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琦明:散言《论语》之 溯源求真

编辑:海念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只要来了宾朋,都会设宴摆酒、倾情言欢。等到酒过三巡、情到深处,好客的主人往往都会大发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此话放在此时此景,肯定没有大错,可在我看来,有相当多的人没有完整地理解孔圣人的原意,那就是对“来的什么人、来干什么的”没怎么弄清楚,片面地认为只要来了宾朋就是快乐的事,就是值得喝酒的事。于是不仅有人把这句话当作设立酒局的理由,还有人把它当作慷慨激昂的劝酒令,面对客人大声吆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干杯!”

微信图片_20241118142258.png

其实《学而》篇第一章中,在这句话的前和后还各有一句话,一句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一句说的是学习知识并经常温习、演习,甚至让知识和学说得到运用,是件愉快的事,后一句说的是别人不理解、不接受我的学说、观点我也不生气,说明我是个道德高尚的君子。由此看来,前后说的都是与学习、学说相关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尽管《论语》中很多话一句与一句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但在这里却是有一定关联的,我也极其赞同这样的观点,也就是说“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此刻来到你的身边应该是有特定的目的,那就是来学习的、求知的、交流的。孔圣人认为,只有这种宾朋的到来才是件快乐的事。因此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也就是换句话说,仅为酒肉和其它利益驱逐而来,不管是什么人,都不见得是件快乐的事,至少孔圣人在这里讲的值得高兴的事中,并不包括这一类。

我又查了《辞海》,在1052页看到“朋友”一词解释为:“同师曰朋,同志为友”,显而易见,所谓的“朋”,就是同时师从某一人或追随某一门类知识的人,毫无疑问应该都是些做学问、求真知、图进取的“贤人”,于是更加坚定了我对上述观点的认同。

微信图片_20241118142305.jpg

我们在联系地、完整地理解这段话后,孔圣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谦谦君子”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面对他在2500多年前的教诲,我们该作出怎样的判断和选择呢?

把学习当作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无论大人和小孩都要把它当作终身任务,时时学、事事学、持久学,进而积腋成裘,聚沙成塔,不仅如此,对所学的知识还要反复咀嚼、反复升华并努力加以运用,在运用中特别又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搞“克里空”,从而在用知识报效家庭、社会、国家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与人交换思想上的“苹果”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无论是身边的人,还是远方的人,只要目标一致、情趣一样,就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去伪成真、求同存异,不搞知识壁垒,共求学术繁荣,并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得到社会认同;

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得不到认同,也要有君子风度,当君子也是件快乐的事。要经受得了失败的考验,即或是自己的学术观点得不到主流认同,自己的主张建议得不到应有重视和采纳,也不应该自以为是、无视他人,不应该呼天喊地、怨天忧人,不应该自暴自弃、自欺欺人,而应该不忘初心、坚持求真,屡败屡战、志在成功……

说到这里,似乎已讲清楚了这一章的真实含义以及给我们的启示,但是尽管如此,断然也不会有人因此而高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不过,当我们面对宾朋高举酒杯的时候,想到的问题是不是应该可以多一些呢?

此时此刻,我又象孩童时期一样重新捧读起《论语》,渴求的是它对自己的又一次“启蒙”,无论自己的认识终将如何,但总还是行走在“时习之”的路途上……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