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德: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在非洲8年,他带领专家组在布隆迪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成功将该国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因卓越的贡献,他获得该国总统颁授的国家功勋成就奖,他就是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
目睹当地农民贫困的生活状况
他决定尽己所能作出贡献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总人口一千多万,可用耕地面积只有一百多万公顷。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落后等因素,当地农产品不能自给自足,长期面临粮食安全的问题。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杨华德(左一)与翻译在一处杂交水稻田考察。 韩旭 摄
为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有关承诺,我国从2009年开始向布隆迪分批次派出高级农业技术专家,2015年年底作为第三批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与另外7名专家首次踏上布隆迪的土地。
初到布隆迪,当地农民贫困的生活状况让杨华德深受触动。杨华德说:“很穷、房屋很破旧,这是最大的印象,我觉得我有这个能力做出一点贡献去帮助他们”
杨华德在田间查看杂交水稻(右)和当地水稻。韩旭 摄
当地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均占有土地不多,普遍粮食缺口很大。经过前期调研,专家组发现布隆迪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具备种植水稻的良好条件。但因为技术条件落后,产量不理想,水稻种植在当地并不普及。
因为长期在国内从事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杨华德深知杂交水稻稳定、高产的优势,他和其他专家取得共识,决定在布隆迪试种杂交水稻。
第一期试种杂交水稻产量惊人
在当地引起轰动
2016年4月,中国专家组从国内优选了7个杂交水稻品种引进到布隆迪试种,虽然国内已有成熟的栽培技术规范,但是因为气候条件的差异,这些规范并不能直接拿来使用,这意味着整个栽培技术体系要进行调整。
“这个国家接受了很多援助,他们觉得中国专家跟其他国家的专家差不多,可能也做不出什么成绩。”但让当地群众感到信服的是,中国专家第一期试种的杂交水稻产量惊人,翻了将近五六倍,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农民晾晒稻谷。 韩旭 摄
“像变魔术一样!”布隆迪农业部部长说,这个产量在非洲创造了纪录,这必将记入布隆迪的农业发展史。
为了进一步验证杂交水稻在布隆迪推广的可行性,并完善技术规范,专家组又连续进行了三期试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倾囊传授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2018年,第三批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的聘期已经结束。按照规定,杨华德可以回国,但是他选择了留下。“我们就想既然有这样好的产量、这样好的效益,如何把它变成现实,如何把它变为老百姓的增产、增收。”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农民在田间收获杂交水稻。 韩旭 摄
2018年9月,中国专家组选择将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佳县林格四村作为示范村,启动杂交水稻在布隆迪的示范推广。在林格四村,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示范范围逐步扩大,最终发展到全村134户,种植面积达到48公顷。
中国专家组还为当地民众提供了种子、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并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对当地农民的技术培训上。中国专家组在当地选出了48个语言水平、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年轻人作为带头人培养,曾经家境贫寒的艾力斯特就是其中之一,他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的水稻专家。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农民在田间给杂交水稻脱粒。 韩旭摄
远赴非洲8年留下不少遗憾
但他有更高的目标
2020年初,第四批援布隆迪高级专家的聘期再次结束,杨华德又再次选择留了下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方位推进,中国和布隆迪两国的来往也日益密切。
时至今日,在中国专家组的推动下布隆迪杂交水稻示范村的数量已经达到36个遍布该国14个省份。这个成绩的背后,是杨华德带领专家组在布隆迪长达8年之久的奋斗。
在他的内心,这里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杨华德说:“在布隆迪生活比较艰苦,但能给他们创造更多的价值,能够做更多的工作,我们愿意!”
杨华德(左)在稻田间和当地夏尔交流。 韩旭 摄
8年间,远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专家组每一位成员,都留下了不少人生中的遗憾。比如,杨华德没能参加孩子的婚礼,但杨华德说,他有更高的追求目标。“通过技术援助,中国的经验可以解决布隆迪的粮食问题,甚至脱贫问题,他们发展了,增加了中国援助的影响力,这就是我们得到的!”
第五批援布隆迪高级专家的聘期结束后,杨华德再次面临去留的选择。对此,杨华德坚定地说,“下期我还要继续!”
近年来,随着中非不断深化务实合作,中非农业合作结出了累累硕果,60岁的杨华德依然坚守在布隆迪这个遥远的地方,贡献着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