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心有光芒,必有远方。
贫穷,在这里并不是一个书面名词,而是触手可及的事实。公路和电是近两年才开通的,在此之前,我们打电话通常要走一两百米的路。教学点留不住老师,也让老乡们产生了“与其让孩子去上学,不如在家放牛”的想法。14年前,我初到瓦吾小学的时候,这里只有4名学生。看着破烂的教室、清冷的教学,我既失望又心痛。但是,作为一名彝族老师,如果连我自己都对家乡的教育丧失了信心,还有谁能做好这份工作呢?
为人师表,我必须起到表率作用。或许是被我的坚持所感染,到现在,瓦吾小学已经有248名学生了。做了14年乡村老师,让我感到最欣慰的就是,我们的家长改变了读书无用的传统观念。下一个14年我还会在这里,读书或许不能改变命运,但至少能改变我们贫穷的生活。
我是喝这个地方的水长大的,这里的老师含辛茹苦将我培养成人,那么我理所应当回到这里,帮助家乡的孩子走出大山,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班级,全班50名学生都是痛失父母的孤儿。五十个学生,过往经历或许千差万别,但是无一例外,他们相比普通孩子更需要被善待,而我和我的爱人就是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孩子们刚来的时候,年纪都小,连最基本的刷牙、洗脸、穿衣都不会,我只好手把手地教,每天都担心他们在学校是否住得习惯,有没有按时就寝,身体有无不舒服。
在乡村教师这份岗位上,我没有惊人的业绩,只有平凡的琐事。固然辛苦,但我从没有想过离开大山,我会一直扎根在这里,直到退休。
乡村教师在中国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其付出与收获并不成正比,周遭的亲人朋友也未必能理解和支持他们的选择。离开是“天经地义”,但留下来却活成了一个大写的人。
他们深知,比这里更苦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他们从未觉得孤单或是无助,因为“我们都是在一起的,我们可以一起把这个基层教育做好。”无论如何,我们都相信,乡村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