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孝观念:总体尚好 问题不少

编辑:车前

[原标题:年轻人孝观念“总体尚好问题不少”]

0020033048777282.jpg

当代社会竟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没有孝心,也越来越不善于表达孝敬之情。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当下人们尤其年轻人“孝观念”是否淡化的问题。当前年轻人的“孝观念”和老一辈儿人相比,应该说是有变化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总体尚好,问题不少”,见诸以下几点:

一是 孝道观念的淡化

传统孝道伦理让人们对生命和父母生养之恩注意体察,对种种爱心善意细细品位,对生活多加感悟。爱敬、赡养父母被视为子女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

但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对孝道传统美德知之甚少,一说起“孝道”就认为是封建的东西,早已过时。社会上还有一些年轻人把老人视为累赘,自己住着宽敞明亮的房子,却让父母挤在阴暗潮湿的小房间里,自己大把花钱、奢侈度日,却让父母吃不饱、穿不暖。在农村的一些地方流传着一句话:“好儿不如好媳妇,儿子当家坐着吃,儿媳当家站着吃。”老人生了病也没钱治病,有的儿女甚至还打骂父母、虐待老人。

多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人中,有一些人认为,父母怎样给予都是应该的,给少了是父母“没本事”。甚至有的人不认为赡养父母是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责任。客观上讲,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

二是 孝道亲情的虚化

现在很多青少年,初中以后就离开父母读书,一直到大学毕业,不再与父母住在一起。即使是农村青年,一不上学就外出打工,不愿或不能与父母住一起。赚钱不容易的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照顾老人,对老人的赡养不得不放在其次。长期在外面打拼,他们与女友(妻子)相濡以沫,感情较深,夫妻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取代了传统社会的父子关系。“离开父母照样过,离开老婆无法过”的事实,使一些年轻人在孝敬赡养父母问题上不得不迁就妻子儿子,“娶了新娘忘了老娘”甚至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身在外地,经济独立,长时间不和父母一起生活,在一些人身上,感情与父母逐渐疏远,父母不再是自己的依靠和偶像,代沟也越拉越大。

三是 孝道功能的弱化

在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村民接触的机会变少,相互监督的道德评价活动少了,子女对老人是否尽孝别人无从得知。加上近年来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原来一个村子里,你不孝敬父母,还有人戳脊梁骨。现在村子的年轻人都出去了,一年到头见不到人,在外地谁也不认识,谁也不说谁,说了也听不见。

而在城市,这个被大家称为“陌生人社会”的格局里则更是如此。

还有一些地方过分强调物质发展的成就,而将精神的价值置之脑后,评价体系暴露出明显的缺陷,一些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乃至街谈巷议,对“成功人士”的解读多半以发财致富为主要标志,孝道观念、道德情操无形中被弱化。

四是 孝道行为的异化

当前家庭中由于人伦代际关系失衡,对孩子的关爱程度远远高于对父母的关注。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一些人“厚子薄老”,对孩子百般依顺、溺爱有加,对老人却缺少足够的人情味,并嫌弃年老体弱有病的老人。在有些家庭里,“子女是心肝宝贝,老人是负担拖累”,对子女“感情上舍得投、金钱上舍得花、时间上舍得陪”,有求必应;而对老人则 “走路不让道,见面不问好,干活不帮忙”。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年轻人的财务支出方面,用在儿女身上的超过80%,用在年迈父母身上的不到20%,以至于“尊老不足,爱幼有余”。 老人就像被开采完的矿井,被废弃了,被遗忘了。有的老人甚至沿街乞讨,媒体报道中的惨状可见一斑。

还有一些人在父母健在时不尽赡养关心之责,对父母缺乏至诚和真心,但在父母去世后却“厚祭薄侍”,兴师动众,大宴宾客,搞所谓豪华丧葬,甚至搞一些迷信活动。其实谁都知道,他们并不一定是真的哀痛父母的去世,而是做给活着的人看,以示自己是个“大孝子”。(作者系湖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图源网络)

(来源:中国文明网)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