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元茶馆”,找到久违的“松弛感”

编辑:海念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的小河边,一间老铺子半掩着门,墙上的挂钟指向4点。铺内的木桌、长凳,泛着时光浸润的特有光泽,桌上摆着几十只老式开水壶,墙洞里摞着一只只搪瓷茶缸,屋角煤炉上烧着开水,铜壶嘴里“滋滋”冒着水汽。屋内,81岁的潘平福正弓着身子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等待清早的第一批茶客上门。

b34b3e4df8e04168a66732fd225f5aa6~noop.jpg

▲“一元茶馆”

  这间老铺名叫聚华园茶馆,是村里有着近200年历史的老茶馆,潘平福老人正是茶馆的第四任掌柜,接手茶馆至今已有58年。考虑到茶客多为老年人,如今茶馆只是象征性地收点茶钱,一元钱就能喝上一天,因此茶馆在当地有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元茶馆”。

  不多时,不少老茶客便登门了,茶馆也开始热闹起来。“有几天没见,忙什么去了”“最近身体怎么样”……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陆续到来,很快便凑成了一桌又一桌。潘平福一边跟茶客打着招呼,一边不紧不慢地泡起热茶。

5cb32c1d39e9475399ca55b70a540015~noop.jpg

▲老茶客们在茶馆里喝茶聊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潘平福的茶水只卖5毛钱一杯。到了2011年,抵不住茶客们的一再坚持,他才把茶水涨到一元钱。到了2014年,茶客们又提出自带茶叶,只需要茶馆提供热水。哪怕如此,一天最多三四十杯茶的收入,仍无法让茶馆收支平衡。面对茶客们想要出资支援的想法,潘平福婉言谢绝,索性干起了年轻时学过的手艺——为村民理发修面,以此来补贴亏损,维持茶馆的正常运营。

  剪发15元一人,顾客也都是上了岁数的老街邻,相较于大街小巷的美发店,他们更钟情于这里的老发式和老手艺。

  在茶馆一侧,摆满各种老式理发工具,这里是潘平福的另一个舞台——先用热毛巾敷脸,再打上肥皂,磨好的刮刀在脸上游走,一招一式间小心细致,干净利落,“我14岁就跟着师傅学理发,接手茶馆后也一直没扔下这门手艺。”潘平福说,理发也是茶馆服务的一部分,“以前但凡是大茶楼,都会留出一个地方为顾客理发。”

3bf2e5ec2b5146008aad0c56dbd11f12~noop.jpg

▲潘平福为顾客理发、刮面

  闲暇时,潘平福总爱泡上一杯热茶,倚靠在老式藤椅上,跟茶客们回忆过往。“彩云楼、三星园、先月楼……”他说,荻港村原来有大大小小13家茶馆,南来北往的人们都喜欢上岸吃口早茶。“如今村里的旧茶馆,就只剩聚华园了。”

  上世纪90年代,荻港村发展起工业,全村有大大小小的油脂化工企业、作坊30多家,是全国知名的油脂化工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从业人员上千人。但也正因如此,村里环境遭受破坏,虽然鼓了钱包,可昔日小桥流水人家的光景却不再了。

  2000年开始,荻港村启动环境治理工作,从关闭规模小、直排废水严重的企业,到整治没有设置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再到搬迁、转行、关停所有油脂企业……水乡这才逐步恢复韵味。在潘平福看来,这也是大伙儿的期盼。

  这两年,村里发展起旅游业,不少村民开起了饭店、民宿,安静的荻港村又开始热闹起来。对潘平福而言,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茶馆里多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年轻人。面对他们,潘平福总是热心招待:“年轻人图新鲜,体验一元钱的茶水,老茶客们早都习惯了。”面对这种碰撞,他和邻居们也都觉得挺新鲜。

da71c07893d14fccb3c98184725e93bd~noop.jpg

▲潘平福

  “老潘对自己很抠门,但只要是做好事,就特别爽快。”荻港村村民章宇民说,资助修建荻港农民公园、修复村里传统建筑——每每这些时候,潘平福都很大方。

  如今,茶馆成了古村中乡愁的寄托、休闲的场所。“看着大家能有个去处,我也开心。”潘平福说,如今年事已高,茶馆不知道还能撑多久,但只要他在,“一元茶馆”就会永远给大家备足茶水;只要还有一个客人来,他就会拿起剃刀,认真理发、刮面。

  “一元茶馆”里,有老茶客们讲不完的故事,有潘平福平凡的一生。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