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君:竹兰之谊 香远益清 —— 我与钟月先生

编辑:海念

编者按:钟月先生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作家协会会员。数十年笔耕不辍,文学创作成果斐然,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多次荣获国家、省、地市级文学创作奖。尤其是他的中篇小说《天赐街雪葬》,荣获首届丁玲文学奖。


竹兰之谊 香远益清

—— 我与钟月先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与钟月在津市荆河剧团共事,我是剧团演员,他是乐队乐手,主要担任扬琴演奏与吹竹笛。在我的印象中,钟月是一位极其勤奋好学的人,平时除练习敲打扬琴和吹笛外,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潜心音乐创作,这其中既有戏曲唱腔的配器,也有现代歌曲曲谱的配乐。我虽然不懂音乐,但看得出来,钟月非常喜欢音乐,对音乐创作是极其认真的。

文革期间,剧团也分成两派,内部争斗,乱成一锅粥,正常演出受到冲击。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动荡社会环境中,钟月从不参与剧团里对老艺人的批斗,对一些人打砸抢,揪斗老艺人的暴力行径深恶痛绝并严厉呵斥制止。他还常常给那些受到冲击的老艺人施以援手,如老艺人向华英、叶代华和陈焕炎等人,给他们精神鼓励并送上药品和吃的,这些暖心举措足以证明钟月是一位有温情、有正义感的人。

四年交情初识君

我和钟月都住在红旗剧院宿舍楼,我住一楼靠西头的最后一间,每次外出需经过钟月住的房间。这一期间,社会上纷繁复杂,街上闹哄哄的,但钟月却很少上街凑热闹,我经过他宿舍时,就常常看见他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有时匍匐在书桌上写写画画,有时在谱写曲子,嘴巴里还不时的哼唱几句。在如此混沌的时空里,能够静下心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学习和写作,没有严于律己的定力是很难做到的。

有一次我欲外出,经过钟月房间时,恰好钟月开门出来,他问我干什么去?我说准备出去走走。他让我进房间坐坐,我们俩也就有了下面一段对话。钟月说:“外面乱得狠,没有事不要去街上瞎逛凑热闹。”我对他说:“现在又不演戏,也不排戏,整天闷在房间里,没有什么事做,心里头憋得慌。”他对我说:“你可以找几本书看看,充实充实自己,时间也容易打发些。”我回答他:“是有这个想法,不知道看什么书好?”钟月说:“《西游记》《三国《水浒》《红楼梦》这四大名著可以看看,就看你能不能找到这些书?”他又补充说:“你如果找到了这些书,有不懂的地方尽管来问我。”后来,我在朋友处还真搞到了一套《西游记》。此后,我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四大名著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先后读完的。

1969年年初,津市荆河剧团解散,人员各奔东西,有的人去了工厂,有的人去了农村,还有些人则回家自谋生路。我和剧团部分人员分别下放到澧县太青山和杨家坊公社劳动锻炼,钟月则调往油泵电机厂当工人,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1969年十月,市里决定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我们这些下放农村锻炼的人被叫了回来,还有一些下放到工厂的人也陆续返回,参加文艺宣传队的排练与演出。两年后恢复成立津市荆河剧团,但不知何故?钟月却一直没能调回来。

我和钟月在荆河剧团共事,虽然只有短短四年时间,但彼此感情融洽,关系一直很好。他把我当作小弟,我把他视为兄长,俩人在一起说话无忧无虑,天南海北胡侃瞎吹乐哉悠哉。四年中,我与钟月的交往没有吃吃喝喝,更没有礼尚往来,我们之间的友谊纯粹而朴素,有如一杯淡淡的香茶,不甚浓烈,却也回味悠长。钟月知识面广,又颇具文学修养,从他身上我也学到了不少文学方面的知识,真可谓受益匪浅。只可惜社会动荡,剧团解散,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四处奔波,各自也就只能随命运摆弄,随波逐流自奔前程了。


人生舞台亦精彩

后来,我得知钟月已经调往津市新华工厂,在厂工会专事文化宣传工作。这期间,我还多次到新华工厂去看望他,每次与钟月晤面,他总是谈笑风生,人的精神面貌尤佳,工会工作也干得风生水起,墙报专栏、厂区标语、教唱新歌、写厂歌谱曲子、排练文艺节目、指挥大合唱等等。看得出来,钟月与厂领导和工人师傅们的关系都处理得不错,他人缘好,善于与人沟通,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新华工厂的文化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厂区面貌焕然一新。每次去厂里时,见到钟月总是精神抖擞,生活充实而惬意,我为他工作中取得的骄人业绩感到由衷的高兴。



▲钟月指挥大合唱

钟月人随和,与人说话时语速快,显得底气十足,他宽以待人智力超群,能轻松化解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论是顺境和逆境,他都能应对自如,尤其是对新的工作环境,他的应变与适应能力极强,能较快的进入角色,并出色完成组织上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此后几十年的辗转工作岗位上,从新华工厂到文化馆、广电局、市文联、市总工会,最后落脚到市政协,这一路走来,钟月的人生履痕,亮点纷呈才华尽显,可圈可点的骄人业绩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我在津市荆河剧团十五年的演艺生涯,于1979年秋季画上了句号,离开剧团后辗转到津市五交化公司、津市商业学校,津市市委党校工作,1987年秋调往省城长沙,任中国商业出版社中南发行站站长。自调离津市赴省城工作后,我与钟月便失去了联系,也许是各自忙于工作的缘故,双方音信杳无。一次从家乡人口中获悉,钟月已从市文联主席任上调往市总工会任副主席,得此信息我也甚感欣慰。此后,我于2009年和2011年清明节回津时,曾邀请原荆河剧团的艺友们在兰苑宾馆聚会,期间我还详细列了一份拟邀请人员名单,其中,钟月是必须要邀请的主要嘉宾。不巧的是他两次都岀差在外,未能参加剧团艺友们的大聚会,着实令我遗憾不已。

心有灵犀续友情

2017年初春,在与同门师姐王惠珍通电话时,他告诉我一个令人揪心的消息,钟月不久前突然染疾,身体大伤且行动不便。得此信息我心内极为不安,心里拿定主意,今年清明节回乡,一定要去钟月家中探望。清明时节,我回到津市后经与在市文化馆工作的外甥询问,打听到了钟月的住处。第二天上午,我拎着一篮水果敲响了钟月家的房门,“哪一个呀?”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屋里间飘了出来。“是我呀,大哥。”一会儿房门打开,猛然间看见了站在门外的我,钟月颇感惊讶!“徐远君,是你呀?快进来,快进来!”望着钟月我喊了一声:“钟月大哥,我来看你啦!”我的突然造访,钟月喜出望外,嘴里连声说道:“真没想到是你,来,坐,快坐。”钟月此刻既兴奋又有些意外,张罗着让坐准备沏茶。 我看着三十多年未曾谋面的钟月大哥,虽说大病后步履蹒跚,手脚不太利索,但风采依旧,精神矍铄。他那厚实的嗓音,说话时的语速,仍觉底气十足。这么多年了,人虽有些见老,但也看不出有太大的变化 。交谈中,我向钟月大哥简要谈了这些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轨迹,他听得十分认真并不时插话,对我调离津市后于省城工作中做出的成绩表示称道和赞许。钟月兴致颇高,俩人交谈甚欢,不知不觉间一个半小时已过,我起身告辞。钟月从书桌上取出他写的一本散文集《大地履痕》赠送给我,因右手写字不便,即用左手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徐远君先生惠存”几个字,我接过书连声说:“一定好好拜读您的大作。”我起身握着大哥的手动情地说:“大哥保重,只要远君回津市,一定会登门拜望!”至此,与钟月大哥中断三十多年的友情得以延续,激动之情无与言表。我想,这么多年后我俩重逢,钟月内心也一定是欣慰的,或许,这就是缘分吧!


心清自然闻妙香

致此以后,每年的清明或五一节或国庆节,只要我回到津市,第一件事就是去拜望钟月。2020年的五一劳动节,我准备回津一趟,此次回乡,去钟月家拜望是肯定的,我特意给他准备了两件有意义的礼物,一把特制的紫砂壶,由我北京的画家朋友在壶面绘一枝梅花,并配有一幅斗方国画“梅花砂壶图”。另一件作品是我好友旅日书画大家李燕生篆书《心清闻妙香》,此幅作品是2007年在北京王府花园拜望李燕生时,在其寓所为我书写。此幅书法寓意深远,斟酌再三,感觉非常适合赠送给钟月先生。回到津市第二天上午,我即登门拜望,见面后,我取出盒中的紫砂壶,向他讲述了这把壶的来历及刻壶者北京画家的情况, 他听后十分喜欢,深表谢意。随后,我展开李燕生的书法作品《心清闻妙香》四字篆书条幅,同时,我还随身携带了一本《李燕生书法篆刻作品集》,钟月眼前一亮,一边翻看一边连声称赞,看得出来,他对书画家李燕生的艺术成就十分震撼。他深有感触地说道:“这是我见到的最高层级书法家的作品,这幅《心清闻妙香》寓意深刻,我很喜欢。”他问起我如何与李燕生相识,我即简要介绍了与燕生先生相识相知的一些情况。听完我的叙述,钟月兄对我说:“远君,你与这些文人书画家的友情很难得,把这些亲身经历都写下来,肯定很精彩。”我回答说:“有这个想法,只是不知从何着笔?”“你刚才的讲述就不错,写自己的感受,难忘的经历故事,慢慢来,不着急,你肯定能写好的。”又说:“与这些书画家的交往故事写下来蛮有意思的,题目可以叫翰墨情缘,你先写,到时候我再给你润色把把关。”我连声说:“谢谢大哥的鼓励,我先写写试试看,回去就动笔,届时请兄长多多指教。”

回长沙后不久,我收到钟月发来的微信及照片,《心清闻妙香》条幅已装裱镶框,悬挂于他家客厅正面墙上,钟月站立于书法镜框前,精神矍铄,悠然自在。他在发给我的微信中说:“远君:节日登门,相赠书墨藏物,让我珍爱之余,甚为感动。从发来资料的画面和文字中,作者艺术价值和你俩的友情可见一斑。这种艺术与心灵的契合,才是最长久最为宝贵的。远君,谢谢你!”读罢钟月兄的微信,我十分高兴并回复:“兄长:五一节回乡,有机会与兄晤面并交谈甚欢。兄长言语中肯,关心并鼓励远君,使我受益匪浅。燕生书画与砂壶艺术是我心爱之物,《心清闻妙香》赠与兄长乃远君精心挑选,兄长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感悟和精神境界,值得远君永远学习。祝福兄长平安吉祥!”钟月兄则回复:“你之真诚,令我心动,大慰籍矣!”



笔墨传情 友谊升华

我虽远在他乡,不能与钟月兄时常相聚,但彼此间的微信聊天从未间断,让我俩心灵谐合交融,友情得以升华。钟月兄一直在关注我的书稿进展情况,时不时地打电话问询。 我向他通报了书稿写作的进展,并就文章写作中的一些问题向他请教。经反复思考,总体的写作框架也逐渐清晰,这本书稿我拟分为三个部分去写,即上篇:“梨园旧事话沧桑”、中篇:“竹兰之谊话友情”和下篇:“手中红颜话紫砂”。上篇部分从去年开始已经陆陆续续写了几篇,如写王化金师傅的文章,写大师兄金星明的文章等,这一部分只是内容的充实和完善。下篇写紫砂的部分有难度但问题也不大,重点在中篇部分,如何布局谋篇?重点写谁?如何写?是这本书成功与否的关健。我把这一写作方案报告给钟月后,他回复我说:“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很好。下篇中“手中红颜”的提法,恐生岐义之嫌,似待商榷。”经推敲,我采纳了他的意见,将下篇修订为“阳羡寻古话紫砂”。我虽身为编辑,几十年中也组织编辑出版过不少教材图书,但要去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专著,肯定是有较大难度的。但我坚信,事在人为,只要心中有愿景,有毅力,持之以恒,是能够完成人生写作这一目标的。

往事如烟,几十年人生轨迹,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铭心刻骨难以忘怀的瞬间,在脑海中浮现,我的笔尖也渐渐灵动起来,写到动情处,似乎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一篇怀旧文章也就一气呵成。之后,我把已经写好的一篇文章《李燕生为我治印刻章》发给钟月兄看,他阅后称赞道:“文章读过,不错。主要是述说清晰,笔意顺畅,描人状物真挚细腻,感觉很好。就这样写下来,一定会成功。”得到钟月兄的认可,我非常高兴,也更坚定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决心和勇气。从这以后,我陆续把写出来的每篇文章发给钟月兄看,并请他指教提出意见,而他每次阅读过后,回复给我的都是鼓励与赞扬的话语,使我暖意浓浓,心情舒畅。可以说,就是在钟月兄的鼓励与鞭策之下,我写作的热情逐渐高涨,写作状态也渐入佳境。

精彩序言 妙笔生花

2021年春季,几经修改完善的书稿已经大功告成。清明节回到津市,我把这部书稿送到钟月手中,一是让他审读,二是请他为这部书稿写序。钟月兄捧起沉甸甸的书稿,不无感慨的说:“你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完成这部二十多万字的书稿,不简单,真让我刮目相看啊。”又说:“我一般是不会给人写序的,咱俩关系不一样,你这本书的序言,我写!”我十分高兴地说:“为此书写序非你莫属,你了解我的全部写作过程,由兄长写序是我的心愿。”钟月先生几十年的文学创作成果丰硕,是津市乃至整个常德地区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况且他早已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由钟月写序实至名归。我对他说:“回长沙后,我尽快把书稿发给中国商业出版社审稿,争取在国庆节前能见到新书。”钟月听了十分高兴,他对我说:“我会尽快把序言写好发给你,如能在国庆节见到新书,那就太好啦,我静候佳音!”

回长沙后不久,钟月把他写好的“序“ 发给我欣赏。这篇“序”我一口气读了两遍,“序”中描述的情节和优美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序”的前部分写道:“在我看来,远君的这部书稿,应是他人生履痕的记录,行旅生涯的答卷。作者亲身经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生舞台,那些难忘的世间故事,那些挥之不去的张张面孔,煽惑着他于静夜里萌生太多人生感叹。每念及此,时时难以入寐,生恐心之偶得瞬间遗落,思想片羽顿失飘飞,故而伏案涂鸦,信笔由缰,集腋成裘。喜得聊作心路历程的诸多篇什,遂集结为《远去君归集》这部书稿。书稿由“梨园旧事话沧桑”“竹兰之谊话友情”“阳羡拾珠话紫砂”三个篇章组成。每个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自成一体,各自形成风格迥异的别样风景,编织成作者灵动而丰厚的多彩世界。”钟月这段文字的表述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的概括了作者写这部书稿的初衷、基本思路、布局谋篇。同时,也让读者对全书有个初步的了解,精美的序言能大大提升阅读者的兴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在其后的文章解析中,钟月有着不少精彩的文字描述,读来倍感亲切,令我陶醉。“…书稿开篇“梨园旧事话沧桑”,就给读者开启了一个别有洞天的梨园时空。在这里,无论你是外行看热闹也好,内行看门道也罢,都能从中领悟到生旦净末丑的风采,品尝到手眼身法步的神韵。在这个别开生面的篇章里,作者用质朴自然的笔调,以对亲生父母般的崇敬心理写前辈师傅,以情同手足般的深情写同科学子,从而真实地描绘出一个色彩缤纷的梨园人物长廊。”是的,在“梨园旧事话沧桑”中,我饱含深情地写了前辈师傅们,记述他们的舞台生涯,饱经风霜的演艺人生。写我的大师兄大师姐们,颂扬他们的艺术成就,在戏剧舞台上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可亲可敬的敬业品格与艺术风范。写我与同科师兄师姐们难忘的蹉跎岁月,在科班练功学艺,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一桩桩难忘的趣闻轶事,时时在我脑海中闪现,不曾离开…

“远君资质聪慧,勤勉奋发,锐意进取,悟性极佳,通过自己的努力,难能可贵地跻身出版界,结识了不少书画界的朋友,从此与翰墨相融,与斯文为伍,频频唱和,时时酬答,耳濡目染,学养精进。多年来,在和朋友们的广泛交往中,那些难忘而有趣的经历故事萦绕脑际,挥之不去,于是深情盈滿笔端,写下了诸多意蕴隽永的文字,这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竹兰之谊话友情”的篇章。”是的,在这个篇章里,我着重写了与岀版界、书画界朋友们的真挚友情,尤其是到省城工作后,与出版发行界同行们之间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彼此携手共进,心心相印,情谊深厚。

“远君是个有情趣爱好的人,他的晚年生活充实而快乐。多年来特别是赋闲以来,他喜爱上了清雅高古的紫砂壶收藏艺术,沉醉其中,颇具心得。他曾对我大谈紫砂壶的收藏经历,以及茶禅文化的雅韵,眉飞色舞,口若悬河,把个壶里乾坤说得明澈通透,令不甚了了的我茅塞顿开,顿觉兴味无穷。为着这份痴爱,他写了不少和同道朋支唱和酬答、玩赏交谊的文章,辑成名为“阳羡拾珠话紫砂”的篇章。”“特别是在《探幽寻古再访丁山》这篇文章里,远君深有所感地写道,“此次宜兴丁山之旅,结识了多位紫砂界的名人与大师,…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紫砂文化的源流,…也激发了我对紫砂艺术品收藏的浓厚兴趣。手捧自己心仪的紫砂壶,摩娑间享受养壶品壶帶来的乐趣,一份悠闲自在令人陶醉其间,心情格外舒坦与安然。晚上回到房间,仍意犹未尽,难以入眠,望夜空繁星点点,闻窗外桂花飘香,一股浓浓紫砂幽情在脑海中萦绕,一首小诗也随心而出,跃然纸上:金沙古寺何处寻,残垣落叶泪沾襟。霜降竹海空落落,雨湿老街巷深深。千年龙窑造神品,东坡烹茶醉山林。手中红颜话知己,壶里乾坤有此君。”

钟月所言极是,我喜品茗,爱紫砂,对紫砂艺术情有独钟。几十年中,我无数次造访宜兴丁山,与壶友大师们在一起品茶赏壶,其乐融融。正如钟月序言里写的:“爱之切,情之深,远君壶缘雅趣,由此可见一斑。”

钟月这篇“序”,读来朗朗上口,有如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韵味十足。在我看来,这是一篇文笔流畅,文句隽永,内容贴切,意蕴通达,有深度,有温度,近乎完美的好序。远君幸甚,得此美序为本书增色添彩,这篇凝结着兄弟情谊的美序定格在《远去君归集》中,让读者品读欣赏,更让我倍感亲切,倍受鼓舞!



竹兰之谊吐馨香

国庆节前,我收到了出版社发来的新书,第一时间,我打电话向钟月报告喜讯,钟月也非常高兴,希望早一点见到新书。此后,我在拟赠送给诸多好友的第一本新书的扉页上,恭恭敬敬写下了“钟月兄长惠存并赐教”的字样。几天后,我驱车回到津城,把这本《远去君归集》和我精心准备,由旅日书画大家李燕生先生创作的水墨画“竹兰之谊”图送给钟月,手捧《远去君归集》,钟月赞赏道:“书印装精美,封面设计新颖大气,颜色艳而不俗,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很好,真不错!”之后,我小心翼翼地展开“竹兰之谊”图让钟月欣赏,钟月大喜过望,高兴的连声说“清新淡雅,别具一格,画得好!画得好!”我和钟月拿着画摆好姿势,在座的好友陈森元、邹豫高等人纷纷举起手机为我俩拍照,此时此刻,这张凸显浓浓兄弟情谊的珍贵合影,永远定格在彼此心中,藏于心底,直到永远…



▲ 本文作者与钟月先生

作者简介:徐远君,津市人,现居长沙。编辑职称,曾在《中国收藏》《中国烹饪》《文艺生活•艺术中国》等期刊杂志,以及《中华善德网》《红网》等媒体发表过多篇文章,著述颇丰。其新作《远去君归集》已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