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谈治国:为政者做到这6点,可造福一方!
为政者的人格操守和能力才学,对国家的治理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关系社会的繁荣稳定和人民的福祉。儒家对为政者提出了很多要求,也提出了治国的主张,这些思想言论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儒家的“为政观”,编者特从中选出代表性的几则,从这五句话中,可以对孔子的为政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执政者,有了德,民众会自觉的围绕在他身边,去支持他的工作。先秦儒家认为,德是官员必备具备的品格操守,“君子”一词最早的含义是指“天之子”,也就是周天子,后来代指执政者,具有典型的德性色彩。如果没有了德,人民就会离开,就失去了执政的根基。
德法兼用
《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治理一个国家,孔子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法治,一种是德治。如果只是用刑法来治理,那么民众会因为害怕受到处罚而不敢去作恶,但是心中却没有羞耻心。如果用德治,再辅以礼治,那么民众既不会作恶而且内心还有羞耻感。由礼入刑,礼是制度规则,相当于温和一些的刑罚。从这段表述可知,孔子提倡的是“德法兼用”的治理方式。
政者正也
《论语·颜渊》: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为政的核心是什么?孔子认为是公平正义,就是说执政者的首要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义,承担社会的道义。为了维护社会的公义,体现国家的道义,执政者首先要做到“正”,正大光明,立身正派,不贪不腐,执政为公,执政者做好了,没有人不服气,社会也就可以风清气正。
身正,不令而行
《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一则还是在谈“正”的问题。一个执政者,如果自己做到了正派守法,他就是不发号施令,身边的人也会听从他的领导,如果他自身就没有遵纪守法,身边的人就不会服气,有了命令也不会严格执行。
先正自身
《论语·颜渊》:子曰:“苟正其身矣,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认为,为政的难点不在于政事的繁杂,从事社会的治理工作其实很容易,只要做到身正,后面的就会无往而不利。假如执政者带头贪污腐败了,如何去正他人呢,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社会一定会乌烟瘴气。治国之道,在于治吏,孔子认为执政者要做人民的榜样。
听其言,观其行
《论语·宪问》: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一个有德的执政者,会有忧患意识,特别是在非常时代,看到民心尽失,吏治腐败,更是忧心忡忡,自然会在言语之间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劝导官员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但是,能够说出高尚话的官员,未必就代表真的品德高尚,这叫“有言者不必有德”。
有一些官员,台上讲得头头是道,每句话听上去都很真诚,每一个字都很高尚,可是不几天就听闻落马的消息,一查背后都是肮脏,这样的事也不少吧?所以,孔子强调,观察一个人,尤其是执政者,不能只看他说,还要看他做什么,人民要有监督的权力。
(来源:静说贤论)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编辑:张艳萍 夏云云
一审:万顺
二审:彭军燕
签发:格桑梅朵
投稿、商务合作:微信zhsdw-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