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有大爱——湘西州困境儿童委托照护工作十年纪实
清晨,湘西州慈爱园的宿舍楼里响起轻快的脚步声。孩子们熟练地穿衣叠被、洗漱整理,井然有序;楼下餐厅,“家长”们已备好热腾腾的牛奶和用心制作的早餐。蒸腾的热气里,藏着这个特殊“大家庭”最寻常的温暖。
这朴素而动人的场景,在湘西州已持续了整整十年。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州,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15年湘西州慈爱园开园,此后在全州范围内共建成8所慈爱园(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十年来,这一艘艘“成长方舟”载着1281名困境儿童驶出阴霾,驶向光明。
湘西州用十年时间探索出的困境儿童委托照护“湘西样本”,不仅让孩子们都能“有尊严地长大”,更用制度创新回答了一个时代命题:如何让每一个困境儿童,都能在爱的托举中绽放生命的光彩。
从“散养无依”到“委托照护”
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正劲。然而数据显示,当年湘西州孤儿发生率是全国平均值的1.75倍,绝大多数孤儿法定监护人经济条件差,受教育程度低,监护管理粗放。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孤儿的养育问题亟须破解。
对此,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养育一体”的困境儿童委托照护“湘西慈爱园模式”。明确由时任湘西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州慈善总会会长彭武长牵头,湘西州委改革办连续6年将困境儿童委托照护工作纳入州委深改委年度改革工作重点事项,全力推进。
2015年8月20日,湘西州慈爱园正式开园,首批102个孩子走进这个“新家”。十年来,全州累计投入1.2亿元,成建制建设了以州慈爱园为示范园,覆盖全州8县市的8所慈爱园,实现了困境儿童托养的区域化布局。对监护能力弱、且有意愿进入慈爱园生活的困境儿童,通过监护人、村(居)、乡镇(街道)、慈爱园、民政部门五方协议,实现规范化入园。
为保障州县慈爱园工作稳定运行,湘西州构建起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财政、教体、医保等部门和社会力量协同发力。仅2024年,全州委托照护工作运行费用2317万元,其中财政预算经费占51.7%,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占38.8%,慈善捐赠等资金占9.5%。此外,全州8所慈爱园10年累计接受爱心捐款1800多万元,物资价值600万元,凝聚起党委政府与社会各界合力托举的温暖力量。
这一组组数字背后,是“首倡之地首倡之为”的坚定担当。从单点示范到全域覆盖,我州用制度创新,为困境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以“六位一体”护“向阳成长”
母亲节的阳光刚漫进湘西州慈爱园的走廊,张薇的怀里就堆满了康乃馨。“园长妈妈,母亲节快乐。”花香和孩子们的笑声交融,在空气里酿成蜜。张薇笑着说:“孩子们都叫我‘园长妈妈’,因为在慈爱园里没有‘工作人员’,全员都是‘家长’。”
在这里,处处都流淌着家的温情:寒冬清晨,“家长”们争分夺秒给刚出热被窝的小孩子穿衣穿袜,生怕他们冻着;孩子们病了或情绪低落,“家长”们悉心照料、嘘寒问暖;每月一次的集体生日会上,甜蜜的奶油蛋糕、真诚的祝福,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珍视的幸福……这些细碎却温暖的点点滴滴,让孩子们在爱的温度里慢慢长大。
在慈爱园,养育也远不止是温暖的生活照料。“我们不仅要把孩子们养大,更要把他们养好。”多年来,慈爱园坚守着这份信念,形成了集生活照料、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社会实践、安全守底、就业帮扶“六位一体”的系统性养育服务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
教育,始终是这座成长阶梯最坚实的支柱。慈爱园的孩子不仅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更被“关爱贫困孤儿助学”项目全程护航。
在湘西州民族中学开设高中“慈爱阳光班”,全额资助学杂费,像一盏长明灯为困境儿童点亮求学路;考上大学的孩子会收到“朝阳助学行动”的“成长红包”,每人每年资助1万元直至完成学业;想学一技之长的孩子,还能去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等州内外12所院校接受定向培养。
“关爱贫困孤儿助学”项目实施8年来,共有654名孩子沿着这条“爱的航道”扬帆起航。当毕业的孩子带着技能证书走出校门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谋生的本领,更是挺直腰杆的底气。
教育的阳光照亮前路,心灵的创伤更需温柔的治愈。很多困境儿童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伤痛,因此,每个慈爱园都建立心理辅导室,配备1名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专业咨询。永顺县灵溪镇的高家兄妹,车祸“带走”妈妈和姐姐后,7岁的哥哥总坐在角落,话比冬天的阳光还少。经过心理咨询师半年多时间的耐心疏导和关爱,他才渐渐走出阴霾,打开心扉,眼里重新有了光。
对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更大的世界,更开阔的视野,也能帮助他们忘却伤痛,重新定义生活的广度。今年暑期,8所慈爱园的341名孩子将背上行囊前往北京,开展“走出大山·启梦未来”夏令营活动。北大、清华校园之行,不但让他们增长见识、激发内生动力,也会在他们心中播下“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种子。这些精心设计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像一扇扇打开的窗,让孩子们看见世界的辽阔与人生的可能性。
这些被“六位一体”稳稳托举的孩子们,正将生活的风雨化作成长的养分,让昨日的伤痕蜕变为前行的力量,在通往远方的道路上,他们的脚步愈发从容,走得更稳、更有力量。
让“慈爱之光”成“大爱回响”
熊昕岚的硕士录取通知书上,烫金的校徽在阳光下闪着光。当年那个躲在慈爱园“家长”身后怯生生的小女孩,如今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彩。“是慈爱园给了我改写人生的力量,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那些被爱浸润的日子,最终长成了助她飞翔的翅膀。
在慈爱园的成长档案里,这样的蜕变故事还有很多:浙江大学毕业的胡丽芝考上了湖南省定向选调生,在团州委工作服务家乡;学砌筑的舒煌拿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银奖,已是土木工程高级技工;向庭海考上了州农技特岗生,如今在龙山县召市镇政府工作,这位年轻的基层工作者说:“我是幸运的,慈爱园不仅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会,更教会我感恩与责任。我今后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报效国家、回报社会。”
十年间,304个孩子拿到高职、本科或研究生学历;540名离园孩子中,518人实现稳定就业,2人成为公务员,11人进入事业单位工作,9人光荣参军。这些各有所长的孩子们,正在各行各业绽放光芒。他们的人生档案里,再也找不到“困境”的注脚,每一页都镌刻着爱的力量。
而在慈爱园长大的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关爱和成长,更学会了传递温暖。“等我有能力了,也要帮助其他人。”这句朴素的话语,常常挂在孩子们的嘴边。
向树芬是在湘西州慈爱园长大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州慈爱园陪伴弟弟妹妹们一起成长,成为新一代的“守护者”;杨自荣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在衡阳市祁东县殡仪馆工作,从民政养育的孩子成为一名民政工作人员;杨春华当上长沙市红枫养老中心护理员,将曾经在慈爱园收获的温暖,化作照料每一位老人的细致关怀……
一个寻常周末,当第一缕朝阳穿透晨雾,为州慈爱园的青瓦白墙镀上金边。篮球场上,孩子们快乐地奔跑跳跃。“园长妈妈”张薇看着这一幕,想起2015年开园那天——孩子们不适应新环境,整栋楼都是哭声。如今,那些哭鼻子的孩子已长大,他们带着山里人的韧劲和受过的温暖,正成为照亮更多人的光。这,就是慈爱园十年耕耘最美的收获,也是“湘西样本”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而当个体的成长汇聚成集体的力量,这份爱便开始照亮更远的地方。2021年湘西州慈爱园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爱心家园”荣誉称号;2023年,湘西州“关爱贫困孤儿助学”项目获中华慈善奖;2025年2月,湖南省困境儿童委托照护工作推进会在湘西州召开,向全省推广困境儿童委托照护“湘西慈爱园模式”。
湘西州用十年光阴印证:困境儿童的命运,可以用爱来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