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孝德”系列调查·零一】谁知父母“辛”
题记:
忠为人臣之高行,若不忠必卑辱困穷;孝为人子之高行,若不孝必祸忧随身。孝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的孝亲观念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配合“中华小孝星﹒第一季全球评选推介活动”,解决当代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孝亲观念中存在的问题,6月1日起,中华善德网将陆续推出【“少年孝德”系列调查】报道,敬请关注。
调查关键词:你知道父母的辛苦吗?
现象一:
在中国古代,提倡的教育是百善孝为先。在古代吏治中,任用一个人首先不是能力,而是对父母孝不孝顺。在后世,很多人称为愚忠愚孝,甚至称其为封建的糟粕。可是睁大眼看看现在的孩子,一个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有几个对父母有感恩之心。就是独二代的三岁孩子,对父母甚至爷爷奶奶的态度,一有不满足,也常是又打又骂,好像家长做一切都是应该,“都是欠他(她)的”。
现象二:
父母爱儿以“小”,儿女孝亲以“老”。自古以来,即使父母有钱,儿女也必须尽起养老的义务。可以说,子女与父母互尽孝养之责,是传承孝道的天然“过程”,与父母是否有钱、子女是否有本事无关;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父母可能是担心子女压力过大,便经常对子女说:“我老了是不需要你养的,我是有退休金的;你只要自己过好了,让我们放心就可以了”。由于这种说法非常普遍,故导致子女以自我中心,这一思维观念的倾向大大增强;很多本来极有担当的孩子,经过父母反复的“开导”后,竞天真的认为:“只要自己过得爽就是最大的孝”!
现象三:
面对“高额医疗”、“高额教育”、“高额住房”、“高额养老”等现状,哪怕是中产家庭,父母的生活压力也都很大。在一些低收入或困难家庭,家长所面临的生活艰辛则更多。可是,父母有大爱,辛苦不累儿。在父母的呵护与刻意隐瞒之下,一些孩子对父母的艰辛是知之甚少的。有关调查显示,在家庭生活中,出生在2000年以后的孩子,只有极少数孩子能主动协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孩子只能在家长吩咐后去做;而面对家务活,袖手旁观、事不关己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不少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用他们的话说:“我不让父母伺候我,就是孝顺”。
短评:
唯孝唯德,乃善乃昭。【“少年孝德”系列调查】缘于对“孝”这一种特有文化现象的觉察,这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有趣的现象、有益的现象,更是一种放之四海皆通的中华文明现象。
孝是什么?纵观以上三种现象,对于生活在当下的孩子们来说,“孝”于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理解父母的心。这个孝,要发始于心,但不要仅止于心;要在理解父母辛苦与慈爱的基础上,化感恩於行动。唯有如此,其才会拥有健全的人格,也才会具备“齐家、治国、平天下”品质与潜力。
近代以来,由受反帝反封建运动影响,误将孝道文化列入封建糟粕之中加以批判;特别是后来,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丢失,个人道德观念急剧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传承也出现了严重危机。而在“独生子女”家庭成为社会主流后,家长和祖辈人给予的往往都是永无休止的溺爱;培养出的孩子,有一部分患有明显的“小皇帝病”和“小公主病”。这种“病”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且自以为是”。他们认为别人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都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这种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和他们沟通,更没有几个懂得感恩、践行孝德。
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明眼人皆知,之所以出现“子女不知父母心”的现象,问题并不出在孩子身上。其实,教育孩子,让其从理解父母开始,这样的“孝”行,再小的孩子,也能做到。而一旦做到了这点,其做人的根本也就确立了。而此后,从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乃至中年、壮年、老年,任流年似水,岁月匆匆,为人有“孝”,万事皆“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