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观天下·之六】孝行是德行的根本 教化的出发点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追溯“孝”字形的演变过程可知,甲骨文字形的“孝”,从爻从子。道有变动,故曰爻;子就是人。孝,子承爻,表示人要遵从天地万物变动、生生不息的规律。孝,效也,字本义有服从、顺从、效仿、传承的意思。
篆体字形的“孝”,从老省从子,子承老。“孝”字包含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古有孟懿子问孝,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付出巨大的精力和心血,子女为感恩父母及长辈的生育抚养,表达崇敬或哀思之情,便产生了“孝亲敬老”、“追孝”、“孝祀”的行为。
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孝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尽孝是为人子女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判断一个人本性善恶的最基本一个品行。故在中华传统美德中,以孝为先。
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顺父母头一端。孝顺,顺从父母的意愿,遵循父母说的话去做事。但顺的前提是父母效法天道,道生之,德畜之。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以慈爱给予子女。子女效法圣人,以顺父母为遵循天道。
孝行,是至德要道,是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出发点。孝开始于调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祭祀祖先,善事父母。家庭作为效法天地的培训基地,父母以身作则,首先以实际行动孝敬长辈,以感恩的心对待老人,孩子在家庭的熏陶下,效仿学习孝顺,学习饮水思源,懂得感恩、懂得反哺,学会知恩图报,效法天地之道,而后由血缘家庭逐渐延伸到社会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正心正直的人,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孝承载着爱他人,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爱人类,让世界充满爱,让社会充满真诚、善良和美好,桑梓之情、赤子之心,修身尽孝,做人本分,天下自然太平。
古人认为:一达谓之道。道是一条平坦的,可以让人们顺利、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并且最少危险性的道路。对“道”的认知和践行而后有所得,所以,人们把“道”和“德”密切联系起来。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以善德施于别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各得其益。道是德的来源与依据,德是遵循道的结果,一个善行的积累;积善成德,诸多善行的积累,就是德行品行。
立德树人,以德育才,以才辅德,方能德才兼备。德才兼备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遵行的必要行为规则,也是人们遵守规则之后的品质表现,道德教化,才能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图源网络)
(来源:中华善德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