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孝德”系列调查·零二】六亲不和 有孝慈

编辑:车前

600.jpg

题记: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可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秩序“不废”的情况下,因为“不缺”,所以社会生活中的“仁义”、家庭生活中的“孝慈”等理念是不需要提倡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道”会废?何为“六亲不和”?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父母对子女孝德的影响”呢?

唯孝唯德,乃善乃昭。作为“中华小孝星﹒第一季全球评选推介活动”的系列专稿之一,【“少年孝德”系列调查报道】缘于对“孝”这一种特有文化现象的觉察,旨在发现和讨论解决当代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孝亲观念中存在的问题。本期,我们就谈一谈父母言行对子女孝德的影响。

调查关键词:父母对子女孝德的影响

timg.jpg

现象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

近三十年来,随着“打工潮”这一社会现象的常态化,农村中涌现出了大量的“留守子女”、“留守父母”;而在城市中,随着“城市化”造成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分家单过”、“进养老院”、“寄宿上学”等现象亦日渐增多。这一进程不但损坏了父母子女之间传承孝道的土壤,更冲淡了“孝敬意识”在家庭生活中的份量。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等,这种与我们“以血缘、情感来维系的实体性关系”相左的传统意识观念,冲击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价值观和孝道取向。“给父母洗一次脚”、“长大工作后常回家看看”、“父母老后,让他们住进好养老院”等,这种报恩心理在孩子们心中已经与“报孝”等同。

现象二:从教育理念的误区看

在一场以“要孩子孝敬父母,家长应该怎么做”的家长研讨会上,“如何让孩子在家行孝?”这一本不当成为问题的话题,却成为了老师与家长的讨论的焦点。在讨论中,有的主张家长以评价积分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家行孝,有的认为学校要开设孝德课堂,引导学生回家行孝,还有的建议借学校开展的亲子活动促进“孝敬父母”教育的家校一体化……总之,在父母和老师眼中,“让孩子行孝”是一件很费神!很费力!很让人头痛的事。另有调查发现,在“教育”和“要求”面前,“行孝”这本该快乐和享受的事情,对于生活在当下的孩子来说,也完全成了“作业”或“任务”,很少有孩子能从中体悟到“成长的快乐”。

现象三:从家庭生活的变化看

《老子》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以秩序混乱、安稳缺失为不和。当今社会与家庭生活中,西方的价值观和“自我”思想冲击着优良的中华传统秩序意识,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也在道德的缺失下遭受着各种“危机”挑战。在家庭中,父母离婚、兄弟纷争、妯娌不和、打骂爹娘、漫骂辱嬉不避子女、负面情绪任意宣泄,以及“金钱至上”论调、“孩子不懂”意识、“包办代替”行为、“简单粗暴”做法等,不但严重打击了孩子对“孝德”的信仰,剥夺了孩子尽“孝心”的机会;甚至,由于父母本身“说一套,做一套”的言行,不但扼杀了孩子对感恩回报这一行为之“美好”认定的萌芽,还使其走上了完全相反的“负面”道路。

善史氏曰.jpg

短评:

行孝。从知到行,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发的行为到养成有意识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孝德品质,父母是关键。只要父母孝老尊亲、身体力行,任社会如何变迁,家庭的“物化”氛围一旦形成,孩子的“童趣”一旦在行孝中得到释放,其孝德与孝行将不驱自至。而只所以我们“求孝慈”,是孝的“潜教育”环境未形成,或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275.jpg

相关链接:

“中华小孝星﹒第一季全球评选推介活动”官网

【“少年孝德”系列调查·零一】谁知父母“辛”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