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礼:从军25年,圆了458名贫困红瑶女童读书梦

编辑:啸阳

[原标题:从军25年,他帮助458名贫困红瑶女童圆了读书梦]

何方礼与红瑶女童班毕业生喜相逢。.jpg

何方礼与红瑶女童班毕业生喜相逢

他从军25年来,改变了红瑶族“女不读书”的习俗。帮助458名贫困女童圆了读书梦,使红瑶族有了第一位女大学生、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第一位女军人、第一位女教师、第一位女医生......

他先后荣获“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全国拥政爱民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中国儿童慈善奖”“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春蕾勋章”“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部队优秀共产党员”“广西十大杰出青年”“广西道德模范”等荣誉;他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他就是武警广西总队柳州支队政委何方礼。

21元津贴8元捐出去 圆红瑶女童读书梦

记者:您资助红瑶女童的初心是什么?

何方礼:我觉得是部队的优良传统让我走上了这样一条帮助红瑶女童上学读书的路子。我所在的武警柳州支队融水县中队,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中队。我1992年12月入伍,1993年3月27日到中队,老兵告诉我,这里有很多红瑶女童,不上学读书,她们有一句话叫“狗不耕田,女不读书”,那是我最早了解到红瑶女童还有这样的事。

199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中队组织我们到白云乡开展助学活动,中队长、指导员号召我们,有书的可以捐图书,有钱的可以捐点现金,没有的就把自己不穿的衣服、鞋子作为物资捐给他们。我就从家里带过来一本书捐了,同时也捐了自己的三块钱津贴。

记者:那时候的津贴是多少钱?

何方礼:21元。我有强烈的愿望想去看一看那里贫困到什么程度。因为我也是在贫困山区长大的,父母都是残疾人,我从小什么农活都干,小学四年级时还差点辍学,就是因为没有钱,还是我的二叔给了我家三块钱,让我继续上学。

小学四年级之前的记忆也是很想穿鞋子上学,没有鞋穿,走家乡那种石子路,特别疼。当我找中队长指导员的时候,指导员说表现好的才能去,我给中队长和指导员做了保证,这样我才得以有机会和其他老兵和表现好的战友一起去瑶寨。

 1999年,红瑶女童的校舍十分破旧,住校的女童用的是武警官兵捐献的军被。.jpg

1999年,红瑶女童的校舍十分破旧,住校的女童用的是武警官兵捐献的军被

我在白云乡中心校第一次见到红瑶女童。她们坐在一个木制的教室里面,木制的课桌只有几个桌脚来保持稳固,还有几个横杠,有很多孩子就把脚放在横杠上面,一晃一晃的,她们也没有穿鞋子,我心里想:这不就和我小时候是一样的。在教室窗口,还有穿着破旧瑶裙的孩子背着小弟弟,手趴在窗户上面,往教室里面看,那孩子也没有穿鞋......那时候,心里有一种想法,我能帮她们吗,帮得上吗?

我和战友在活动完了去逛街时,又见到一些小孩,流着鼻涕,头发蓬松很乱,穿的衣服也是很破旧的,打着赤脚在街边。我们就很好奇地问他们怎么不上学,孩子说:“叔叔,我们没有钱,上不了学。”后面胆子大一点的孩子就说:“叔叔,你买我们的杨梅吧。我们把杨梅卖完,就能上学。学费就五块钱,我们的杨梅就卖五块钱。”我们几个战友就凑钱买了他们的杨梅,跟孩子说,拿钱回家早点回去给父母,去上学吧。

回到中队以后,我就反复想,其实帮一个孩子并不需要我倾家荡产。我最困难的时候,我二叔就帮助了,我就能继续读书。我就想,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被卡住的时候,助推一下就能帮他渡过难关。后面我就反复盘算:我也没多少钱,每个月就21块的津贴,我认真算了一下自己买一包纸巾、买一支牙膏、洗衣粉要多少钱,这些都是生活必须用的。

1997年,作为普通一兵的何方礼,把工资分成三份,其中一份寄给红瑶女童,图为他正在为女童邮寄学习用品。.jpg

1997年,作为普通一兵的何方礼,把工资分成三份,其中一份寄给红瑶女童,图为他正在为女童邮寄学习用品

记者:就是算自己的生活费要多少钱?

何方礼:对,就是这样算,五块多钱已经够了。另外,我的一个妹妹,当时还在家乡上学,我想给她留八块,还剩八块钱就捐给红瑶女童。如果老师说这个月孩子们都能来上学,那我就买点牙刷,买点牙膏。我帮的第一个孩子是第一届女童班一个叫代妹英的女童,给她寄了一双鞋。

记者:那时候武警部队的春蕾女童班已经开始了吗?

何方礼:那时候还不叫春蕾女童班,叫做女子班,是1988年开办的。我是1993年才到中队,那时候孩子已经读五年级了。帮助完第一个孩子之后,我每个月都和学校老师联系,问她哪个孩子需要我们帮助,然后再跟我的战友不断地讲:帮助孩子不需要我们把所有的津贴都贴上去,我们只需要在她们每个月需要的时候,给他十块钱、八块钱就行。就这样团结了很多战友,把他们一起组织到这个行列里面了。

后来,中队长、指导员知道这件事之后,在军人大会上特别表扬了我们,使我们增加了帮助红瑶女童的信心,有被认可的喜悦,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挺值得的。

我的老指导员王文忠,他的孩子得了地中海贫血病,每个月都得给孩子输150块钱的血,他也有固定的帮助对象,还组织我们开展这项活动。所以我觉得是中队的传统,引导我们走上这条捐资助学的道路,中队长、指导员做出了好样子。之后,我在中队成长为一名班长,成长为干部,成长为这个中队的主官,一路走下来,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一个组织者。

其实,我个人捐的钱并不多,一直到199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发展基金会给我授予“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时,我一共可能才捐了1600多块钱来帮助红瑶女童。

帮助别人很有幸福感

记者:在捐资助学的过程当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没有?感觉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何方礼: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帮助别人,很有成就感,很有获得感,很有幸福感。每次把钱寄给别人以后,我不是那种像失去什么东西的失落感,反而是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一样的感觉。

记者:我听说,你现在的爱人也是你当时捐款的时候喜欢上你的,这个也是你的收获之一。

何方礼:这个也是很大的收获。当时,我去邮局寄钱,她同学在邮局工作,她们在那里聊天,她同学就说我每个月都给山里面的红瑶孩子寄钱,就这样认识了我家属。我家属当时在公安局工作,后面那个嫂子就专门请她到我们中队,也把我叫到她们家里,然后就逐渐发展了。

1999年,因白云乡涨水,何方礼背孩子过河。.jpg

1999年,因白云乡涨水,何方礼背孩子过河。

记者:你爱人对你捐资助学这个事,特别是成家之后,支持吗?

何方礼:我爱人其实是很支持的。我们刚结婚的时候,有一名女童叫代妹忠,她生了一种病,全身皮肤都是疹子,学校怕传染,希望她在家里能得到治疗。她家以为是很小的事情没怎么管,后面全身都发作了,抓破了还流脓,家人就把她留在家里,不上学,也不要她下田,就算是照顾了。

我去看她时,就她一个人在家里面躺在楼上。因为她家里的房子是三层的那种,下面一层养猪养牛,中间一层住人,上面一层是放粮食的,她就在那上面躺着。如果不治疗了,肯定是不能上学或者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我就赶紧回到县里,找公安局借了一部车,然后到寨子里面,从她从阁楼上面抱下来,然后坐车到了县里。

我家属看到她很心疼,给她梳头发,剪指甲,给她洗澡,换衣服。她的头发很乱,长了很多虱子,我家属给她清洗干净,给她剪指甲,用小刷子给她刷指甲,给她买了一条小裙子给她穿上,然后才送她去县医院去检查。医生给她打吊针、开药,一星期就治好了,也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在农村,可不就要了她的命了,她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家属是一直很支持我。

但是组建家庭之后,就意味着要小孩,要赡养双方的父母等。我家属,尽管很支持,但是她也很节约,就希望把我们这个小家给安排好。但是我后面和我家属进行沟通,我们还是觉得帮助别人,并不需要我们倾家荡产,我们只是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助推一把,我们把我们的工资做一个计划,我每个月拿出多少来帮助多少人,剩下的我们节约着花。既然走上了这个路子,就不能停下来,后面那么多官兵看着我,中队的战士退伍的时候把自己的被子都捐了,有的战士每个月仍然能像过去那样,把津贴分做几份,帮助红瑶女童。我家里面是没有任何的提反对意见或者质疑的,都很支持我。

2009年5月29日,“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获得者、中国武警忠诚卫士何方礼在融水苗族自治区白云乡中心小学向瑶族女童讲话电脑知识”。.jpg

2009年5月29日,“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获得者、中国武警忠诚卫士何方礼在融水苗族自治区白云乡中心小学向瑶族女童讲话电脑知识”

背着电视机上山寨从根本上改变红瑶群众不送孩子上学的观点

在助学的过程当中,我难忘的事儿挺多,我就讲一个最特别的事情。我是想从根本上去改变红瑶群众不送孩子上学这个观点。为了打破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我想要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精彩。

但是他们没有来过县城,我就想,农村以前放电影,可以从电影里知道外面的世界,那我就把电视机背到山寨去。我把中队一台旧的电视机,再加上自己买的一个“小锅盖”,也就是卫星天线,还买了一个DVD和一些碟子,背着电视到各村各寨去给他们放着看。

一开始给他们放科技种养的片子,他们说我骗人,“刚刚才开始栽树后面就结果子了,哪里有这么快?”后来我就跟他们解释,这是把过程给你们省略了,如果从栽树到结果那得好几年,那我们不是要放几年的电视?实际上这是教你栽种的方法,在哪一个环节我们要做哪些工作。还有一些老太太想不明白,就问我说,你是怎么把人装到那个盒子里面去的?他们想不明白,电视里面怎么能放出人影来?还有人问我们,你们是怎么过来的?我说我们是开车到乡政府,然后走路进来的,然后他们就问那车得坐多少人哪?我说班车的话就坐四十多个人,有的群众就特别兴奋地问,那这个车要吃多少东西呀?

记者:在他们看来,这个车是像牛像马一样需要吃东西来运作的是么?

何方礼:是呀,当时就有人直接问,何叔叔你坐的车是不是像牛一样要吃很多草呀?通过这些问题,我就感觉到,更应该让他们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所以后面就播放给他们看一些新闻,指给他们看外面的世界,这就是城市、公路,街上跑的都是车,车是不吃草的,是烧汽油的……总之看电视的过程就是给他们解说的过程,后面再逐步去引导他们,你看外面的城市多精彩,我们要送我们的孩子去上学,我们这一辈人可能不一定看得见这些,但是我们的孩子如果有知识、有文化,以后他们就可以去这些地方生活,通过这样的介绍,使他们大部分人都听懂了这些话的意思。

我们去白浪屯给他们放电视的时候,路边长满了茅草和灌木,走过去基本上从胸口往下都是湿的。去到那里之后,村里面的人见到我们也很高兴,我们还买了一些肉,他们看着电视、吃上肉,特别开心特别高兴,就讲,何叔叔一个外乡人,对我们的孩子上学这么上心,我们也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不去上学。外面的世界那么好、那么精彩,以后我们的孩子也要去那个地方,搞不好以后孩子还会带我们去那里生活。通过这种办法让他们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以后,他们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起来,纷纷地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学校。

第二天早上,我回来的时候背着电视和自己的背包还有一些食品。那些乡亲们也挑着粮食、挑着被子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和我一起出山。走在路上,我觉得很奇怪,来的时候路上的茅草那么深,但是回来的时候这些茅草都被砍倒了,而且砍倒了之后也没有人捆起来。结果快到公路的时候,我看到他们三五个村里十七八岁的青年女孩还在砍草,我就去问她们,你们砍这些干什么,又不捆起来背回家当柴火烧,她们就笑,有人说,村里面昨天晚上给她们分配了任务,早上4点多钟,就来砍这个草了,就是怕把你们的鞋子给弄湿了。

我当时听了特别感动。我当时就想,我们也没有为这些红瑶群众做多少事情,只是真心希望他们的孩子去上学而已,但是他们一旦懂这个道理以后,就可以把心都掏出来给我们,我觉得这是一种深情厚谊。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忘记过这个场景,这实际上也成为了我不能停下帮助他们的脚步的一个原因。

现在,红瑶女童班有近60名学生,依然是武警广西官兵爱心温暖的对象。.jpg

现在,红瑶女童班有近60名学生,依然是武警广西官兵爱心温暖的对象。

20余年10余万老兵参与助学活动 受助学生长大后也帮助上不起学的孩子

记者:你有没有统计过,在你的影响下有多少战士参与到助学的这个活动中?有多少人?捐了多少款?帮助了多少红瑶女童?

何方礼:这个具体的数字是无法统计的,因为每年都有新兵补入、老兵退伍。但这样看来,参加过这项活动的人,二十几年来肯定也有十余万人了。同时我们向社会各界和企业单位寻求的帮助,包括总队全体官兵,通过“1 1”等活动捐的款,给他们新建了教学楼,给他们像部队的内务秩序一样,重新买了统一的被子、牙缸、牙刷、毛巾,算下来这些年有接近400万的捐款。

这些年,广西总队在扶贫助学的工作当中做了大量的努力,帮助了许多的学生重新走进了课堂。光是我们红瑶女童班的学生就达到了四百多个。

记者:在你帮助过的这些学生当中,上学并走出了大山,而且比较成功的有多少?你印象当中他们现在在做什么?

何方礼:我们这个女童班出的第一个女医生是兰芝灵,在白云乡卫生院工作。第一个女军人凤秀娟,她退伍以后,被安排到白云乡计生站工作,现在调到县计生局里面来了,第一位女村干部代妹省。还有第一个女教师凤妹忠,后面改名字叫凤艳红。还有第一个女商人陈英花等。这些我觉得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武警红瑶女童班毕业的凤秀娟,成为了红瑶族中第一个“女军人”,临当兵前何方礼给她整理背囊。.jpg

武警红瑶女童班毕业的凤秀娟,成为了红瑶族中第一个“女军人”,临当兵前何方礼给她整理背囊。

记者:这些都是在你的帮助和影响之下,学知识然后走向社会取得成功的人是么?

何方礼:我也不能把这些功劳全部都归为是我自己的。是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起帮助了这些红瑶女童上学。而她们都懂得感恩这个社会,感恩党和武警部队。她们工作了之后,也会拿出自己的工资和收入去帮助他们身边的、本民族的、以及其他民族的孩子读书。像陈英花,给他们村子里掏了七十多万修了一条出山的公路,以前他们那个屯,我们去的时候要走七公里的山路,现在车就能够直接开到村子里。

记者:可以说,你当时播下的爱心的种子,在发芽、在传递,通过你的帮助,她们成功了以后,会继续去帮助其他贫困的群众。我们现在进入了新时代,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切断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播,就是说从娃娃抓起,从教育做起,要改变落后贫困的面貌,要使贫困的群众完全脱贫,那在这个方面你觉得你做的事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计划呢?

何方礼: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行动了,开完十九大回来以后,我就到山寨里面去做一些宣讲,着重就讲乡村振兴计划。这是未来三年精准脱贫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我们的红瑶群众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在这里面,我也有一些构想已经付诸行动了。

在白云乡,何方礼正在为村民传授香菇种植方法。.jpg

在白云乡,何方礼正在为村民传授香菇种植方法。

我就想,这些已经获得了知识的红瑶群众,他们能够抱成团、能够组成各种各样的互助小组,或者是合作社这样类似的机构、群体。把我们有限的财力人力聚集起来,搞生态种植种养。

为什么要搞生态种植,因为现在食品安全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也被讲到,是人民群众极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家对放心食品、绿色食品的关注度很高,社会有需求,所以我希望他们能够组成合作社。在初期种植一些木耳、香菇,就在他们的树林底下,以野生的状态进行培育、种植。

这些都是放得心的绿色食品,这样就不愁销路。在我们身边就有大量的蔬菜需要配送到企业学校、公司单位等等,包括我们部队也是需要配送蔬菜。都需要这种环保的、绿色的食品,所以我们计划就是下一步通过牵线搭桥,让公司和我们红瑶女童合作社签协议,就是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让群众对种养的产品销路没有后顾之忧,我们给他打开了销路,他们就有积极性了。

现在,红瑶女童种养合作社在陈英花的牵头下已经成立了。我在工资当中拿出了两千块钱,买了一些菌种送给他们,希望他们越办越红火。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关注、继续帮助他们,把这个合作社搞的更成功一些,通过这个合作社,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红瑶群众。

(来源:央广网)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