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钢:我是90后公益人,但我不是佛系青年

编辑:啸阳

徐小钢.jpg

徐小钢是中国华能金桥热电厂的一名90后员工,但他的微信朋友圈看起来并不像“90后的朋友圈”。他发的内容多为寻找走失老人或儿童、流浪动物领养以及走访留守儿童、看望孤寡老人的信息,鲜有个人生活状态。他的微信个人简介上写着:蓝哈达爱心公益发起人。

“蓝哈达爱心公益协会”是活跃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区域的爱心团队,有近1000名志愿者,成员80%为90后,2015年12月31日在民政局注册成功。自从发起这个组织,徐小钢工作之余的全部生活,就是寻找走丢的老人、孩子,救助流浪的猫、狗,帮助路上需要帮助的行人。

缘起:一次爱心送考

1992年出生的徐小钢从小就正义感“爆棚”,17岁那年,他正服兵役。一次他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翻墙出去为素未谋面的孕妇献血,只因听到广播说这名孕妇因生孩子大出血,急需B型血。 “当时跟队长请假,队长考虑我是汽车兵,献血后身体状态不好,担心出勤时出问题。”当天午休时,徐小钢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最后,他还是趁人不备,偷偷翻墙出去,直奔附近的献血车……

这种正义感一直伴随着他。“每年高考时出租车司机都会自发组成爱心车队接送考生,这样是不是会影响市民打车?”带着这种顾虑,2015年6月4日,徐小钢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征集爱心车手的信息,希望能接送考生。没想到,6月5日来到约定地点的爱心车手有20多人。

“我们用10张纸片写上‘爱心送考’,然后10个人分布到各个考点,将纸片举过头顶。”就这样,徐小钢将爱心车队“推销”了出去。

为了与义务接送考生的“绿丝带”车辆区分,徐小钢组织的车队将醒目的蓝哈达系在右反光镜上。两天中,他们共接送200余名考生。

“接送考生时,家长和学生感激的眼神,感谢的话语,让我们每个参与的人都非常兴奋,更带来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其中几个朋友说以后有这样的事情,再把他们喊上。”他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就这样,以“蓝哈达爱心协会”命名的公益团体正式“起航”……

但让徐小钢始料未及的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团队成员已超过700人。这支“庞大”的社工团队,80%的成员是“90后”,他们致力于帮扶贫困儿童、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也关注环卫工人、流浪动物等社会问题。

蓝哈达01.jpg

2015年11月,徐小钢一行人驱车前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的一所贫困小学,为那里仅有的34名贫困学生送文具和食物,“当天下大雪,180公里的路,走了8个小时。但看到孩子们拿到文具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我们的疲倦也一扫而空。”

2017年3月初,徐小钢在高架桥上看到一名老人徒步行走,“我上去问她要去哪儿?她说她要回家,还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到家了。”老人的异常言语引起徐小钢的注意。

“我估计老人可能走失了,为了寻找老人的家属,我报了警。”在陪同老人等待时,徐小钢觉得老人有些面熟,他翻看几天前的朋友圈,找到一条寻找走失老人的信息,照片中的老人就是眼前的老人。徐小钢联系上老人的家属后,一直陪伴着老人。两个小时后,老人的家属赶到,面对不住道谢的家属,徐小钢摆摆手离开。

还有一次,一名11岁的呼市小孩离家,徐小钢团队的志愿者在校园网上发布了这条信息,一位通辽的网友在火车上看到这条信息后,发现自己身边坐着的小孩就是正在被寻找的小孩。随后这名网友与发布消息的志愿者取得联系,小孩顺利找回。看到安然无恙的孩子,家长激动得落泪。每当这个时候,徐小钢都有一种“满足感”。正是这种满足感,激励着他在公益路上前行。

经历:感动着别人,也被别人感动。

蓝哈达爱心协会有一位特殊的志愿者,是一名16岁双目失明的小孩。他从广播中得知徐小钢和他的蓝哈达爱心协会,通过广播联系上徐小钢。

“他说想加入蓝哈达爱心协会,他那里有很多盲文书,如果有需要的,可以把书给他们,希望可以帮助像他一样的人。”徐小钢听到后非常感动。

一个喜悦的眼神、一句轻声的感谢、一滴激动的泪水、一句肯定的话语……对于徐小钢来说,都是在公益路上坚守的方向和前行的动力。

随着“蓝哈达”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加入协会的人越来越多。徐小钢的微信好友也从1000多人增长到5000人,他自己开玩笑地说:“有点恐慌,是不是里面有不少‘僵尸粉’?”

组织志愿者去看望留守儿童、慰问孤寡老人是“蓝哈达”每个月的固定活动。每次走近这些需要帮助的群体,徐小钢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总会被击中。

他们一次家访贫困学生时,家里的老人不善言语表达,用颤颤巍巍的双手端出了自家种的葡萄表达感谢。当了两年兵,即使受伤、受欺负都没让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小伙子流过一滴泪,面对老人的这碗葡萄,徐小钢泪流满面。

蓝哈达02.jpg

2016年的秋天,“蓝哈达”来到呼和浩特托克托县第六中学,走进了小虎的家里。小虎当时8岁,父亲早逝,母亲跑了,姐弟俩和爷爷奶奶挤在出租屋里,靠捡废品为生。4岁时,小虎得了风湿性关节炎,每个月都需要治疗费,两位老人拉扯着两个孩子艰难地生活着。“蓝哈达”给他们送来了现金、衣物、学习用品。两位老人看着这些年纪不大的志愿者,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不停地流泪。

2017年,徐小钢得知两位老人难以支付小虎每月2000多元的治疗费用,再一次在朋友圈中组织募捐,并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下午,组织志愿者到小虎家里送去了捐款和衣物,还带着一家人到饭店吃了顿团圆饭。他说,这是他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元旦。

2017年年底,网络开始流行“佛系青年”的说法。当身边不少朋友将自己归为这一类奉行“看淡一切”“事不关己”态度的群体时,徐小刚认为,年轻人还是应该多为社会奉献一些自己的力量,“如果你身边冷漠的人多,那么你也会被石化,变得麻木,而如果你身边正能量的人多,那你也会被慢慢感化,成为一个温暖的人。在年轻人心里埋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影响的不仅是身边的几个人,更会影响到下一代,影响到整个社会。”

在路上:前方困难重重,仍会一直坚守

徐小刚和“蓝哈达”所奉献的爱心都是尽己所能,并不是震慑世人的壮举,但却像小火苗一样,在钢筋水泥城市里提供温暖。在徐小钢的带领下,2017年,“蓝哈达爱心公益协会”被评为第三届“呼和浩特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成为10个入选集体中唯一的社团组织。拿到这份荣誉,徐小钢非常开心,“说明社会各界对我们很认可”。

蓝哈达.jpg

忙是徐小钢从事公益活动以来最大的体会,“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也经常累得连下车的力气都没有,很多时候就在车里睡着了。”

“当初并没有规划好,只是一步步推着自己和团队前行。其实在公益的道路上,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也常常让自己感觉力不从心。”因为分工不明确,徐小钢经常是采购、司机、策划、摄影、摄像,身兼多职。

但是忙并不是徐小钢目前所遭遇的最大挑战,资金才是目前最大的难题。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徐小钢曾试着找一些商家来赞助,但屡屡失望。“很多赞助商注重的更多是宣传”,徐小钢不想把公益商业化。

“大家凭着一腔热情做公益,都是自己出钱出力。”徐小钢在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上班,他把工资的三分之一用来做公益,但这远远不够。

徐小钢知道,“蓝哈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目前团队的资金还主要靠爱心企业和志愿者的捐款。每次活动前,他都会在微信群里发布活动信息及财务预算,向志愿者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再把明细发到群里接受监督。

“这不是长久的办法,我们要尽快出台更规范严格的规章制度。”徐小钢说,他会一直坚持走下去,“社会需要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