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接管未来?听听科幻作家怎么说
点击 “下载”,你便和互联网完成了一次交互;所有人被顺势处理为数据,置于二进制空间。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个人被大数据淹没,隐私传输于服务器之间。我们被人工智能打败,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科技代替我们工作、选择,甚至行使权利,也夺走了我们的存在价值与安全感。数字信息化的世界是人类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而遥遥无期的不确定感只会让人更加不安 —— 可我们不愿也无法抗拒时代的进步,但又该如何面对飞速改变的未来?没人知道答案。
在北京前门附近的,一间仿佛从外太空掉落下来的巨大不明金属物的会话室里,我们见到了科幻作家韩松。
韩松是科幻小说读者常说的中国科幻作家 “四大天王”之一,作品有着很强的人文性,总让人感到荒诞、诡异、甚至毛骨悚然。有人把刘慈欣看作像是黄金时代(20世纪40-50年代)的科幻作家,如艾萨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有宏大世界观、壮观场面、超级科技的硬科幻。而韩松更像是新浪潮的软科幻(60-70年代后),如威廉·吉布森、菲利普·迪克。对于人性、社会、政治、控制论、哲学、或神学在科幻世界中的探讨是这一类作者所关注的。“当你微博被炸掉后,你抽身出来,再进行写作的时候,你只是一个记录者,你不知道是什么身份。你的身份是由互联网定义的。”
“当你微博被炸掉后,你抽身出来,再进行写作的时候,你只是一个记录者,你不知道是什么身份。你的身份是由互联网定义的。”
韩松从2015年10月8号开始,每天发微博以数字“2555” 开始一场浪漫的网络行为艺术 ——“微博倒计时”,倒数到零的时候,也就是七年后,公布一个答案。正是从 “封号致使他的身份迷失在互联网” 这个话题开始,VICE 主持人吴鞑靼与韩松一起探讨了 “中托邦”式的现实与科幻、人类的末日、进化的终极,以及机器的孤独。“技术越发达,文明程度越高,灭亡的可能性就越大。我最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是,我居然就生活在这么一个时代。”
在韩松看来,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具有巨大毁灭性的力量,20世纪是核武器,21世纪也许就是基因工程、人工智能。通常,科幻作品的母题是探寻作为人的意义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这次会面中,韩松不仅推断了人工智能自我意识诞生的可能性,还进一步探寻了作为人工智能的意义 (what it means to be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