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人为什么痴迷广场舞?迄今最深刻的答案!
广场舞,这一深受中老年人喜爱的“运动”,从诞生到席卷全国,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俗”,“噪音”,“扰民”,“抢地盘”,年轻人控诉广场舞时毫不留情。为了抢占篮球场,广场大爷大妈和少年们争到头破血流。因为在俄罗斯跳广场舞,中国大妈被华尔街日报点名批评。有人觉得广场舞是垃圾文化,老人仗着年岁毁了国人的形象。康世伟是一名当代艺术家,曾经觉得广场舞很荒诞。于是拍了中国第一部,以广场舞为题材的纪录片。《广场上的舞蹈》获得家春秋口述历影像计划最佳提案奖,入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主竞赛单元,受到CBC邀请在加拿大播放。他没想过为大爷大妈们正名,也没想到拍着拍着泪了目。原来这些看上去蛮讲理的“老小孩儿”,都有着自己对亲情、爱情、梦想的渴望和追求。热闹背后是孤独,狂欢过后是凄凉,倚老卖老也好,任性妄为也罢,很多年轻人向广场舞摆出不屑态度时,或许应该问问身旁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们,最近过得还好吗?
《广场上的舞蹈》这部纪录片探讨的是关于老人的议题,讲述了三个中国的老人完成自己人生心愿的故事。熊先生已经70岁了,还要照顾105岁的父亲,一照顾就是十多年,直到父亲去世。中国有一句话叫作“久病床前无孝子”,我觉得熊先生是个孝子。虽然照顾父亲的过程中他会不耐烦,也会言语粗暴,但是他已经尽力做到了最好。他的家庭破裂,无依无靠,也不知道怎么发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所以他晚上会到广场上去跳舞。熊先生跳的是牵手舞,跟异性一起跳。他不断地更换舞伴,以这种方式来疏解自己的各种各样的压力。
熊先生曾经告诉过我,很多人是因为家庭有裂缝,才去广场上跳牵手舞,找一种心理的慰藉。结果跳着跳着,裂缝就越跳越大,最后就跳散了家庭,跟广场上的舞伴组成了新的家庭。
老人的情感其实跟年轻人是一样的,我们要以一种平等的意识和观念,去看待老年人的感情的问题。
不能因为是老人,他们感情上有一些欲望也好,冲动也好,或者是感情上有一些变化也好,我们就对他们有看法。说这个人,老了还老不正经。年轻人会遇到的感情问题,老年人也会遇到。
尹女士从小的愿望就是进舞蹈队学舞蹈,上台表演是她最大的梦想。她年轻的时候身材比较矮,比较胖,另外文革时期她是红卫兵团的团长,工作特别忙,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实现这个梦想。直到她老了,六十岁了,才有机会重新在广场上找到自我,开始跳广场舞。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进入了一个大型的艺术团,在国内外进行演出,终于圆了梦。尹女士在舞蹈团里演的全是小角色,百亩麦田中的一捆麦子,牦牛的后半身,甚至是群演的替补。她还是精神抖擞,兴致勃勃。她这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现在六十多岁了,跟着大伙一起跳舞,她已然满足。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年轻也好,老了也好,即使是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是莫大的幸福。
周先生也跳广场舞,但是跳得少,他还在广场上练拳、打武术、倒立。一个74岁的老人在广场上倒立,那个画面看上去挺超现实主义的。周先生个性比较刚烈,初恋女友因为他的家境跟他分手。他特别喜欢画素描,分手的时候给初恋女友画过一张,没来得及给她,心里总觉得遗憾。和老婆平平淡淡地过了50年后,周先生最终还是找到了初恋,把那幅留有遗憾的素描画亲手交给了她。两个人在路上漠然地走着,老太太抹着眼泪,喃喃自语:“当初你们家住得太远了。”我觉得人生有很多方面的内容,亲情、爱情、梦想,是人生最重要的几块内容。镜头瞄准的是人,我们关注他们内心深处的故事和变化。
其实广场是一个具有政治概念的符号,因为我们会在广场上集会,举行典礼。中国大妈却在广场上跳舞,她们把政治空间转化成了娱乐空间,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消解了广场的政治性。或许广场舞也可以算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吧。
其实跳舞在哪里都可以跳,在家也能跳,为什么一定要跳广场舞。实际上这或许是集体意识的遗留。文革时期跳忠字舞,表达对领袖人物的忠诚和热爱,那个时候集体主义意识特别特别的明显和强烈。
一方面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大伙在一起一大堆,人多了感觉热闹不孤独,这也是对老年人心理的一种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