云

5ef99e372aeea.gif


七月十五是鬼节
只是为了祭奠亡灵

 
这是一个上古时代就存在的“节俗”
“上古神兽”一般的存在
但如果你要问“中元节”“盂兰盆节”这两个名词的话
怕是那时,整个“中原大地”上都没听过......

 
起源:祭祖、庆丰收
 
七月半的节俗,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有若干农作物成熟,但那会儿农业的发展基本“靠天收”,上古先民便将丰收寄托于先祖神灵的庇佑。
 
七月还是个吉祥月、孝亲月。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也顺道向祖先报告秋成。
 


当然在这个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里,也有必要普天同庆一下。四邻乡亲聚在一起,品尝丰收的成果,迎接收获的秋天,于是这一节俗慢慢就赋予了一定收族敬宗、凝聚亲情的作用。
 
“天时、地利、人和”,古人诠释的那叫一个淋漓尽致。以敬祖尽孝为核心的宗法伦理,中华“孝道”文化就从这里逐渐启蒙发展啦......
 

看到这里
是不是觉得
七月十五这个意在追怀先人的节日已经很完善了
为什么后来又有“中元节”“盂兰盆节”流传呢?


社会要进步
经济要发展
没有点推动“历史进程”的事件
“古圣先贤”们岂不是要失业?
 
核心:孝


作为本土特产,七月十五的庆典怎么能少了道教呢?

东汉后(大约北魏时期),道教为之注入“中元”意义。据《修行记》,“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已经故去的祖先会在中元日回人间,看望子孙后代,其他孤魂野鬼也会出来捣乱。中元节被称为“鬼节”,正是由此而来。在中元节祭祀祖先,燃烧纸钱,既表达孝心,也给孤魂野鬼些许安慰,换取人间生活安宁。

 
“盂兰盆”一词,则来源于汉传佛教经典《盂兰盆经》,为“解倒悬”之意,即将人的灵魂从困厄中解救出来。《盂兰盆经》讲的是佛祖弟子目连想救母亲出恶鬼道苦海,在七月十五敬设盂兰盆,用百果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依靠他们的合力救出母亲。后来,目连救母成功,推己及人,向佛陀建议,一切僧俗弟子欲行孝道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供奉盂兰盆。

通过盂兰盆会的形式与传统“秋尝”习俗相结合,形成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孝亲节——盂兰盆节,佛教文化也借此慢慢深入中原大地。
 
在最开始的时候,虽然道教、佛教和民间各自过各自的,但究其根本核心始终不离个“孝”字。
 


究竟过盂兰盆节还是中元节
在魏晋南北朝可是个重头大戏!

但为啥中元节
最后唱了主角呢?


这场由皇家主导的好戏
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场了
且看看中元节是怎么一步步
成为古代具有鲜明娱乐功能大型消费节
推动国民经济创新高的呢?
 
历史走向:中元节取胜
 
虽然佛道二教都极力向七月十五的节日渗透。但最初盂兰盆节无形中压了中元节一头。
 


南朝梁武帝曾于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后“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据成书于这一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时人“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采镂缯,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一国之主的背书,使得“盂兰盆节”成为当时一大盛事。
 
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载,“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非,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告诫子孙可以借助盂兰盆节报答父母恩情,表达孝心。
 


李唐以道教为国教,中元节与盂兰盆节不相上下。唐朝官员可以在中元节休假一到三天,玄宗曾下令官员在中元节赴道观诵经修斋。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王建“看著中元斋日到,自盘金线绣真容”,李商隐“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就是当时中元节庆的写照。
 
但在当时的民间信仰中,盂兰盆节仍超过皇室支持的中元节。据日本遣唐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诸寺作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

而以“灭佛”著称的唐武宗为抬高道教地位,“敕令诸寺佛殿供养花药等尽搬到兴唐观,祭天尊”,武宗不仅亲自驾临道观,还强制百姓捧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个节日开始慢慢地三合一,逐渐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盛典,形式在不断推陈出新


到了北宋,因皇室对道教的尊崇,加上“盂兰盆”名字由梵语音译,较为拗口晦涩,而“中元”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时节特色,中元节遂成为七月十五日的节日名称。


这场有皇家主导的戏码大肆感染了民间。中元节从皇宫寺观走向民间街巷,祭祀对象从高僧神仙重新回归为自家祖先,宗教色彩逐渐淡化。据北宋末年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节前几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人们在集市上购买纸糊的鞋帽衣服和纸钱等。



“秋尝”的仪式也恢复了。在中元节前一天,人们准备好楝叶、麻谷窠儿、鸡冠花等,“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在中元节当天早上,人们把穄米饭、转明菜、花花油饼、馂豏、沙豏等素食放在供桌,取请祖先“秋尝”和告成之意。各家“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用竹子做成盂兰盆的形状,在里面焚烧纸衣纸钱告祭。朝廷也举行公祭大会,祭祀前线阵亡的将士。


晚上,祭祀仪式基本结束,人们成群结队到勾栏瓦肆逛夜市,在舞台前观看“目连救母”杂剧,“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市井之中美食云集,热闹得如七夕节一般。据南宋《梦梁录》,官府还要在河边放万盏莲花河灯,“以享江海鬼神”。



到了明清时期,中元节习俗基本上不超过宋人范围,但节日气氛更加世俗,百姓娱乐游玩兴趣更浓。明万历年间,文人冯梦祯在《快雪堂日记》中多次记述他于中元节到西湖赏湖山风月之事,有时还夜宿湖中,观“夜月佳甚”。


据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帝京岁时纪胜》,放河灯更是盛况空前,“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又以青蒿缚香烬数百,燃为星星灯。镂瓜皮,掏莲蓬,俱可为灯,各具一质。结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名门灯会,更尽乃归”。


国际趋势


日本:

尽管盂兰盆节是在飞鸟时代(飛鳥時代「あすかじだい」)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但如今在中国虽然还举办盂兰盆法会,但民间已经没有相关活动。盂兰盆节在日本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每到盂兰盆节时,日本各企业均放假7-15天,人们赶回故乡团聚。一般在阳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另一种欢送的形式是盂兰盆舞,夏夜,在太鼓声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已成为日本著名的观光活动。


泰国:

农历七月十五当天将会举办水灯节,人们放天灯为逝去的亡灵祈福。


朝鲜:

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男女老少宴饮娱乐,进行角力比赛。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新加坡、马来西亚:

在当地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侨胞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惊呆了我的小伙伴

从历史走到今天

从海外到国内

中元节的花样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不会玩儿的



但话说回来,焚烧纸钱香烛、燃放烟花爆竹等仍占主要市场份额。这些方式会造成大量烟雾污染环境,也会造成火灾隐患。常常有祭扫烧纸导致火灾的新闻出现。
 
近期,小编在资讯检索中,“各地相关部门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居然占据大半江山。
 

我们从头来屡屡,中元节总的来说有两大意义,一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顺带也是让孩子们了解“正因为有祖先才有了现在的我”的最佳时机,同步体现了“慎终追远”思想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时代虽然在改变,但是我们对于中元节、盂兰盆节的节俗传承,对于祖先的感恩之心却从来没有改变。至于表达追思情感使用何种方式,则只是一种形式。


何不追根溯源用应时收获的花果、鲜蔬,祭祀祖先,让这份追思更美好,更澄净......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001.webp.jpg

微信图片_20200703151935.png

05.jpg

04.png

03.jpg

06.jpg

编辑:张艳萍 夏云云

一审:万顺

二审:彭军燕

签发:格桑梅朵

投稿、商务合作:微信zhsdw-no1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