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君:常德最早的“艺校”
1966年早春二月,天气很冷,倒春寒。过完春节不久,一道炸裂消息在我们津市荆河剧团64科小演员中传开,十个人接到通知,准备好去常德地区小演员训练班参加培训,也就是说,经过一年多的科班生涯,我们这十个人有幸留下来了,而且还要去常德继续深造,科班里其余的人则返回原来的学校读书,无缘留在荆河剧团。这个天大的喜讯,犹如寒冬里飘来的一股暖流,让我们喜出望外。对于从没有离开过津城的小演员们来说,好奇心与喜悦之情交杂在一起,盼望着尽快去大城市常德报到参训。
为加快培养地方戏曲接班人,常德地区文化局决定设立全区地方戏曲小演员训练班,选址在原常德师范专科学校内。小演员训练班设汉剧科与荆河戏科,参加汉剧科培训的有常德市汉剧团、汉寿县汉剧团和慈利县汉剧团的小演员。参加荆河戏培训的有临澧县荆河戏剧团、澧县荆河戏剧团、津市市荆河戏剧团的小演员。我们64科的十个小演员恰逢其时,顺理成章的被选送到常德地区小演员训练班。其中女生有赵希、王惠珍、叶冬梅三人,男生有蒋海明、夏冬雄、张惠琛、吴泽树、郭明星、钱铁山和我共7人。澧县荆河剧团选派的几位小演员是63科班的,比我们早大半年,其中有陈大华、余学明、张运新、叶正英等7人。临澧县荆河剧团选派的小演员有杨金生等6人,参加荆河戏科培训的小演员属我们津市荆河剧团的人最多。汉剧科参训小演员则以常德市汉剧团为主,既有小演员也有青年演员,十几个人中有龚为民、何伯环、高桃松以及龚锦云等年轻女演员。汉寿县汉剧团参训的几位小演员有李光华、曾顶安、廖桂兰等人。慈利县汉剧团的几位小演员年龄稍大一点,据说是刚招到剧团不久,没有经历过正规的培训。小演员培训班由常德地区文化局干部何大猷担任负责人兼文化课教员,常德地区歌舞团的仓道沅老师担任音乐课教员。同时,抽调了常德市汉剧团、石门县、临澧县荆河戏剧团的几位老师担任教员。我们津市荆河戏剧团的著名青衣演员张淑容也奉命抽调到训练班担任旦行教员,这也是我们64科小演员第一次与她近距离接触。石门县荆河剧团的马福金老师担任生行教员,常德市汉剧团的龚清金师傅担任基本功、毯功的总教师。另外,还有临澧县荆河剧团乐队的著名编曲、琴师萧耀庭等多位教师执教,其师资力量之强是各县、市剧团单独举办的科班所不能相比的。
春暖花开时节,我们一行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期盼已久的地区首府常德,来到了憧憬中的小演员培训班报到。常德师专对在该校举办的小演员训练班也尤为重视,专门安排了一栋两层楼宿舍给我们小演员居住,教室与练功场地等各项设施一应俱全,这样的培训条件与我们津市几届科班相比较,简直有天壤之别。在常德师专这所大学校园里,我们小演员训练班的出现象一缕春风吹拂校园,练功场地外也经常有一些大学生们围观。有过近两年培训基础的小演员们,在练功场上站档、踢腿、翻筋斗,引来众多大哥哥、大姐姐们好奇的目光,叽叽喳喳,指指点点,在此氛围中,小演员们练功的劲头更足,大家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憋足了劲把所学的基本功展现出来,生怕给自己所属的剧团丢人现眼。上课、练功休闲时间,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小演员们相处融洽,彼此之间的友情日益加深。女学员们三三两两窃窃私语嘻戏打闹,男学员们更喜欢在一起胡侃吹牛搞笑逗乐。龚为民在学员中最为活跃,大家都喜欢直呼他的小名:“麻古”。闲暇之余,爱打篮球的“麻古”组织我们男学员与师专的大学生球队来一场篮球比赛,女学员们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脆悦耳的欢叫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热闹。小演员们机灵活泼、青春靓丽的身影为校园带来一抹亮色,也给紧张、沉闷的大学校园平添了不少欢乐活泼的气氛。
▲常德师专•艺校培训
在小演员训练班任课的老师都是所属剧团的戏剧表演大腕,教生行的马福金师傅,她的代表作有《赵启骂殿》和《大回荆州》。她饰演的赴启,唱做俱佳,尤以口纲见长。在舞台上历数纣王罪恶时,大段道白,语速由慢到快,火爆激烈,足见其功底之深厚。马福金师傅在《大回荆州》中饰演的刘备,人物刻划独具特色,唱功一流,其表演一招一式尽显当家老生风采。旦行老师张淑容是新中国成立后津市荆河剧团57科首届科班生,是湘鄂九澧一带的青衣名角,她的代表作《谢瑶环》《百花亭》和《贵妃醉酒》在戏剧界有口皆碑,其炉火纯青的表演风靡一时,深受广大戏迷追捧。教声乐课的仓道沅老师毕业于湖南师大音乐系,她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其音色圆润特别好听,她的教唱方法也独具特色,我们都特别喜欢听她的音乐课。演训班负责人何大猷,平时说话不多,少有笑脸,看似一幅严肃相,但他人特别好,心也特别细,对我们小演员处处关爱,尽职尽责,堪称小演员们的保护神。
▲荆河戏《百花亭》《谢瑶环》,张淑容饰演杨贵妃等
▲汉剧团演出的传统古装戏
教授基本功和毯功的龚清金师傅,汉剧界著名的花脸演员。他慈眉善目,说话轻声细语,平时看似精神不佳的他,只要到了练功场地,便迅即变了一幅模样。只见他脚蹬布鞋,身着粗布对襟大褂,腰间绑定宽宽的帆布带,显得精气神十足。龚师傅的教学方法与我们津市荆河剧团64科的王化金师傅大相径庭,即严厉又颇有温度,对基本功、毯功技巧的运用以启发式教授为主,辅以示范动作,让小演员们一听就懂,且心领神会,运用自如。
我特别喜欢萧耀庭老师给我们上唱腔课,他个子不高,貌不惊人,但头脑灵活,聪慧机灵,他擅于戏曲谱曲,也擅长拉京胡。他教我们戏曲唱腔时,针对不同的唱腔唱段,因人施教,老师与学员互动,学员与学员之间互动,教学方法极其灵活,让小演员们上课时心情愉悦,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情景式互动,大家都觉得有滋有味,达到了较好的教唱效果。肖耀庭老师在教学员唱腔互动时,不知何故特别爱点我的名,“徐远君唱,杨金生打板。”意思是这段唱腔由徐远君唱,由另一人杨金生用手敲击桌面,一板三眼的打板。后来这句话也就成了小演员们茶余饭后谈论萧老师时的经典语录。
演训班几个月的培训生涯紧张有序,小演员们各方面的技能大有提高,效果明显成绩斐然。然而,秋风萧瑟,此时师专校园里似乎有一种不祥之兆,正在酝酿的一场风暴不久后便席卷校园,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一时间,整个校园里大字报铺天盖地,学校教室的课停了,教师们的教学停了,随之而来的是燥动与混乱,阵阵口号声划破了宁静的校园,平添了一种令人窒息可怕的气氛。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们这些小演员顿感紧张和不安,也搞不清是什么原因?究竟出了什么大事?脑袋瓜里一头雾水。后来,校园里的动静越来越大,臂上戴着红卫兵袖章的一些人在校园里横冲直撞,他们把师专几个校领导和有名望的教授分别带上高帽子,胸前挂着硕大的木牌子拉出来游行,我看见高帽子和木牌子上面分别写着:“走资派徐福来”“反动学术权威匡镜秋”等等。这期间,更有一件奇怪的事令我费解,每天清晨,我看见有一个高高瘦瘦的老人总在操场上跑步,他神情呆滞,面无表情,目中无人,始终不停的跑啊跑…就象电影《红岩》中的“疯子”华子良一样。后来我才知道,此人就是大革命时期,去井冈山向毛泽东等人传达省委指示的特派员杜修经。如此显赫的大人物,中共早期高官为何落脚常德师专?当年在井冈山对毛泽东颐指气使,与毛激烈争论后双方心生芥蒂,面对这场由毛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杜如何应对?又如何在这场文革风暴中求得生存…?杜修经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为避免自己遭受红卫兵造反派的迫害,他早早地写下了“杜修经二十大罪状”的大字报,张贴在校园里最醒目位置。杜写的大字报我也看了,但当时年纪小,也不明就里,更搞不清楚这其中的历史恩怨?好在师专的红卫兵小将们并没有过分为难和揪斗杜修经,也无暇顾及这个早已被边缘化的老人,批斗会上杜修经自己主动站在台边上,充其量当当其他批斗对象的配衬而已。
常德师专校园里的文革风潮愈演愈烈,我们小演员训练班的正常教学与练功已难以为继,不得已,上级主管部门给演训班按下了暂停键,原本一年期的培训工作也就戛然而止。各个剧团的小演员们也收拾行装,准备打道回府。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培训生涯,但小演员彼此之间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大家恋恋不舍依依惜别。我们这批小演员中,有不少人在之后的戏剧舞台上风声水起,成绩斐然,成了各剧团的精英骨干。如常德市汉剧团的龚为民是武生演员中的佼佼者,他武功扎实,弹跳力极好,翻筋斗以高、飘、轻著称,在湘鄂两省地方戏剧团一众武功演员中名列前茅,后为汉剧团团长。汉寿县汉剧团的李光华,出演过不少主角,是该团台柱子生行演员,后任汉剧团业务团长,老生演员廖桂兰、曾顶安也长期活跃在地方戏剧舞台上。澧县荆河剧团的陈大华在荆河戏舞台上的演戏生涯从未间断,他培养的弟子如今已是该团主要演员兼团长。我们津市荆河剧团的女演员赵希,先后饰演了《龙江颂》中的江水英、《杜鹃山》中的柯湘等主角,是继著名青衣演员张淑容之后的剧团台柱子女演员。我也不负众望,先后饰演了《奇袭白虎团》中的严伟才、《磐石湾》中的陆长海等重要角色。上述这些各市县汉剧团、荆河剧团的优秀演员,他(她)们闪光的戏剧舞台生涯,为当年常德地区小演员训练班的老师们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汉剧《杨八姐闯幽州•拦马》,龚锦云饰杨八姐、龚为民饰孟雄
▲龚为民在现代戏中饰演主角
▲荆河戏《杜鹃山》《龙江颂》,赵希饰演柯湘、江水英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常德地区小演员训练班是汉剧与荆河戏最早设立的“艺校”。改革开放后,正式成立的常德艺术学校,校址及隶属关系仍然是常德师专,是巧合,也是必然,更是缘分。常德艺校先后举办了十几期小演员训练班,为各个剧团输送了一大批汉剧、荆河戏小演员,其中特别优秀的年轻演员已经是国家一、二级演员,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担任文化馆馆长、汉剧院院长和荆河剧团团长。
真可谓:汉剧高腔恒久远,荆河水袖舞翩跹。艺校园丁勤耕耘,桃李芬芳春满园。
【作者简介】徐远君,津市人,现居长沙。编辑职称, 曾在《中国收藏》《中国烹饪》《文艺生活-艺术中国》等刊物上 发表过多篇文章,著述颇丰。其新作《远去君归集》已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