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 | “向老阿姨致敬!”一路走好!
2023年9月2日16时16分,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夫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龚全珍,因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100岁。
1957年,龚全珍跟随丈夫甘祖昌从新疆回到他的故乡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共同谱写了“并蒂莲花初心红”的佳话: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扎根乡村,为家乡建设奉献一生;龚全珍以丈夫为榜样,全心全意投入山区教育事业,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老阿姨”。
教书育人,投身公益。龚全珍用一生在践行:“既然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来一趟,应当有所作为,有所奉献。”
毕生投身教育 革命为媒相守一生
1923年,龚全珍生于一个邮电工人家庭,她一生都没有离开教育事业。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14岁的龚全珍在参加八路军的兄长影响下,辗转安徽、河南、陕西等地,边读书边参加抗日活动,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大学教育系录取。
1949年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参军进疆,成为新疆军区八一子弟学校的一名老师。在新疆,龚全珍和甘祖昌因缘际会走到了一起。结婚那天,小会议室里摆了两桌简单的饭菜。可甘祖昌和龚全珍竟然没有一件新衣服,只是穿上了干净整洁的旧军衣。甘祖昌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人到中年还能遇到情投意合的革命伴侣,我将用一生来呵护这段缘分。”龚全珍眼含幸福的泪水,也发出了掷地有声的誓言:“我和他志同道合。既然选择了他,我必用一生相知相守,甘苦与共。”
婚后的日子平淡且幸福。有一天,在家里看文件的甘祖昌突然晕倒了。经医生诊断,甘祖昌脑部有大块的积血,并有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连续几次晕倒,让甘祖昌认定了自己已无法在领导岗位工作。1957年8月,几次递交辞呈以后,组织批准了甘祖昌的请求。于是,他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回到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完成从将军到农民的转变。
甘祖昌离家时,还是个英俊少年;而今归来,两鬓已斑白。可是,家乡实在太贫穷了!甘祖昌放眼山梁,他想到了南泥湾,他要把南泥湾精神以及南泥湾的经验植入生他养他的土地,带着乡亲们大干一番,让乡亲们真正过上好日子。龚全珍望着目光坚定的甘祖昌,深情地说道:“好好干吧,有我在你的身边呢!”一句朴实的话语,把甘祖昌感动得热泪盈眶。
到了莲花县,龚全珍还是决定去教书。对龚全珍的想法,甘祖昌表示全力支持。于是,龚全珍背上行囊,徒步走了20多公里,来到莲花县教育局,向局长介绍自己的情况,希望继续任教。龚全珍被分配到九都中学任教。九都中学是新办的学校,硬件软件都很差,只有3个任课老师。但龚全珍没有一丝迟疑,第二天就去了学校。后来,因工作需要,又调去南陂小学当校长。龚全珍在南陂小学一教就是13年。再后来,她又被调到甘家小学。她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尽管学校离家很近,她也严守纪律,不到周六不回家。孩子们说:“爸爸是农业社的爸爸,妈妈是学生们的妈妈。”
回乡29年,甘祖昌与群众同甘共苦,拿出自己80%的工资为家乡开垦荒山、改良土壤,修水利、建电站、建校舍,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带领大家修起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人称“农民将军”。
龚全珍说,丈夫对她影响至深。“活着就要为党和人民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龚全珍始终铭记着丈夫的话,数十载默默奉献,在倾力执教农村中小学的同时,也曾赤脚下田、荷锄上山。即便年老离休,她仍在奔忙,发挥余热,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向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秉承丈夫遗志 大爱无私润泽人心
1986年,甘祖昌将军因病逝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遗嘱是:“等领了工资,要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其余的,全部用于买农药、化肥,支援农业。”丈夫走后,为了不拖累儿女,龚全珍搬进了莲花县“幸福院”,一住就是五年。在幸福院,龚全珍主动申请当义务服务员,帮老人们缝洗衣服,拿出工资给大伙买营养品,自己动手擦地板……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个好老师。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没有这么高超的水平去塑造学生。但我爱他们,我对他们有一些影响,对他们的关怀超过对自己的孩子,学生们也喜欢我,尊重我,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光荣、最高的奖赏。”幸福院旁边有一所小学,一些小学生放学了,就跑到幸福院里来玩。龚全珍索性把学生编成一个“幸福学习小组”。
1992年,一个叫彭艳峰的女孩,胆怯地走进“幸福学习小组”。彭艳峰的母亲身患残疾,没有工作,家境窘迫。龚全珍知道后,主动伸出援手,帮彭艳峰母亲筹措本钱,让她做起了小生意,还主动承担了彭艳峰的学费。彭艳峰上大学时,母亲被查出来患有白血病。龚全珍了解情况后,把自己的所有存款取出送到了彭艳峰家里,还到处发动捐款为她母亲凑医药费。受龚全珍影响,彭艳峰大学毕业后也成了一名教师。“龚奶奶对我们这些小孩,就像是她自己的亲人一样,从来不图什么回报。对龚奶奶最好的报答方式,就是像她一样当一名教书育人、爱生如子的好老师。”
下岗工人周春燕的丈夫得癌症去世,留下了治病花费的20多万元债务和两个年幼的孩子。龚全珍知道后,主动上门送上5000块钱,让她在感动之余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孤寡老人赵婆婆年事已高,生活困难,龚全珍就定期为她送米面油盐和猪肉,还自掏腰包带她去看病。
“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我活着的唯一宗旨。”龚全珍说,这是丈夫留给她的最大财富。她秉承丈夫遗志,把为人民服务的事做得越来越精彩。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龚全珍3次到老干部局捐款,一共捐了5000元。在她的影响下,离退休老干部纷纷捐款,有些老同志还回家抱来干净的棉被、衣物捐赠灾区。
数十年来,龚全珍捐赠、资助困难家庭达10余万元,受助家庭30多户,受助人数达100多人,而她本人的月收入,不过是3000元的离休工资。
2003年,龚全珍加入了莲花县县镇两级老干部义务宣讲团。很快,她就成了团里最活跃的一名成员,经常进学校、入企业、下基层,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报告,每场都好评如潮。2011年,龚全珍又和社区的同志们一道办起了“龚全珍工作室”,把它建成了党员干部义务服务群众的新平台。
数十年如一日,龚全珍扎根山乡,与村民休戚与共、服务基层群众竭尽所能。“干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只要是对党和人民有益,就应当全力以赴并且永远不后悔地向前走。”
践行党员信仰 “老阿姨”感动中国
“为什么要入党?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共产主义实现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但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从我做起,从点滴对人民有益的事做起。”
“向老阿姨致敬!”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深情致意。总书记说,我当小学生时就有这篇课文,内容就是将军当农民,我们深受影响。至今半个世纪过去,看到龚老现在仍然弘扬着这种精神,今天看到她又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会后,龚全珍激动地说:“总书记的讲话使我很受鼓舞,总书记对为新中国作出贡献的老一代人非常尊重,对我们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给予充分肯定。我们要坚持发扬革命传统,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龚全珍始终想着如何帮助他人,但对于自己,她却常常把“做得太有限”、“不要麻烦组织”挂在嘴边。2019年初,即便患有最重度的“5级核”白内障,双目几近失明,龚全珍也没有轻易提出求助。她的女儿甘公荣说:“妈妈自己不说,也一直不让我们说,一定让我们不要给大家添麻烦!”2019年4月,接受眼科手术并重获光明的龚全珍,怀着无比激动和感恩的心情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书信:“在您,在江西省、浙江省、萍乡市各级组织的关爱下,著名的姚玉峰教授从杭州到萍乡市人民医院,为我成功实施了高难度的白内障手术。现在,我又看得见了,又能看书啦。”龚全珍说:“我只是做了点微不足道的工作。大家这么关心我,爱护我,我真是当不起。”
2013年,龚全珍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当时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老阿姨”龚全珍走了。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光荣岁月里,不变的赤子心,种在泥土等待盛开的记忆;你的皱纹已和山川连在一起,本色成为你感动中国的传奇……”这首取材于龚全珍先进事迹的歌曲《老阿姨》,必将恒久在中华大地上传唱。
老阿姨,向您致敬!老阿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