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琦明:龙脊“问稻”
45岁的潘姓老板是红瑶。从穿着上看,他和他75岁的父亲与汉人没有丝毫区别。而他的母亲,一位69岁的老妇人,整天穿着黑色镶边的红色上衣,紧绷着的黑色裤子,外面还套着一件黑色的短裙,头戴点缀花绣的黑色头饰,黑布缠绕下的发际四周,依稀可见乌黑的发丝,据说她的头发有一米多长。头的顶部则是梳理得平平整整的,因此人们有时又称之为“平瑶”。有趣的是他那位40岁出头且同是红瑶的妻子却整日穿着时装,她说自己只在欢度传统节日的时候才穿戴上这些极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潘老板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南宁打工,一个在镇上的学校念书,从挂在墙角的几张照片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相貌和服饰也与汉人并无二样。
这是龙脊梯田景区内“遇见客栈”老板一家给我的第一印象,这家民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龙脊山。
我们是冲着龙脊梯田去的。据悉它是我们国家五大著名的梯田之一,另四处分别是云南元阳梯田、浙江云和梯田、湖南紫雀界梯田和福建尤溪梯田。这一梯田景观包括平安北壮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两个主要部分,是当地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勤劳耕作的结果。时至金秋十月,层层叠叠的田垄上,金黄色的稻穗随风摇摆,以其绰约的风姿和迷人的清香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
潘老板告诉我,他们村共2000来人,有600多亩梯田,5个寨子,潘家所在地叫“大寨”。我一度误以为这一称呼与当年学山西的大寨有什么关联,潘老板说:“没有半点关系,好久好久以前这个地方就叫大寨”。潘家有梯田3亩多一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可产稻谷1600斤左右,紧巴点可以解决自家人的口粮。
龙脊梯田的历史可追溯到2300多年前。据相关介绍,秦汉时期梯田耕作方式在龙胜已形成,至唐宋得到大规模开发,明清时期基本达到现有规模。潘老板说他们祖籍山东,大约三、四百年前,其祖先因战争和饥荒迁徙到这里,看中的就是这里崇山峻岭中的安宁和依山而建的梯田可以带来的生存希望。
不过可以想象,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田地里的产出是难以完全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的,山里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物质生活水平只能停留在较低水平。这一点和我曾经工作过的石门大山里的境况大致相同。直到有一天,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把旅游当作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又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一种崇高的审美追求时,大山里的情况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千百年梯田开垦、耕作而形成、积淀的瑶家农耕文化如大山般厚重,那些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中心,包括农事、农具、农艺、农俗、农历、农作物等在内的元素,无不使山外的人感到新鲜。我没想到的是,同行中居然还有人没见过长在田里的稻谷的,自然不用说看到过这些长在海拔300至1100米的山坡上的稻谷了。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了解这些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底蕴和由它影响而形成的极具特色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精神情趣,以及人们对生产、生活轨迹的管控和治理方式了。时间关系我们也不可能了解得很深入,但也正是这种若隐若明,让她更是披上了神秘的外纱,让一拨又一拨人乐此不疲,不远千里来此探究。
潘老板告诉我,龙脊梯田四季皆美,初春田里水平如镜,不少人慕名来看“玻璃田”,这时候人们欣赏到的是银色;待育出秧苗和插完田后,人们看到的是茁壮成长的禾苗,映入眼帘的是绿色;稻谷成熟后谷穗泛黄,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片金色;而进入隆冬,冰雪皑皑,层层梯田披上了厚厚的冬装,大自然的主色调便成了白色……。不同的梯田“肤色”记录着不同的劳作故事,传递着不同的生存讯息和审美价值,影响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视觉感观,更多的则是能够激发起人们对大自然的膜拜、敬畏和寄托。也正因为如此,各个时节都有山外面的人到此“神游”。
因此 “潘老板们”是辛苦的。他们一年四季都要厮守着大山里的这几亩稻田,4月份要整田,5月5日要播种,35天出秧后6月10日左右要插下去,此后要精心培管,斗天斗地到10月28日才收割,一亩也就只能收获600斤左右。根据劳作经验3年还要换一个品种,不然产粮会更低。不过他们除了追施点化肥外绝对不使用农药,产出的是“放心粮”。
然而“潘老板们”也是幸运的。好山水好景致好政策好机遇,让他们一年之中当1个月时间的农民种稻谷、当5个月时间的老板开民宿、当6个月时间的自由职业者,也就是既可以养精蓄锐也能从事其它副业。值得一提的是,每亩稻田一年下来还可以得8000元来自政府和村里的款项,它包括梯田维护费和门票收入分成等等。
当得知我们来自湖南时,潘老板连声感谢袁隆平,说他们种植的就是杂交水稻,如果不是杂交水稻,梯田的产出会更低一些,观赏的价值也便会差一些,来的人会少一些,当然,他们的各项收入也就不会象现在这样了……
潘老板的大儿子在南宁一家酒店里打工,月收入可达万元,但潘老板信誓旦旦地说,先让孩子在城里见见世面,几年后—定会让他回家,理由嘛,家里的3亩田和由它延展开来的家庭产业需要有人打理、继承。还有,山里人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同时,“山村振兴不能没有年轻人!”从他讲话的神态中我看到了他对未来的希冀和信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那些见过世面而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一定会是古老山寨又一道亮丽的风景,那情势,就象是潘家老母亲和潘家媳妇的着装所折射出的那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渗透、和谐共生!
快离开龙脊时我又想到了石门。石门也有很多梯田,而且不少梯田茶香万里、橘橙累累,历史也很悠久。石门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勤劳睿智的老百姓,能不能再动动脑筋、久久为功,也打造出如“龙脊梯田”一般的人间仙景、旅游胜地呢?这份期待和憧憬似乎可以圆我的一些梦,也好象可以作为自己内心深处对曾经的一些“不到之处”的补偿,当然,这仅仅只是自我的一点点感受。
“六月六”是瑶族的晒衣节,到了这一天,山民们都要拿出自己家的花衣、花裙和装饰品晒晒,潘老板和我加了微信,邀约我明年“六月六”重访龙脊,我不能保证成行,但我想象中的红红绿绿衣饰铺陈的海洋与彼时绿色的梯田交相辉映的盛景,足以让我从现在起就象多了一份精神快餐,可以细细咀嚼、慢慢回味……
龙脊梯田,稻香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