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妙荣:让孩子和非遗共成长,娃们也“吼”起了黄河老腔!
9月11日,在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城关北区幼儿园的活动室内,4岁半的梓轩(化名)和伙伴们手持古琴,有板有眼地跟着老艺人放声演唱。
“伙计们,咥(dié)美了吗?咥美了。尔嗨、尔嗨、尔嗨嗨嗨……”
这支学习千年古乐——黄河老腔的队伍里,最小的不到5岁,最大的也不超过6岁。
“园长妈妈,我这次唱得好不好?”“园长妈妈,我也想学弹月琴,可以吗?”中途休息间隙,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涌向台下的“园长妈妈”姚妙荣。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绝不能丢,它不光是家乡的印记,更是一种文化的根。用黄河老腔这样的艺术瑰宝去滋养童心,让陕西的娃娃从小就在老腔的韵味里长大,将来也能吼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响亮亮的秦声!”作为潼关县城关北区幼儿园园长,80后的姚妙荣不仅是黄河老腔的忠实爱好者,更将传承视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自2016年初探非遗文化进校园,到如今形成“乐传承·味道+”课程体系,她一路走来,有艰辛,也有荣耀。她说:“是这份文化自信,给了我和孩子们坚定走向未来的力量。”
非遗传承——幼儿教育“邂逅”黄河老腔
孩子们准备上台表演
黄河老腔,源于西汉时期的黄河船工号子,被誉为“黄土地上的摇滚乐”。
演出时,当惊木、长条凳、钟铃、月琴等充满乡土气息和生命力的乐器奏响,演员们浑厚的嗓音划破夜空,连夜色都仿佛被赋予了力量。
这种古老的唱腔,外人听一次,便足以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张力。对于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的姚妙荣而言,它更像是一份深埋心底的乡愁。
“那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就像很多人怀念故乡一样。黄河老腔在这片土地上孕育、成长,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一次偶遇,成就老腔新声。
2000年,姚妙荣成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2012年,凭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她升任潼关县中心幼儿园副园长。
多年来,她一直想把地域文化与园本课程结合,让孩子们“在童年拥有独特的味道”。岗位几经调整,这个梦想始终未变。
2016年8月,她调任秦东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国庆节前夕,带孩子们去古渡坊看演出。
“演出现场适逢表演黄河老腔,舞台上,老艺人倾情演绎黄河老腔;台下,我的孩子们跟着唱,还手舞足蹈地模仿起来。”回忆起那天的经历,姚妙荣笑着说这是她和老腔的缘分。
那天,老艺人们退场后,孩子们围着老艺人和道具又看又摸又问,还拿起仿制的砖块,模仿表演中的动作在木凳上敲起来。
孩子们这份纯真的热情触动了姚妙荣:“让娃娃们学唱老腔!”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再也挥之不去。
说干就干,让老腔在孩子们的歌声中延续。
姚妙荣开始走访潼关各地表演黄河老腔的老艺人们。
“老艺人们大都年事已高,听说要教幼儿园的孩子学老腔,言语上不支持,认为力量不够。”姚妙荣说,“但我不能眼看着这朵民间艺术奇葩濒临失传。”
一次次登门拜访,一遍遍软磨硬泡,老艺人们最终被她的真诚打动,答应到幼儿园试一试,以4到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为主,教他们学唱老腔。
创新发展——填补空白 老戏发新声
课堂上,孩子认真学习黄河老腔
留住“老乡音”,传承“新文化”,带着强烈的文化自信感,姚妙荣将“非遗”文化带进幼儿园,为孩子们开启了全新的学习之旅。
非遗文化走进幼儿园为全县首创,没有经验模式可借鉴,姚妙荣根据幼儿的特点,和老腔艺人们一起,将传统唱腔特色与时代特色融合,先后编排了《两饼两汤真真嘹》《我们都是党的娃》《娃娃老腔唱交安》等曲目。
尽管幼儿们稚嫩的嗓音与老腔那宽音大嗓、粗犷苍劲的独特风格相距甚远,但在老艺人们“手把手”一字一句的悉心指导下,再加上孩子们日复一日的认真学习和刻苦练习,几个月后,他们的表演已然有板有眼、颇具模样。
有一天,“娃娃老腔”尝试走出幼儿园,学着抛头露面,并陆续登上各大表演舞台与艺术活动现场,用他们虽显稚嫩却充满力量的腔调,传承着这门古老的艺术。
没有服装道具,姚妙荣垫资购买,还自费成立了非遗传承幼儿艺术团。
因为她清楚:“一场表演下来,孩子们就像一夜之间长大了一样。”看着这些日渐成熟的小演员,2016年10月,姚妙荣决定将非遗文化纳入秦东镇中心幼儿园德育教育体系。
德育教育体系以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艺术领域为抓手,结合潼关地域文化特色,开设了非遗文化传承特色课程,在园内增设“非遗团史室”和“古潼展示厅”,填补了潼关“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空白”,创造了幼儿教育的“秦东经验”,更为传承了千年的潼关“黄河老腔”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到北京参加过全国少儿春晚,6年前,我是黄河老腔的小学徒,现在已经是一名小师傅啦。”说到黄河老腔,今年10岁的文川小学五年级学生张祐苒除了自豪,还有更远大的目标。她说:“我的理想是把学到的技艺教给更多的弟弟妹妹,让他们不光知道黄河老腔,还会唱黄河老腔。”
从学习黄河老腔以来,孩子们先后登上渭南、西安、北京的舞台,成为潼关黄河少儿老腔的小小“代言人”。
全面推进——实现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孩子们身穿戏服
孩子们在一次次的表演中,不仅越来越热爱生活,也逐渐学会了自强、自尊与自立。古老的腔调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文化的种子,也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更让人欣喜的是,许多原本很少走出乡村的孩子,因为老腔走上了大城市绚丽的舞台。他们站在灯光下,不仅锻炼了胆识,也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
团队中有个叫志豪(化名)的男孩,原本是一名沉默寡言的留守儿童。刚加入时,他怯生生的,不太愿意与人交流。可就在一字一句学老腔、一步一步上台表演的过程中,志豪慢慢变了。他变得开朗了许多,开始主动和身边的小伙伴说笑玩耍,眼睛里也有了光。
“他爷爷奶奶高兴得不得了,每次见到我都连连说‘孩子像换了个人似的’。”说起这些变化,姚妙荣的脸上写满了欣慰与自豪。
经过多年用心的探索与实践,潼关非遗传承艺术团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而独具特色的传承与管理模式。
“非遗文化进校园”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种子。与此同时,小演员们在性格、礼仪、兴趣等多个方面都获得了全面的成长与提升。
姚妙荣带领15名小演员在央视录制节目
五载光阴流转,姚妙荣却始终清晰记得那个高光时刻——2020年1月,她作为黄河老腔少儿团团长,带领15名小演员“吼着老腔进北京”,登上了“共筑中国梦·关爱留守儿童”全国青少年春晚的舞台。那一句地道淳朴的“潼关天下秀,美食真真馋”,裹着黄土的厚重与乡音的炽热,引来了全场阵阵热烈的掌声。
那一天,孩子们成功捧回了“最佳表演奖”,她自己也荣获晚会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合影定格瞬间,她泪水盈眶,再难抑制。“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一刻,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变得值得,也更加坚定了我把‘非遗文化进校园’这条路走下去的决心。”
此后,潼关少儿黄河老腔频频亮相于各大媒体,逐渐成为潼关传统文化保护与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2年,姚妙荣出任潼关县城关北区幼儿园园长。在延续“秦东经验”的基础上,她以“非遗城北”“健康城北”“书香城北”“智慧城北”“开放城北”五大主题为抓手,积极联系县文化馆、老艺人又挖掘传承了潼关古战船、踩高跷、背花锣等省级非遗项目,构建“乐传承 味道+”课程体系,开发园本课程。
怀着对家乡和黄河老腔的深厚情感,她特别设立了非遗文化传承班,让黄河老腔这门古老艺术,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天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