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暖心墙|Ido基金会携手艺术家,为西藏残疾学生筑梦!
作者:光明网 编辑:范亚娉 发布时间:2020-09-25 16:44:12
在平均海拔3650米西藏拉萨,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虽然听不见、或者看不见,但他们活泼开朗,爱笑好动,有着自己小小的梦想 。近三年,随着I Do基金会和爱心艺术家的到来,他们的小梦想开始生根发芽,越长越大。
9月25日,I Do基金会“最高海拔,最酷艺术梦想”爱心西藏行公益活动完满收官。据悉, I Do基金会爱心西藏行已进入到第十三个年头。2008年,因来自西藏海拔最高措勤小学的一封求助信,I Do基金会开始了每年爱心西藏行活动。这场坚持了十三年的爱心接力,将点滴善行汇成大爱,让最初的“约定”变成了持续的“行动”。
这次西藏行,不仅有艺术家全程参与,还有众多明星为爱接力。项目的爱心导师蔡明和杨坤,特别为孩子们录制了梦想寄语。李晨、朱丹、包贝尔、柳岩、谭松韵、文淇、李治廷、阚清子等众多明星爱心大使,同样以特别的方式,为孩子们的艺术梦想加油打Call。
将梦想进行到底,成立I Do艺术梦想班
22日上午,在刘晓辉、赵赵、郑国谷、杨伯都、冷广敏、蒲英玮六位国内当代艺术家六位艺术家与I Do 基金会创始人李厚霖先生的共同见证下,I Do艺术梦想班正式在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挂牌成立。
I Do基金会创始人李厚霖为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I Do艺术梦想班授牌
授牌仪式上,李厚霖介绍了I Do基金会在西藏13年的故事,以及成立I Do艺术梦想班的缘由。他表示:“希望I Do艺术梦想班能培养更多孩子的艺术梦想,让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对未来更有信心。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平台作用,请更多艺术家来到这里与孩子们交流互动,帮助孩子们提高艺术技巧的同时能帮他们实现梦想。”
I Do基金会创始人李厚霖致辞
I Do艺术梦想班已初步招募有一定基础和潜质的学生20人,由参与支教的艺术家和学校老师联合推荐,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组成,在开营仪式上,六位艺术家老师为20名艺术梦想班的首期学员颁发录取通知书。
六位艺术家(从左到右):郑国谷、赵赵、杨伯都、刘晓辉、蒲英玮、冷广敏合影
这一次开营仪式,I Do基金会不仅仅带来了艺术梦想班,更给孩子们带来了20个尤克里里、40个机器人、各种画材以及艺术客公益阅读角图书等价值近50万的梦想礼物。 成立于2018年的I Do梦想合唱团给大家呈现了精彩的合唱曲目《苔》。据悉,合唱团的孩子曾去到北京,并得到了蔡明与杨坤的赞赏,两位老师还亲自担任了合唱团的梦想导师。
I Do梦想合唱团的孩子们在授牌仪式上带来了精彩的合唱曲目《苔》
艺术家公益课丰富多彩,I Do用艺术点亮梦想
每一个心愿都值得被呵护,每一个梦想都需勇气去实现。为守护西藏特殊儿童的心愿和梦想,I Do基金会近三年来,以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要试点,先后邀请到十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到西藏进行艺术支教。 这次是I Do基金会第三次在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支教。为配合艺术梦想班课程设计,给学员们带来难忘的艺术体验,6位艺术家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同时,I Do基金会还特别邀请著名导演程工,对艺术家们与孩子的天才灵感碰撞,以纪录片的方式进行拍摄记录,课堂影像及艺术家和孩子们共同完成的作品,未来将在北京798艺术区I Do艺术空间隆重展出。
2019年I Do公益艺术展
杨伯都:
“我们可以一起玩吗”
杨伯都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堂立体绘画课程,通过在大小不一的木球上绘画,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寻找平面绘画中的空间感。杨老师告诉大家,每个人在没有接触艺术时都是一个木球,通过发散艺术的想象力,大家都会变成独一无二的星球。“每个人的创作都需要一个缪斯”,杨老师用哈达蒙住眼睛,课堂上的每个孩子都分别握住她的手,和她一起完成了一个木球作品。
孩子握住杨伯都老师的手,一起创作
孩子们充满想象力的绘画作品
赵赵:
“一秒钟,可以做什么?”
一秒钟,可以做什么?眨一下眼,呐喊一声,还是画下一笔?赵赵老师为藏区特殊儿童带来了一堂实验性绘画课程《一秒》:用一叠纸,一把铅笔,一秒时间,带着天马行空的孩子们一起绘制画作,共同编织了一段描绘时间的对话。 冷广敏老师则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一堂开放式绘画课,课程由数张留白的城市标志性景观图(天安门、大本钟、星球大战、恐龙公园等)展开。当每座城市的标志性景观都缺少了一角,孩子们会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这块空白呢?冷老师通过引导孩子们发挥艺术创造力,用绘画的形式将缺失一角补上。而孩子们填充的内容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艺术的想象力是没有边界设定的。 如果要送给你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父母,同学,兄弟姐妹,什么方式才是最好的情感表达?刘晓辉老师的课堂“礼物:献给最亲密的人”,通过开放式的启发教学,帮助藏区特殊儿童寻找到情感表达方式,创作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刘老师希望艺术创作以“情感”为出发点和连接纽带,取代令人束缚的审美标准。孩子们在课后,都绘制了一件“礼物”送给所爱的人。 郑国谷老师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带着孩子们用12张图像打通感受美的经络。这12张图片引导孩子们用视觉带动感官,感受美的能量,回归对世界最原始的感知。通过图像的力量给予孩子们内在的、对美的认识的冲击。并帮助孩子们认知人的生命力,尤其是感受他们自己生命力的强大。 蒲英玮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实验性音乐课堂。他以“学生”的身份接受来自学生们的指导。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先由梦想班学生教授蒲老师表达一段歌曲内容的手语,再由盲童合唱团教授大家歌曲的演唱。这堂身份互换的艺术实验课,带给了孩子们许多新奇的体验。 社会的痛点便是公益的起点。满足消费需求,商业才能良性运行,在公益领域,也是如此。在社会物质短缺的时代,物质帮扶是重点; 在社会大众生存需求已满足的时代,文化帮扶才是“锦上添花”。 近年来,云南、贵州、西藏等偏远地区,人们的生活也已大大改善。 对当地儿童来说,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软性因素,是教育。 I Do基金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打造长期可持续性公益项目来推动社会进步。立足教育,满足西藏儿童需求,2011年,I Do基金便启动了“艺术梦想计划”,希望通过艺术启蒙教育,帮助边远地区儿童、特殊儿童等群体提升美育素养,拓展视野的同时,激发梦想。 相比只是帮助儿童提升艺术技能艺术支教项目,“I Do艺术梦想计划”有着更高的视野,更远的愿景。I Do基金会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启发、引导,艺术教育更是如此。 “为什么我们选择艺术启蒙教育为这个公益项目的主线,而不是数理化。因为艺术才是真正关于人的教育,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幸福。”李厚霖说。 通过“艺术+公益”的创新模式,I Do基金希望以“艺术支教”、“艺术梦想班”、“公益艺术展”等为手段来打通“公益”和“艺术”的壁垒,将专业的艺术创作活动带入公益领域,将I Do基金会的公益事业向“可持续”的方向推进。一旦这种模式形成闭环,便能赋能更多有需要的人群。 以“为了爱,我愿意”为理念,I Do基金会创立十三年间,打造出了“爱心西藏行”、“艺术梦想计划”、“最美校服”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先后对 5 万多名儿童实施了包括助学、医疗、心理成长等方面的帮助。为了最初的约定,I Do用艺术点亮梦想的公益行动,持续以爱的力量带动社会公益行动,担当时代责任。
(来源:光明网)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编辑:范亚娉
一审:万顺
二审:彭军燕
签发:格桑梅朵
投稿、商务合作:微信zhsdw-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