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良 | 内港:千年石阶上的咸淡史诗

编辑:海念

 作为澳门与内地联通的咽喉要道,内港在澳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 吴志良

微信图片_20251027111045_346_96.png

  我们都说,澳门是一个海风吹来的城市,其开埠、成形、拓展、繁盛,都与海洋和海上贸易密不可分。而内港,则一直扮演着连通内外、促进发展的主要角色。

  咸腥的海风,是内港永恒的呼吸。它揉搓着斑驳的码头石阶,将五湖四海的故事夯进石头的肌理。屈大均曾咏叹:"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这石砌港湾,才是濠江烟火真正的摇篮,更是澳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见证。

  内港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1535年,市舶司迁至澳门,内港正式成为中外贸易的法定港口。葡萄牙人1557年定居澳门后,内港逐渐发展成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码头石阶上,曾卸下来自印度的香料、菲律宾的白银、欧洲的玻璃器皿,再装运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远销海外。这些石阶见证了澳门最早的外贸繁荣,也奠定了澳门作为国际商埠的地位。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石阶的磨损是最忠实的年轮。"司打口"段石面凹陷如臼,是百年苦力肩扛"金山箱"踏出的深痕。1925年省港大罢工时,工人在此静坐抗争,至今石阶上仍留着当年刻下的日期标记。这浅浅一痕,比任何档案更刺目地记录着劳工的尊严,也铭记着澳门工人运动的峥嵘岁月。

  维修内港老码头时,工人在明代条石上发现"香山场灶户陈三记造,万历三十八年"的刻字。这些来自珠海唐家湾的花岗岩,由香山盐工肩扛手抬涉水而来,为濠镜澳筑起了最初的岸基。每一级石阶的棱角,都曾被故土的汗水浸透,见证着澳门与内地血脉相连的深厚渊源。

  内港的味道是咸淡交织的史诗。清晨鱼栏喧腾中,疍家阿婆的艇仔粥氤氲着特有的鲜甜——用九澳渔获熬汤,佐以前山新米,煮的是千年不变的珠江风味。这碗粥里,盛着的是澳门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千百年来无法割舍的经济文化联系。

  作为澳门与内地联通的咽喉要道,内港在澳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到近代的转口贸易,内港一直是澳门经济命脉所在。20世纪初,内港码头年吞吐量最高达50万吨,是当时珠江口西岸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不仅是货物往来的通道,更是人员流动、文化交流的桥梁。

  石阶不仅载物,更系人情。旧时"妹仔"送别南洋姐妹,会偷塞铜钱入石缝,寓意"留钱买路归"。渔民出海前,妇孺蹲在阶前焚香祷告,香灰混泪渗入石隙。更有痴情者月夜刻名,潮汐涨落间,字迹时隐时现,恰似相思缠绵。这些石阶上的情感印记,诉说着澳门人通过内港与世界各地建立的血脉联系。

  当夕阳抹过"康真君庙"飞檐,内港沉入昏黄旧梦。老茶客在临水茶座支起竹桌,一碟凤爪,半壶普洱,指点对岸珠海湾仔灯火:"旧时水浅,对面唱歌都听得清。"石阶浸在潮水里,倒映霓虹,沉淀着珠江水带来的红泥——这是无论潮涨潮落都冲刷不去的文明印记。

  今日内港虽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通道,但仍保持着与内地紧密的联系。货船往来于澳门与珠海、中山之间,输送着建材、食品和日用百货,继续发挥作用。内港石阶,铭刻着香山工匠的掌纹、苦力的汗渍、渔民的祈盼、游子的离愁。每一道凹痕,都是一段咸淡交织的市井传奇;每一级抬升,都指向那永不断绝的根脉。

  ■ 吳志良,历史学者,现为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澳门学者同盟创会主席、历史文化工作委员会主席、北京外国语大学名誉教授和澳门大学客座教授。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理事、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主要从事澳门历史与政治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澳门政治制度史》、《东西交汇看澳门》、《悦读澳门》及《何以澳门》等。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