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敬:倾囊助学诠释新时代“乡贤”之名

编辑:啸阳

导读:

87岁的方敬老人,是一位热爱桑梓的现代乡贤,淡泊名利、重塑乡风的可敬师长。他退休后,从大上海孤身来到苏北农村,把捐资助学当成下半生追求的事业。他设立景清奖学金,25年间倾尽200余万积蓄帮助家乡260余位寒门学子走进高校。他教书育人,让尊师重教在家乡蔚然成风。

方敬01.jpg

方敬是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工作在上海的高级知识分子,退休后,毅然返乡义务辅导小学教师、乡间书法爱好者,教豆蔻孩童写字、练书法;他生活简朴,粗茶淡饭,一日两餐自炊自食,却慷慨解囊,资助家乡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把捐资助学当成下半生追求的事业。

受恩师指点感恩于心 捐资助学二十四载不忘初心

方敬幼时即十分好学,学业之余酷爱传统书画。后机缘所致,先后入当代著名书法家黄保钺、沈尹默诸先生门下,研习书法之道。那时尹默老先生在寓中授课,每天课业结束后,就习惯性地对各位学生说:“今日课罢,各自请回,方敬留下。”其他学生离去后,便和少年方敬说:“知你总有疑问,说吧。”方敬好学,由此可见一斑。七十年代初期,尹默老先生受迫害而离世,诸多友人学生因惧时就宜而避,方敬则泰然而出,秉承弟子之道,帮助褚保权先生一起为尹默老先生安排后事。

1948年,方敬考入上海华东模范中学,因买不起午餐,中午就喝自来水充饥,恰巧被班主任胡景清遇上了。胡老师没多说什么,拉着方敬只说了一句话:“陪我到‘小小天’吃饭,我自己闷得慌。”从此,这一陪吃就吃了高中三年,师爱之根深深扎在了方敬的心底里。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把关爱学生作为从教的第一要务,60多个春秋他一直坚守着这个庄严使命。

方敬02.jpg

课堂上,方敬正给学生们讲课。

退休后,为了对父母尽守灵之孝,方敬离开了上海,一个人回到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宋庄镇小渔村宁静的老家养老。八十年代初,农村教育事业薄弱,方敬以3万元资成立奖学基金会,这在当时堪称不小数目,后又于1993年在宋庄中学设立了景清奖学金,既表达了对父母、恩师之孝,又体现了为福泽桑梓子弟之悌。

历经二十四载的风风雨雨,景清奖学金已成为一届又一届宋庄学子见面交谈的温馨话题,至今已有260余名师生获得1000-10000元不等的奖学金。

除了奖学基金外,方敬还通过多种形式救助贫困生。乡邻中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都会收到他大小不一的“贺礼”,谁家孩子面临因贫失学的困境,总会得到他的援手。当地一贫困家庭的女孩高考体检前偏偏患病,眼看就要无缘高校了。方敬得知后,联系上海一家医院并出资1万多元救治,还主动做好招生方面的工作,使这个女孩圆了大学梦。宋庄镇柳行村尚同学高中时热爱美术专业,却因家贫一度想辍学,身为书法家的方敬既做小尚的思想工作,又给他艺术的启迪,还提供资金支持,终于使小尚完成了高中学业并考入中国美院,如今小尚已留校任教。据不完全统计,方老回乡定居的这些年里,用自己的积蓄及稿酬资助贫困生、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已超200万元。

方老一生勤俭,用他自己的话说:“从不吃饱,从不穿暖,从不闲着”。2012年初秋的一天,他带着基金会管理人员到宋庄中学修订基金会章程,学校特意买来水果招待。方敬毫不客气地告诉校方,从哪买的退回哪,只需清水一杯即可。方老的旧冰箱坏了,曾受他资助而完成学业的学子给他送了台崭新的冰箱。方老坚持付钱,那名学生就是不肯收,最终他就以学生的名义把钱送到基金会。方老的抠门,乡亲们起初不解,慢慢地就明白了:方敬不是大款,他无力锦上添花,只是以大爱和悲悯情怀,用有限的资金雪中送炭。

u=4235750829,3533097547&fm=214&gp=0.jpg

家风潜移默化,信奉“孩子要有出息,一定要读书”

“教育可以救国,把教育搞上去了,整个国民的素质也就上去了。”方敬多年坚持教化育人,和他的家风不无关系。他说,小时候,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以后要有出息,一定要读书。”家庭尊师重教的氛围深深影响着方敬,而方敬坚持这么多年在小渔村无私助学,他两个儿子也都默默地支持着他。

最初定居任庄村,劝说村民支持孩子求学深造,方敬可没少吃“闭门羹”。但他没有放弃,而是慢慢地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还帮助一些孩子交付学费。村里哪家孩子考上大学,就会收到方敬送来的“贺礼”;哪家孩子面临因贫失学的困境,也总能得到他的热情援助。

“二十多年前,助学贷款的资助力度还没有现在这么大,对很多村民来说,送孩子上大学,就意味着一大笔支出,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当时,方先生便拿出自己的积蓄资助学生,对村民家庭的帮助是很大的,由此改变了全村很多孩子的命运。”李宝勇说。

方敬“景清书苑”门厅的墙面上悬挂着一排老照片,其中除了胡景清,还有赵有权、沈尹默等人。“我喜欢写字。”方敬曾跟随沈尹默研习书法,前后大约四年时间。“沈先生有个规矩,跟他练字可以,但是不能称自己是他的学生。向沈先生求教,他也非常耐心,对学生很好。”如今,方敬也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村里不管是哪家的孩子,前来求教,他都耐心指教,但从不接受任何礼物。因为写得一手好字,方敬也曾义务开办书法培训班,村里中小学教师及一些书法爱好者都跟随他练习书法,弘扬传统文化。

“我从小就是苦出身,一直吃的清茶淡饭。”方敬告诉记者,在小渔村生活,他不仅不觉得苦,而且感到日子过得很滋润。对他来说,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村里越来越多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成就更好的人生。

在书法之上的是人品,方老从不愿为后辈之不良而无端庇护。村里有个同辈的兄弟,家中儿子欺辱老人,与父亲争吵后动手打伤了父亲,被派出所临时扣留。其父事后心疼儿子,知道方老与派出所所长交情甚深,便请方老从中说情。方老致电所长:如此不孝,能否多关几日,让其反省?

方敬03.jpg

正在伏案研读的方敬。

方老初回家乡时,村民卫生意识淡薄,村庄环境较差。在他看来,居住环境代表着人的精气神。无需多言、身体力行,晨光里、夕阳下,一把笤帚一个簸箕,总有一个拉长的影子在默默清扫着乡野小路、街角亭落,遇上卫生习惯不好的,方老一连五六天上门打扫,只教主人家不好意思,最终养成了打扫卫生的好习惯。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方老影响下,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竟被扫成了个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方老助学的义举,受益的不仅仅是那些被资助的人。许多接受采访的人纷纷表示,方教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改变了宋庄镇很多渔业村一直盛行的“上学不如上船,读书不如赚钱”的短视观念,激发了四乡八邻重教尚学的热情。方敬老家所在的宋庄镇任庄村数十年培养不出几个大学生,而在1993至2017年方敬捐资助教的25年间,1400余口人的小渔村竟然出了140余位大学生,并有博士2名,硕士4名,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一生淡泊对己 从来慷慨助学

岁月辗转,那个从乡村走出的少年一生清心,润身立德,如今行迈迟迟,生活依然恬淡简朴、自食其力。耄耋之年的他诲人不倦、助学不辍,春风化雨为宋庄镇的渔村娃提供了精神的沃土,让他们心中的梦想生根发芽。清贫是他物质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将心血尽付乡梓后辈,他的精神仰之弥高。

富贵不忘苦寒,淡泊可以明志。少时的苦寒无可奈何,所以穷人家的孩子更早懂得自强自立,为父母分担,努力求学奋进。方敬孜孜以求,广泛涉猎,幼时的勤奋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根基。然而在小有所成时并没有忘却根本,他兢兢业业,忘我奉献,生活上坚持粗茶淡饭,精神上自有书法常伴,修心养性。苦寒时受人救助的境遇激励他将助学视为半生的事业,多年来,他淡泊明志,矢志不渝。他对自己的吝啬没有底限,对他人的帮助没有上限。方敬先人后己,严守自己的“清规戒律”,自家孙女继续深造需要资金,他并不以亲疏改变初心;他甚至严词批评学校为表达对他的敬意买来水果招待的做法。这就是大家眼中抠门的方老,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位自身并不富足依旧不遗余力捐资助学的好人。

6c02386a-eb43-4de7-be90-dd2d07d0e45b.jpg

半生慷慨助学,育人才化乡风。方敬捐资助学耗费的积蓄无从计数,他帮助学子的形式也不一而足,数十载春去秋来,数不清方老做了多少助学好事。这不仅仅是一个数目,在方敬,它背后承载着淡泊名利的初心,与人为善的好心,风风雨雨的坚守;在那些受助的学生,它燃起他们追梦的希望,敦促他们勇敢前行坚守信仰;在宋庄镇,方老开书法班以文化人,俯首授业促文明尚德新风;在我们,方老的德行为24年岁月增添了无限大爱与温情,为每个人树起仰之弥高的道德形象,又沉淀出好人就在身边的引导力量。

“从不吃饱,从不穿暖,从不闲着”,方敬言语间流露出一位老者一生清苦的生活状态和充实富足的内心。他无意于春风得意、衣表光鲜,羞于酒囊饭袋、玉盘珍馐,不留恋高楼大厦、十里繁华,只消最基本的衣食,将就可以住的茅庐,只求对得起那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他致力于将毕生的精力和积蓄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赠与最需要的人。

他是一位老革命家,半生辛苦所得不是不爱惜,他知最大的爱惜是物尽其用;他是高等知识分子,缘何俯身甘教总角小儿、乡村农夫,他知最大的价值是人尽其才。他的心性仿佛日月星辰,温暖与希望凝结而成的辉光映照渔庄,因为淡泊方得久长。(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