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星故事35】程红丽:用青春驱赶不幸 以孝道撑起家庭
人物素描:
程红丽,女,1999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龚家乡金龟村。其父母均系残智人士,尤其是其母,严重智障,生活基本不能自理。6岁时,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父亲外出打工,幼小的她就肩负起了照顾智障妈妈陈文玉的重担。她孝亲不缀,学习刻苦,被母亲称呼为“女娃子妈妈”。2014年初,程红丽被评选为“四川省孝心美德少年”。
她年仅六岁,开始照顾智障母亲
程红丽的父亲程孝金身材矮小,智商很低,是一个智残人士;母亲陈文玉严重智障,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小时候,她们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她4岁和6岁时,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程红丽和爸爸妈妈的衣服就没有那么干净了,常常要穿很久才换;吃饭也不固定,有时候根本就没得吃。为了维持生计,程孝金不得不隔三差五外出打零工,留下年幼的女儿独自照顾妻子。6岁的程红丽逐渐学会了洗衣服、煮饭、做家务……
她的记忆里,从来没有厌烦嫌弃
当别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程红丽已经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所以,在她的记忆里,她的童年和别的小朋友都不一样。比如读书离家远,小时候起,她每天早上5点钟就要起床煮饭,给妈妈穿衣、梳头、喂饭,然后急匆匆赶往学校。纵然如此,她仍非常孝顺,总是千方百计照顾好智障的母亲,买菜、做饭、洗衣以及料理母亲的日常生活,多年来,她日复一日,从没厌烦,从不嫌弃,尽可能悉心照料,逗妈妈开心。程红丽说:“我的妈妈和别人都不一样,人家都是妈妈照顾娃娃,我是反的。但是我不照顾她,谁又来照顾她啊!”
她上初中时,母亲饿了三天三夜
程红丽的老家在内江市市中区龚家乡金龟村,是该乡最为偏远的小村庄。从金龟村到场镇,步行需要近2小时。2011年9月,程红丽进入龚家初中学习。由于学校离家有10多公里,往返需要几个小时,程红丽的幺爸就在学校附近为她租了一间小房子,母亲陈文玉则留在老家,由父亲程孝金照顾。程红丽原本准备安安心心读书,可是一场突然的变故,改变了她的决定。原来有一次,父亲外出打工,母亲陈文玉一个人在家足足饿了3天3夜,且,这已经不是程红丽离家上学后母亲第一次饿肚子了。
她带母上学,再辛苦也觉得幸福
得知母亲被饿的程红丽,留着眼泪,心急如焚地走了近2个小时,从学校赶回老家,给母亲做了顿饭吃。之后,程红丽便把母亲从老家接到了出租屋里,和自己同吃同住,开始了一边照顾母亲一边上学的艰难生活。从此,程红丽起床的时间提前到了6点半。每天她都要给妈妈梳洗完、喂过早饭后才赶到学校上课。如果需要买菜,她会起的更早。”而对于程红丽来说,只要能够和母亲在一起,让母亲过得无忧无虑,再辛苦也觉得很幸福。”
她精打细算,经常饿着肚子上课
她上中学时租住的房子,是一间一到下雨天就要漏雨的破旧瓦房,每月租金要200元。之前曾住在一处租金只要50元房子里,可后来那个房东要重新装修,所以她们只能搬到200元租金的房子里住。因为父亲在外面打工也挣不到几个钱,除去房租和油、米的钱,每个月一家人只有幺爸给的200元生活费,日子总要精打细算,才能过下去。母亲平时饭量很大,很喜欢吃包子、馒头。为了让饭量很大的妈妈能吃饱,也能吃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程红丽总是自己省吃俭用,就算饿着肚子上课,都要满足妈妈。程红丽说:“妈妈和正常人不一样,她就像个小孩子,除了吃东西,也没有其他更多的要求。能让她吃饱一点,就算我饿一点也没关系。”
她乐观坚强,逆境中仍乐于助人
虽然生在如此不幸的家庭,但身处逆境的程红丽却非常开朗、乐观、坚强。在学校,她喜欢在课间和同学一起玩耍,大方地和老师、同学谈及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同时她很遵守校规班纪,懂文明礼貌。对老师和长辈特别尊敬,见到老师总是会毕恭毕敬地鞠躬问好,课前课后主动帮老师拿教具。程红丽还十分乐于助人,在忙着要回去照顾妈妈的情况下,她经常帮助同学大扫除和参加义务劳动。她还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活动,是班上第一个报名做卫生监督岗的。她也很会为他人着想,2011年下学期初,班上有一个红会捐助贫困学生的名额(一年一次),当时班上有不少人举手争取,她却没有写申请,将机会让给班上的另一个同学。
她的心愿,毕业让妈妈过得更好
由于要照顾母亲,程红丽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比较吃力,但是她依然爱学习,想学习,不放弃学习,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下课不耻下问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2014年6月,程红丽刚刚参加了中考。而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进入中职读书,尽快学一门技术,然后进入社会工作。用自己的臂膀给母亲撑起一片蓝天。她说:“我打算学护理专业,这个好找工作,而且读中职国家有政策,可以减免学费,也适合我。毕业了我就能让妈妈过得更好。”(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