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最基础的道德 没有什么绝对标准

编辑:车前

[原标题:“孝”本来没有什么绝对标准]

0705101944.jpg

一个社会的“孝道”,应该是民间自发培育而成。地方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做实事,比如多建一些公立的养老院来引导社会的“孝道”,这比发布“孝”的行动标准意义大多了。

前几年,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机构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问题迫在眉睫。而在家庭养老仍为主流的情况下,子女孝顺与否,确实事关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新24孝”的出台,说明大家意识到着力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是诸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等这样简单的内容,有多大意义,引起不少人的质疑。

我也怀疑这样单薄的“新24孝”,能否制衡全社会“孝道”的大面积滑坡。孝的基础在道德,孝是道德派生出来的家庭与社会的伦理之花。如今,由于诸多原因导致的社会道德滑坡的严重程度,令人扼腕。如果仅仅靠“新24孝”这样类似口号式样的号召去扭转,恐怕有些难度。

以为“新24孝”标志时代的前进,是对“孝”文化新的理解和创新,恐怕都要打一个问号。“老24孝”,即使今天有不足甚至过时的部分,但其中的每一“孝”,都是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人物与故事为载体形成的文化积累,是一代代随日子一起在传统道德伦理的身上结出的结实的“老茧”。

对比形象而朴素的“老24孝”,更凸显“新24孝”的单薄,以及口号化和形式化的毛病。这不仅显示出有些部门以创新为借口而对传统孝文化理解的偏颇,甚至缺乏足够的尊重,更凸显有些部门面对这样牵涉千家万户的老龄化问题,应对的思路还是有些简单。

这“24孝”可能也是根据一些社会现象总结而来,有一定针对性,但要说这些就代表了“孝”,则未必准确。看看这新24孝的内容,并没有比春节晚会上传唱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走出多远。实际上,“孝”本来没有什么绝对标准,子女孝顺与否,父母冷暖自知。硬生生地总结出什么标准,初衷再好,折射出的都是一种惯性的行政思维模式,社会效果可想而知。

老龄化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心,首先需要解决的,不是水过地皮湿的简单号召,不是急于发布口号,或编唱什么歌曲和童谣,而是脚踏实地地一步步从净化社会风气、重铸社会道德,修补孝道伦理出发。说到底,一个社会的“孝道”,应该是民间自发培育而成。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实实在在为老年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实事来引导,比如解决老年人的“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多建一些公立的养老院,多关注孤残老人的心理救助,比发布“孝”的行动标准意义大多了。(图源网络)

(来源: 新京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