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琦明:散言《论语》之 溯源求真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只要来了宾朋,都会设宴摆酒、倾情言欢。等到酒过三巡、情到深处,好客的主人往往都会大发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此话放在此时此景,肯定没有大错,可在我看来,有相当多的人没有完整地理解孔圣人的原意,那就是对“来的什么人、来干什么的”没怎么弄清楚,片面地认为只要来了宾朋就是快乐的事,就是值得喝酒的事。于是不仅有人把这句话当作设立酒局的理由,还有人把它当作慷慨激昂的劝酒令,面对客人大声吆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干杯!”
其实《学而》篇第一章中,在这句话的前和后还各有一句话,一句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一句说的是学习知识并经常温习、演习,甚至让知识和学说得到运用,是件愉快的事,后一句说的是别人不理解、不接受我的学说、观点我也不生气,说明我是个道德高尚的君子。由此看来,前后说的都是与学习、学说相关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尽管《论语》中很多话一句与一句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但在这里却是有一定关联的,我也极其赞同这样的观点,也就是说“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此刻来到你的身边应该是有特定的目的,那就是来学习的、求知的、交流的。孔圣人认为,只有这种宾朋的到来才是件快乐的事。因此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也就是换句话说,仅为酒肉和其它利益驱逐而来,不管是什么人,都不见得是件快乐的事,至少孔圣人在这里讲的值得高兴的事中,并不包括这一类。
我又查了《辞海》,在1052页看到“朋友”一词解释为:“同师曰朋,同志为友”,显而易见,所谓的“朋”,就是同时师从某一人或追随某一门类知识的人,毫无疑问应该都是些做学问、求真知、图进取的“贤人”,于是更加坚定了我对上述观点的认同。
我们在联系地、完整地理解这段话后,孔圣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谦谦君子”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面对他在2500多年前的教诲,我们该作出怎样的判断和选择呢?
把学习当作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无论大人和小孩都要把它当作终身任务,时时学、事事学、持久学,进而积腋成裘,聚沙成塔,不仅如此,对所学的知识还要反复咀嚼、反复升华并努力加以运用,在运用中特别又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搞“克里空”,从而在用知识报效家庭、社会、国家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与人交换思想上的“苹果”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无论是身边的人,还是远方的人,只要目标一致、情趣一样,就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去伪成真、求同存异,不搞知识壁垒,共求学术繁荣,并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得到社会认同;
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得不到认同,也要有君子风度,当君子也是件快乐的事。要经受得了失败的考验,即或是自己的学术观点得不到主流认同,自己的主张建议得不到应有重视和采纳,也不应该自以为是、无视他人,不应该呼天喊地、怨天忧人,不应该自暴自弃、自欺欺人,而应该不忘初心、坚持求真,屡败屡战、志在成功……
说到这里,似乎已讲清楚了这一章的真实含义以及给我们的启示,但是尽管如此,断然也不会有人因此而高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不过,当我们面对宾朋高举酒杯的时候,想到的问题是不是应该可以多一些呢?
此时此刻,我又象孩童时期一样重新捧读起《论语》,渴求的是它对自己的又一次“启蒙”,无论自己的认识终将如何,但总还是行走在“时习之”的路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