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君:月明星灿闻钟声——读钟月新书《澧水河畔的风景》

编辑:海念

编者按:钟月先生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作家协会会员。数十年笔耕不辍,文学创作成果斐然,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多次荣获国家、省、地市级文学创作奖。尤其是他的中篇小说《天赐街雪葬》,荣获首届丁玲文学奖。

月明星灿闻钟声

——读钟月新书《澧水河畔的风景》

五一假期回乡,我专程去钟月先生家中拜望,一个上午的时间,我们在一起品茶聊天,共叙友情,其乐融融。临别时,先生特赠送我近期岀版的新书《津市~澧水河畔的风景》,捧着这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新书,一股文人之气扑面而来。此书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封面设计清新淡雅,版式装帧虽简洁但又不失庄重大方,洋洋洒洒三十余万字堪称大手笔之作,令我颇为震撼。

16b7cc6f858147358b53205b51ac2547~noop.png

这本书集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杂文随笔、往来书信、人物传记、诗词歌赋于一体,比较集中地展示了钟月先生在文学领域的深厚造诣与文学功底。其内容有探寻津市小城发展脉络的“桑梓春秋”,有追忆小城往事的“故土风情”,有描写城中市井人物的“小城故事”,有记述真挚友情的“师友记略”,以及“岁月留痕”“世间一瞥”“艺文览笔”和“诗词走廊”等等,真可谓包罗万象,蔚为大观。

微信图片_20241118095341.png

序言亦精彩

开篇,钟柯写的“序”吸引了我,数千字的概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语言精炼,叙述清晰,首尾呼应,融会贯通。对先生书中篇章内容的评点切题切意,对先生文章的赞誉毫不夸张恰如其分。他的精辟阐释妙笔生花,妙语连珠,十分精彩。我特别欣赏这段文字:“书稿之中,文学方阵里,有星夜海轮上的隐密狂突,有湘西行旅中的且行且思,有诗情的澎湃,有禅者的静穆,有探寻方寸与方向的思辩,有礼赞智慧与美感的书写,有人性的拷问,有困顿的消解,有江上风,有病中吟,良知在这里呈现,意义在这里定格,其格局之大,跨涉之广,情愫之丰,探幽之微,叹为观止。”他的感叹与评述从心底里流出,犹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恰到好处。他在“序”中的末尾写道:“致敬时间,拥抱乡愁,先生在叹惋历史文化足迹中,娓娓道出对生命、对往昔的体验感知:是通过心灵关切探寻沧桑世道是非曲直的文化捕捞;是用内心独白式的温润对秦砖汉瓦的深情抚摸;是一支秀气的笔,在拨开朦胧,于迷雾中印证自己紧抱不弃的人生信条。如果说人心是一座座势单力薄的孤岛,那么,先生这些有情感表达、有穿透力、有感召力的语言文字,就是澧水河上载满乡愁的船,不停地穿梭游弋在这些孤岛之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读钟柯的“序”,能让阅读者对先生的书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他饱含深情的笔触,字里行间满满地是对先生由衷地敬佩与发自肺腑的爱。

读钟月先生的新作,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细细阅读每篇文章,细细品味文中韵味,如饮甘饴,如沐春风。书中所描绘家乡小城中的七里长街、九座码头、众多小巷、灰墙老宅、青石板路等等,这些都是我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书中所记述小城中的市井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又是那样的耳熟能详,读来倍感亲切。阅读此书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烟火气浓郁,接地气,吸眼球,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文笔老辣,质朴自然。全书分为几大板块,排列有序,板块之间互为贯通,既相互关联,又相互衬托,使阅读者随着书中叙事情节的展开与人物故事的演进而吸引,且兴致盎然欲罢不能,让人读后印象深刻。

微信图片_20241118095347.png

读“桑梓春秋”篇

钟月先生引经据典,对津城历史追根溯源,从“兰津古渡”的形成,到“九澧门户”的兴盛,历数津城名胜古迹风物:关山烟树、白龙古井、古大同寺、中武当道观、药山古禅寺、嘉山孟姜女千里寻夫的典故以及车胤囊莹照读等。先生对这些古迹风物的描述虽着墨不多,但让人读后能产生联想,视野洞开,也就对津城的人文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认知。先生对津市这座小城的历史故事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津城的巷道街铺、名肆美食、澧水河道、码头文化、人文风情以及商贸的兴盛、文化的融合,用这些篇幅和文字图片来佐证湘北一隅名不见经传的小码头,为何成为名噪一时的九澧名埠、湘北名珠的成因,使人读后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微信图片_20241118095351.png

微信图片_20241118095355.png

读“故土风情”篇

钟月先生对家乡的真情描述,仿佛把我的思绪又拉回到五十多年前,一幕幕难忘的场景在脑海中浮现,令人生发出无限感慨。我的家就住在澧水河边靠近祁家巷口正街的一栋老宅,这栋有徽派建筑风格的房子就是徐家的老屋,灰墙青砖风火墙,阳光从高高的木窗中透进屋内,显得有些神秘,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栋老屋里度过。五十年代,这栋屋的前部分最早是“企园酒家”使用,后由“群爱饭店”继续经营,六十年代初,由新建立的“红卫印刷厂”租用。虽几次改换门庭,但我们家一直住在后院,直到1969年全家下放到安乡农村才搬出此屋,以后也就没有再搬回来。

从我家出大门即是人民路正街,马路两边有商业局、邮电局、敦煌服装厂、糖烟酒仓库等;有百禄斋、周同兴、老同兴、饶同仁、大新昌等众多老字号。钟月先生此篇中记述的百货公司就在这条街上的繁华地段大码头,这里也是我小时候经常去玩的好去处。先生笔下记录的“津市百货公司”是家乡首屈一指的大单位,福利待遇好,人员素质高,百货公司不乏众多文艺表演人才,其文艺宣传活动搞的有声有色,在津城已是家喻户晓,名气大得狠。先生书中提到的一些文艺骨干,早些年与我也多有交集,如姜岳金、武学萍、方德姣等人。姜岳金骨子里有表演天赋,他喜欢表演也擅长表演,是津市百货公司文艺队伍中的顶梁柱。每逢重大节日或重要活动,百货公司的文艺宣传队都要上街宣传,小时候我就经常看姜岳金在街头表演的节目,尤其是喜欢看他表演的独角戏《一粒米》。姜表演的《一粒米》滑稽幽默,十分搞笑,其表演形式有点像双簧,但又是一个人的“双簧”;又有点与国外喜剧演员“憨豆”的表演风格类似,但不同的是“憨豆”的表演只有表情和形体动作,没有声音台词,而姜表演的独角戏兼而有之。大人和小孩都喜欢看,这个节目也是百货公司的保留节目,让人百看不厌。另外,百货公司的伍学萍、方德姣和我也是老熟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在舞台上还演过话剧《于无声处》,有过一次愉快的合作。

微信图片_20241118095359.png

(原津市百货公司旧影)

“故土风情”篇中的许多景物时时在我脑海中闪现,至今仍记忆犹新;许多人和事时时在我心底里萦绕,不曾忘却早已刻骨铭心。这些美好的记忆因先生的笔而触动我,感动我,更带给我对家乡故土的无限思念与感怀。

读“小城故事”篇

小城故事多,阅读此篇,津城中的众多市井小人物映入眼帘,他们的人生百态、趣闻轶事特别吸引我的眼球,这些可爱的小人物在钟月先生的笔下或诙谐、或幽默、或搞笑逗乐、或奇葩怪诞,使我读后大呼过瘾,快哉乐哉!

“刘聋子”牛肉米粉是津城的招牌小吃,它的名声早已蜚声省内外,身处外地的津市人返乡,总要去品尝这碗家乡的正宗牛肉粉,既解思乡之情又饱了口福过足了瘾。年少时我也曾多次光顾地处西河街上的“刘聋子”米粉店,尤其对下粉掌勺的拄拐仗跛腿师傅印象深刻。这位下粉的王师傅白白胖胖脸色红润,胳膊窝里虽拄根拐杖行动不便,但他手脚特别麻利,下粉盖码子干净利索,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他对来店里吃米粉的顾客总是笑脸相迎,嘴巴里不停唠叨有问必答有求必应。钟月先生以讲故事的通俗文笔对“刘聋子”牛肉粉馆始末娓娓道来,让人犹如喝了几大口原汁原味的牛肉汤,咂巴咂巴滋滋有味。

微信图片_20241118095403.png

说书人“严驼子”在津城书场颇有名气,人虽矮小其貌不扬,但老百姓喜欢听他说书,喜欢看他说书时独有的精气神。我读小学时曾去过中华街“严驼子”说书的茶馆里玩,也见到过“严驼子”说书时的样貌和场景:茶馆内听书客座无虚席,坐在书场高椅子上的“严驼子”身穿布褂长衫,手握一把老旧大折扇,惊堂木“啪”的一声敲响,人声鼎沸的茶馆顿时安静了下来…只是当年的我年纪小不懂得欣赏听书的乐趣,因而对他说书的戏本内容不甚了了。钟月先生笔下的说书人“严驼子”,旧时说书场鲜活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我钦佩钟月先生海量的知识积累,我更叹服先生对津城名俗风情与市井人物故事的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微信图片_20241118095407.png

“大脑壳”名符其实,脑壳奇大与他五短身材不成比例,他人聪明脑袋瓜灵活,说话诙谐幽默,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在他的嘴巴里说出来常常别出心裁,哗众取宠的效果令人啼笑皆非。“大脑壳”是津城的名人,也是津城市井百态中独有的奇特风景,是一道滋味独特的佐餐美味。我小时候也经常看见“大脑壳”从澧水河对岸的黄牯山挑黄土到城里叫卖,他肯卖力气,一人挑运几担黄土,虽汗流浃背嘴巴里却笑话连篇苦中作乐,引得路人驻足观看。“大脑壳”虽嘴巴不饶人,却也是个本份实诚的大好人。钟月先生于此篇中写到“大脑壳”令人唏嘘的奇特姻缘与美好结局,还真应了那句老话:“好人终有好报”。

微信图片_20241118095411.png

“ 亦庄亦谐伦云兄”中的李伦云我较为熟悉,自70年代初他调入津市荆河剧团后,我们在一起工作了几年,俩人关系也不错,谈吐也还合得来。记得有一年剧团巡迥演出至湖北公安县,白天无事我们俩信步至一农家讨口水喝,主人得知我们是剧团的人便热情地招呼我俩在屋内闲坐休息。闲聊中李伦云来了兴致也想显摆显摆,他对我说:“我们俩人即兴说一幅对联如何?”我回答说:“可以呀。”“你先说上联,我对下联。”我当时坐在一把木靠背椅子上,李伦云侧躺在屋内木床上。我想了一下便唸出上联:“聊坐寒舍思故友”,李伦云听我说出上联后稍加思索便对出下联:“仰卧床榻念亲人”。我连声说:“对得好,对得好!”李伦云也颇为得意的“嘻嘻嘻”笑个不停。钟月先生在此篇中描述李伦云在省城书写的奇葩请假条“…忽一小卵石,自空中飞来,正中我额…”,在圈内人中广为流传,已然成为搞笑经典中的精彩段子。

“ 某公”其人中写的“某公”非彼公,为何?“你懂的”。我与此文中论及的“某公”共事多年,书中提及“某公”的诸多笑话轶事,我是知情者或参与者。如与同科师兄弟打地铺“隔腿搔痒”、冰雪天外出时“雪中迷路”等段子堪称“某公”笑话中的经典。但笑话归笑话,这位老兄也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虽然没上过正规大、中专学校,但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对于自己喜爱的地方戏曲,一门心思刻苦钻研,不懂就问,直到弄通弄懂方可罢休。几十年间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他做的戏曲笔记有厚厚几大本近百万字,真正做到了持之以恒且收获颇丰。他还创作了几个戏曲剧本,出版了几部文学作品,对于一个没唸过多少书的人来说,这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小城故事”丰富多彩,先生此篇中还记述了“磨剪刀的老人”、“蛇医的故事”、“好人卡西莫多”、“压寨夫人的腊味馆”、“最后一个挑脚佬”等市井小人物。他们的人生故事或坎坷波折,或曲径通幽,或跌宕起伏,或感人至深…先生笔下的这幅人生百态众生相,深动地描绘岀小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的喜、愁、哀、乐,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读“师友记略”篇

钟月先生对文学的挚着追求,对写作的孜孜不倦,对学者长辈的礼贤谦卑,对师长师友的情感交融,凝结于笔端,发自于肺腑,令人感动令人钦佩。先生与著名作家和编辑们的书信往来,言真意切,情意深深,这是文人间的高层次交流,是“思想者”思想碰撞的火花。这些书信既有学者们在宏观层面的理性思考,又有微观层面对文学作品的深入交流,而更多的是先生与他们之间朴素无华的情感交集,内涵隽永丰润,韵中有慧文笔留香。

谢璞老清晨拜访一位普通作者留下的字条和他为基层文联干部突然离世而撰写的《哀哭国雄悼文》,深刻体现出一位受人尊重的著名作家的人格魅力,廖廖几字的字条和泣血倾述的悼文,璞老的真实情感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先生与编辑们的书信往来见证了他们之间不寻常的深厚情谊:戴厚英女士的蕙质兰心;钟红明女士的率真质朴;亚妮的诚信美德;严歌苓的“身不由己”;边风豪的成人之美等等,这难忘的一幕一幕场景,一封一封书信,如闻海潮音,激起我内心阵阵涟漪,曾为编辑的我读来更加倍感亲切。

钟月先生一直生活、工作在津城,多年来与许多前辈、师长、学友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悠悠岁月,患难见知己,漫漫长路,友情诚可贵。在此篇中,先生记述了少时就读津市二中的老校长王道济,老校长渊博的知识和谆谆教诲使钟月受益终生,字里行间浸透出对老校长的感恩之心,敬重之情。“…可以说,我日后的诗词理论创作,都是由王校长的赠书启蒙的”、“校长的一番话,滋润着一个少年的心,我望着校长,高山仰止,感激得说不出话来…”

对葛乐山先生的《乐山笔耕录》,钟月先生赞赏有加且推崇备至,为此还受葛老之请,专门为这本书写序。钟月先生在此篇文章的末尾深情地写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葛老”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就没有今天津市文史领域的格局和成果,对于这位津市文史资料之集大成者,我们不能忘记老前辈为津市文化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此篇中,钟月先生还记述了“情系讲台与诗坛的仁德长者”易奥法,对这位仁德长者先生引用了一句诗词来形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对易老先生最好的写照。还有草根艺术家丁大洋与命运抗争的“炼狱”之旅,令人感叹,令人钦佩!“老哥儿”陈国璋与先生在津市新华工厂共事多年,几乎是朝夕相伴形影不离,亲如兄弟般的美好情谊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真情永在。

读“岁月留痕”、“世间一瞥”、“艺文览笔”和“诗词走廊”篇,钟月先生的才情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些内容既有散文随笔,又有短小精悍的小说和报告文学,多数文章曾在全国各大报刋杂志上发表,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有些文章我也曾多次读过,每次读来都有别样的新鲜感、亲切感。先生博学广识才华横溢,其文笔犀利老辣,文风清新幽远,文章雅致精萃。这一篇篇文情并茂的美文能深深地吸引阅读者,拨动人心扣人心弦,从而引发共鸣。

微信图片_20241118095415.png

点睛之笔 陶然忘机

我特别喜欢先生“诗词走廊”中《疏影•忆昔》这首词中的几句“…一世阡陌红尘中,随缘去,清梦难得。依恋共缅心仪处,淡淡流香清越。…可叹光阴流转急,听人字雁声不歇。轻云里,已空静,雁过澧江,勿忘悠悠千结。”

是啊,人生如梦,生活中有太多的酸甜苦辣离合悲欢;人生如戏,红尘中有太多的浅吟低歌刻骨铭心。漫漫人生路上,迷失自我的人太多太多,唯有象先生一样,空静随缘,怀揣一帘清梦,纵笔挥洒澧水河畔的风景,悠然自乐,岂不快哉!正是:津城雅聚,与君同饮。钟声月夜听禅籁,心清自然闻妙香。

【作者简介】 徐远君,津市人,现居长沙。编辑职称,曾在《中国收藏》、《中国烹饪》、《文艺生活•艺术中国》等期刊杂志,以及《中华善德网》、《红网》等媒体发表过多篇文章,著述颇丰。其新作《远去君归集》已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