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家神奇的餐厅,这里听不到服务员“点餐”的声音
北京冬日正午,六环外宋庄画家村的米娜餐厅已是客满,奇特的是,这里听不到高呼“服务员”的声音,能看到的是服务员和客人的交流是通过手语来完成的,因为这里的服务员大多是聋哑人。
“我喜欢这里,安静温馨,有家的感觉”,罗一女士和一位聋哑人服务员打着手语完成了点餐后告诉记者。家住通州的罗一是两年前经朋友介绍到这里用餐,成了这儿的常客,今天又带来了她的好友,她解释说:“到这儿吃饭不仅是因为菜香、环境好,重要的是为了这儿的服务员,同她们学一点手语,也是进入另外一种世界的方式。对于聋哑人,我帮不了什么,来这儿吃饭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支持,希望这个餐厅能办下去。”
苏青米娜夫妇是这家餐厅的老板,苏青,曾经一个目光专注聋哑人生活的记录片导演,如今多了一个餐厅老板的身份。苏青认为今天的一切都是命运的决定。
2008年深秋,以米娜命名的餐厅开业了,从此,他们的生活有了两条主线,经营餐厅和拍摄纪录片。苏青说,以前他和妻子各有职业,业余时间花在记录片上,而那样的生活是紧张的。 “我想找到一种自由的方式,一方面能做自己喜欢的记录片,继续关注聋哑人,同时带给他们一些帮助,另一方面生活也得到保障。”
可以想象,聋哑人做餐饮业的服务是多么的不容易。首先要克服的就是他们自己的心里障碍,听不到客人召唤,听不懂客人所说,他们常常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而客人有时也会觉得交流起来真麻烦。最初,苏青夫妇天天守在餐厅,向每个客人解释,告诉他们这里有聋人服务员,不要紧张,他们很友好,点菜可以在菜谱上指出来,他们会记下来的。客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淡然理解,有的紧张到说英语,不知该怎样交流,还有的觉得挺麻烦直嚷着说找个能听见的。。。。。。
受苏青的感染,有不少朋友想请他介绍一些聋哑人到自己的企业工作,但苏青给出的前提是雇佣者必须会手语,“不会手语意味着没有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给予就没有了。会手语就不一样了,正常的沟通能给互相之间带来一种快乐,带来人生生活的意义与美好,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几年过去了,很多客人都说,在这些聋哑服务员身上,能看到清澈与自信的眼神,她们的嘴角时常挂的是幸福的微笑。这里的服务员百分之八十都是有听觉障碍的人,有出演过《千手观音》的舞蹈演员,有在找工作中屡次碰壁的大学生,也有没怎么念过书的普通人,她们以独特的热情招待客人,语言的缺失并没有成为与客人的沟通的障碍,相反客人对于她们的服务都报以相当的满意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