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诞生记:他们创造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下)
上世纪二十年代,张光宇(中)和万籁鸣、万古蟾兄弟
“外来和尚”——张光宇
《大闹天宫》的主创,包括改编、导演、作曲、动画设计、摄影等等人员都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原班人马,惟有一个重要角色——美术设计请的是外来的“和尚”。
这外来的“和尚”就是美术造诣很深、当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执教的张光宇和张正宇兄弟二人。张光宇被誉为中国漫画装饰派的开山大师,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创作过孙悟空题材的漫画《西游漫记》。此次由哥哥张光宇负责设计人物造型,弟弟张正宇负责背景设计。《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玉皇大帝、哪吒、东海龙王等主要人物的造型设计就出自当时已年过六旬的张光宇先生之手。
导演万籁鸣(左)和张光宇在讨论动画设计
据《大闹天宫》动画设计,原美影厂厂长严定宪回忆,当年张光宇先生画了几个孙悟空造型,都相当不错,但导演万籁鸣还是觉得不太满意,因为张笔下的孙悟空装饰性比较强,不太适合动画来表现。因此导演要求时任原动画创作组组长的严定宪在张光宇造型设计的基础上再重新设计一个孙悟空,这样经过反反复复多次修改,直到导演满意为止,才有了我们今天熟悉的齐天大圣形象。《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穿着鹅黄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红的裤子,足下一双黑靴,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导演万籁鸣用八个字称赞他“神采奕奕,勇猛矫健”。
张光宇设计的孙悟空
张光宇设计
孙悟空造型定稿原稿照
他是孙大圣的最佳代言人
《大闹天宫》的配音演员来自上海译制片厂,为孙悟空配音的是已故著名配音演员邱岳峰。他在传统戏剧念白的基础上作了处理,时而尾音拉长,时而抑扬顿挫,时而文白相间,一句“孩儿们,操练起来!”的开场,令美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遗憾的是,按照当时的惯例,影片的创作人员名单中并未署上配音演员的名字。
邱岳峰先生
回忆《大闹天宫》最后一场戏的配音时,万籁鸣说:“我吁了一口气,孙悟空的欢乐、胜利的笑声突然一下子攥住了我的感情,一阵浓郁的幸福感,浸淫到我的全身,我也笑了。一年多来在纸面上与之朝夕相处的孙悟空终于生龙活虎地站在我的面前,二十几年来一直耿耿于心、渴望能见之于动画的孙悟空终于诞生了。但,不知怎地,我眼眶里却是润湿的。”
待到《大闹天宫》第一次试片,美影厂试片室里挤满了人。灯光一暗,京剧的配乐响起。大银幕上,孙悟空第一次动了起来,腾空而起。坐在前排的万籁鸣后来回忆说:“孙悟空在笑,而我却在流泪……”
上映后好评如潮 文革中遭受批判
1961年,《大闹天宫》上集正式上映,好评如潮。1964年,下集拍摄完成,却由于文艺政策的变化,未能上映。文革开始后,上海美影厂的动画遭到多方批判,《大闹天宫》被说成是“借古讽今”,玉皇大帝嘴下的痣被认为是在暗指国家领袖。文革期间,影片拍摄时绘制的原画、动画和赛璐珞版或损毁或散失,与影片相关的资料丧失殆尽,仅幸存少量画稿成为珍贵资料。而影片的创作者们也未能躲过这场浩劫,万籁鸣被打成“牛鬼蛇神”,被隔离审查,严定宪等人被下放至五七干校劳改。
重见天日
直至1978年,文革结束后,全本《大闹天宫》才得以重见天日,并影响了随后的整整一代人。1980年、1981年和1985年,上海美影厂先后推出《丁丁战猴王》、《人参果》和《金猴降妖》三部西游题材的动画片,均沿用了《大闹天宫》的形象设计和画风。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部国产动画片能够达到与之相近的艺术高度和影响力。
《大闹天宫》首次在美国公映的海报,影片赢得了美国知名媒体极高的评价。
这部几经波折的国产动画,在国内外反响热烈,获奖无数。美联社报道说:“因为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这绝非虚情假意的恭维之词。花果山上,两只小猴子用树杈“揭开”水帘洞,随意一处不经意的“闲笔”,皆可看出当时艺术想象力之丰富。这里有京剧,有泥塑艺术,有敦煌壁画,也有古典建筑。直到此时,中国动画才终于在模仿美国与苏联的基础上,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我看经典:
看罢此篇,忍不住感叹,《大闹天宫》的完成太不易了!中国动画的先驱万氏兄弟,几十年来执著于做出属于中华民族的动画作品。万籁鸣老先生,无论是在四十年代的“孤岛”,还是后来在香港左派电影公司,都从未放弃心中的梦想。
五十年代,万氏兄弟回到上海,机缘巧合,在美影厂的鼎力支持下,六十年代初,万老麾下云集了众多人才。相识四十载,老友张氏兄弟也加入进来,还有一帮热血青年,音乐有吴应炬,配音有上译厂的最佳组合,邱岳峰先生无疑是孙大圣的最佳代言,可惜邱先生1980年不幸辞世,世间再无邱岳峰,再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如此完美的演绎齐天大圣孙悟空。
当年,动画配音是不写到字幕上的,如此大的制作,很多默默付出劳动的工作者,都没有在片头留下自己的名字,他们同样是幕后英雄。
《大闹天宫》生不逢时,完成没多久,就赶上了十年浩劫。听万老家属回忆,老人在文革中的遭遇,天性使然,即使面对各种迫害,与亲人生死互不相知的情境下,万老依然能坦然应对。老人家性格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何尝不是与孙大圣相通的。
八十年代,万老兄弟精神依然矍铄,日本动画界大名鼎鼎的手冢治虫到中国访问,终于见到了青年时代的偶像,引自己转行动画界的万籁鸣先生。并合画了阿童木和孙悟空相聚的漫画。
其实《大闹天宫》如此成功,孙悟空的形象起了决定性作用。无论是造型、动作、性格的刻画,还有非常重要的配音……组成了中国动画最经典的形象——孙悟空。连大名鼎鼎的86版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也是《大闹天宫》迷,他扮演孙悟空时,曾求教过万老。
另外,动画更适合表现人们理想中美轮美奂的神话世界。比如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蟠桃,就不太适合真人版展现。相比起来,同属经典的86版《西游记》就稍逊一筹。仅是瞧瞧《大闹天宫》里硕大无比、水灵灵、红艳艳的蟠桃,就让人垂涎。
除了孙大圣,最经典的形象应该算那个可爱的守蟠桃园的土地公公了。长长的指甲,矮矮的身子,红红的鼻子,时不时的爱打个喷嚏,说话有点儿啰嗦,又谁都不敢得罪。如此出彩的土地公公,再比较其它版本的土地,可以直接秒杀。
虽然因为所处的时代因素,王母和太上老君的形象都有些妖魔化。但作为悟空的对立面,被丑化,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大闹天宫》上集完成至今,已经五十多年的时间。当年的动画工作员,无论是动画鼻祖的万老兄弟,还是名画家张氏兄弟,或是初出茅庐的动画设计人员,甚至是连名字都没有出现在字幕上的工作人员……他们为了艺术那份心,那份真情,那份认真、执著,在当今的时代才是弥足珍贵,最让人敬重的。他们在万老的领导下,一起努力,拧成一股劲儿,这才有了不朽的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图源网络)
(来源:中华善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