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诞生记:他们创造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上)
导读:
1964年7月25日,《大闹天宫》的全本终于完成,下集正式上映。这一天导演万籁鸣已足足等了近40年。
中国动画开山鼻祖
从小痴迷《西游记》的万籁鸣,二十几岁时就与三位兄弟在狭小的亭子间里研究起动画制作。将“大闹天宫”这段故事搬上大银幕,一直是他的心愿。41岁那年,万籁鸣将《西游记》中的一节,拍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片中对国人团结抗日的隐喻,让万籁鸣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本以为《铁扇公主》的成功能够筹得资金拍《大闹天宫》,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投资人突然撤资而宣告结束。因时局所迫,万籁鸣流离至香港,一去就是十几年。直到1954年,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三兄弟从香港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1958年9月,万古蟾完成了中国的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厂组织得知大万老(万籁鸣)的夙愿,在1959年将制作《大闹天宫》的任务交给了已年近六十的万籁鸣。到了1964年《大闹天宫》全本完成,万老已是将近65岁的老人了。
对于万籁鸣而言,《大闹天宫》贯穿了他的一生;但对于整个中国动画来说,一部《大闹天宫》几乎贯穿了中国动画的百年历史。它是中国老一辈动画人努力的集体结晶,是中国动画绝无仅有的艺术瑰宝。
万氏三兄弟在交流动画创作心得体会,左起剪纸片导演万古蟾、动画片导演万籁鸣、木偶片导演万超尘
年轻时的严定宪对镜揣摩、模仿孙大圣
经典的诞生
影片的筹备期达半年之久。万籁鸣与美影厂编剧李克弱一起,对《西游记》前七回的情节作了改编。随后,动画设计严定宪等十几位主创人员背着创作工具,在1959年底的寒冷冬天北上进京,遍访故宫、颐和园、西山碧云寺,以及大慧寺等一些不知名的庙宇,收集古代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的素材。
在进行画稿创作时,主创人员对着镜子模仿角色的举手投足,有的效法孙悟空与二郎神开打,有的学着仙女翩翩起舞,仔细端详后再画下来。导演万籁鸣虽已年过花甲,仍亲自为众人示范孙悟空的神情和动作,有时手上还拿一根棍子,边说边舞。
老艺术家们回忆说,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晚上一毛钱买一碗馄饨大家分着吃,已是欢天喜地。物质上的贫乏,无法束缚精神上追求极致。当时的创作氛围和今日自然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导演下面划分了几个工作组,接到任务后组员们一同探讨该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再把结果汇报给导演。白天工作八小时,晚上两小时,每日如此。(图源网络)
(来源:中华善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