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关爱自闭症儿童公益论坛在京召开
由消费日报社主办的“全国首届关爱自闭症儿童公益论坛”1月2日在京举办,论坛旨在通过聚集全国各大院校对自闭症有研究的专家、教授、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探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问题,促进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的发展,推动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体制的进步,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理解自闭症儿童,为自闭症儿童健康、平等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社交与沟通障碍、刻板重复动作等行为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在全球呈急剧上升趋势,中国的自闭症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升高,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自闭症已占中国精神残疾首位,相关调查报告统计显示,中国0到14岁的自闭症儿童已超过200万。
浙江工业大学社会和谐与心理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自闭症重大招标项目的首席专家徐云在论坛上指出,自闭症的早期干预非常有效,是所有疾病中最有抢救价值的,要把自闭症人士纳入社会发展主流规划,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理解、接纳、融合自闭症儿童。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康复学系教授金野谈到“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干预中的应用”并分享音乐、美术、戏剧、舞动多种艺术治疗方法在自闭症儿童康复应用的案例,从艺术治疗的角度为自闭症康复教育开辟了新思路。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王穗苹提出要“加强心理学基础研究,深入理解自闭症认知机制”。她采用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思路,分析了由于自闭症儿童社会性的缺陷所导致的知觉表征重组障碍,并提出自闭症儿童语音知觉的重组障碍理论。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院长何侃就“孤独症康复与教育人才培养”发表演讲,强调自闭症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迫切性,提出建立康复、教育、托养体系的新策略。
萍乡学院刘艳匀提出“核心康复”的新概念,指出自闭症儿童必须先“通过与人交往动机构建教育,让孩子拥有强大的现实意识且觉知指向人”后,也就是“核心康复”后,再进行融入教育,自闭症孩子才可获得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完全融入正常社会。
论坛上,赵斌老师基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融合生态环境的思考,以“融而不合、需求与追求、责任”为主题,分析了融合教育背景与趋势,从随班就读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人际关系、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教师的专业应对能力和家校沟通等方面分析了当前自闭症儿童较普遍存在的“融而不合”现象。他认为,缺乏包容人类生命样态多样性、丰富性的生态环境是导致融而不合的原因之一,融合教育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路径,并阐述了构建自闭症儿童生态系统层次结构的思考和建议。他呼吁媒体、专业人士要加强对自闭症儿童相关知识的科普,提高社会对自闭症的认识水平,纠正社会对自闭症的认识偏差,转变社会对自闭症的态度,号召研究人员多学科整合、多部门协调、不仅要加强融合的硬件环境建设,更要注重融合教育的专业师资培训,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不仅需要人道关怀,更需要专业支持。赵斌老师的报告深入浅出,案例丰富,观点明确,引起论坛嘉宾和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和好评。
豫章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系副主任刘明清提出整合性课程,注重儿童基本能力的培养;《心理发展发生理论》创始人、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尤晓阳认为,自闭症孩子不存在行为障碍,只存在行为意识障碍,因此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必须以建构其参与人类社会的动机为目标。
作为主办方,消费日报社社长王卫平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理解自闭症儿童,希望通过论坛搭建全国性的自闭症教育的交流、研究平台,促进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的研究和发展。
论坛上,康复后的自闭症儿童在现场表演了小品、话剧、诗歌朗诵和才艺串烧等节目。(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