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百家】说“孝”

编辑:柯林

论孝百家.png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中国历史上一直流传或流行下来的家风、家训、家规均从“孝”行中引申出来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中“孝”为首。《礼记·大学》所列“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者是为修身而做的准备,虽未必人人都能治国、平天下,而修身、齐家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慈则忠”,把家庭伦理的“孝亲”与政治伦理的“忠君”联姻等同。中华文化的人伦情义正是通过一个“孝”字代代相传。

孝道.jpg

诚然,我们如今解剖传统“孝”道也有其诸如血淋淋的“割股疗亲”、泯灭人性的“郭臣埋儿”等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制度下不少野蛮的和惨烈的糟粕,但其对父母及血亲长辈的敬爱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尊老、爱幼、礼让、博爱、节用等传统孝心和孝行对当今时代美好的道德风尚传承和养成仍具有现实积极意义。目前中国家庭中问题突出的是老人空巢、孩子留守,因而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中健康成长,让老人们在儿女的孝心中安度晚年,这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坚守起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古人虽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但是,只要每一个人在家庭中尽到孝亲,在社会上尽到忠诚的职责,两者是可以得到统一的。一个孝老爱亲的人多半也是有利于社会的人,一个忠诚于民族和国家事业的人多半是大孝于家庭之人。

传统孝道看似已经渐行渐远,实际上却始终不离不弃,孝道已广泛渗透于国人的生活方式及民俗、民间艺术中。如在人生礼仪方面,生日礼、成年礼、婚礼、寿礼、丧礼仍备受重视,热爱生命,追求永恒;在岁时节日方面,“春秋祭祀”、“四时上坟”,中秋、春节合家团聚,年复一年,孝心不断;在民间文学艺术方面,祈嗣贺生与祝寿之题材大量呈现;如今,清明节也备受人们重视,既是对寒食、踏青、祭扫之类民俗的复归,同时也是对祖先的祭奠、敬畏,想想“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身后要留点什么?”人情有冷暖,人际有关爱,人间有仁义,让我们带着孝老爱亲的温暖,装着美好期盼的寄托,怀着珍视生命的敬畏,为个人、为家庭、为社会去奉献自己一生的孝和爱吧。

(原标题:说“孝”)

(来源:新民晚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