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亮:一句“谢谢”就能开心的“指路大王”离开了我们

编辑:啸阳

2018年2月21日,被北京市民称为“指路大王”的谢亮老人因病去世,享年87岁。因为在东直门地区义务指路十余年,外地人甚至不熟悉附近路线的北京人都向谢老问过路,他熟悉东直门范围内23个车次、485个车站的情况,平均每天为1500名行人指路,最忙时候平均6秒接待一位咨询者,如今老人离世,不少市民自发前往送别。

指路大王谢亮01.jpg

谢亮老人在为路人指路

东直门公交站附近义务指路16年,平均每天为1500名行人指路

2001年,当时的亚洲第一大交通枢纽站在东直门开工,许多公交车站牌迁移了地点,就连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摸不着北”。谢亮产生了去指路的念头。十多年来,谢亮的指路点也在变化:李国梁、刘福深、吴秀敏和刘红军先后加入,指路点的条件逐步改善,由路边露天小摊变成了棚子,2008年奥运会后,东直门交通枢纽的奥运志愿者岗亭变成了固定的“义务指路点”。

2008年,谢亮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jpg

2008年,谢亮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每天上午8点半,在东直门公交枢纽附近的小岗亭旁,你总能看到一个瘦小老头儿,穿着带有“北京志愿者”字样的天蓝色棉背心准时出现。矗立在马路边上的这个“东直门义务指路队”小岗亭格外显眼。后来,由谢老带领的“东直门谢亮义务指路服务站”成为首批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之一。

为什么要上街给行人指路?

老谢生前讲过两次经历。第一次,他在积水潭医院附近找公交站,向路边摊主求助,问了三遍,对方一声不响。第二次是个7月天,有位老太太扛着行李问他车站在哪儿,他得知对方已饶了一大圈儿,心想要是有人指下路,就不用走这些冤枉路了。

“指路就那么难吗?”2001年9月,七旬的老谢扛着写有“义务指路”的木板,出门了。

在那个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路长在嘴巴上”,老谢成了活地图——他熟悉东直门范围内23个车次、485个车站的情况,平均每天为1500名行人指路,最忙时候平均6秒接待一位咨询者。

他本想着,坚持10年就满足了。但16年来,无论风雨寒暑,人们总能在东直门看到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头。

很少有人知道,老谢本名谢亮。2月21日,87岁的他肺部感染病逝。听闻消息的群众自发为老人送别。

指路大王谢亮03_副本.jpg

谢亮老人曾经能熟练背出北京5000多个站点的名字、数百条公交车路线,被称为“指路大王”,指路站点最忙的时候,平均每6秒钟就接待一位咨询者。

决定上街“帮个忙”那年,老谢已是七旬老头了

退休后,他住在东直门公交站附近的小区。这里人流量大,外地人也多,每次他出门,总能碰见晕头转向的问路人。

2001年9月,老谢找来一块木板,用红墨写上“义务指路”四个大字,就这么举着下了4楼,走完一条街道,再穿过一条马路,来到东直门公交站,耗时5分钟。

早上七八点,这里已经往来繁忙,他在站台找个角落站着,开始指路。

“一大早出门,下午四点多回家。”儿子谢宁(化名)记得,起初,父亲指路遭到母亲抗议:除了往返10分钟的路程,他在公交站台上一站就是一整天,怕身体吃不消。

但老谢没有理会,反而越做越认真。

那时,亚洲第一大交通枢纽站在东直门动工,许多公交车站牌移了位置,不但外地人找不到车站和路线,很多北京人也摸不清。

老谢把东直门范围内23个车次、485个车站名称全抄在笔记本上,并按次序汇总。他还挤时间把东直门转了好几遍,把人们常打听的一些单位和建筑记下来。

为了指出车站的准确位置和距离,每个车站老谢都要走上三四个来回,用步子测量,回答问路人时,能准确到米。

一段时间后,他指路时的随身物品中,便多了个厚厚的笔记本,那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指路秘籍”。

指路大王谢亮02.jpg

谢宁回忆,父亲除了指路,也常常给行人提供其他帮助。有位40多岁的妇女,哭诉打工被辞退没钱交房租。老谢安慰一阵后,帮她扛着行李一路送到目的地,还付了车费。

见到举着牌子乞讨的,老谢也会伸援手。谢宁曾提醒他小心被骗,老人却不以为然,“哪有那么多骗子,万一帮到人家了呢?”

他常跟家人念叨,指路这么多年,最感动的不是一句句“谢谢”,而是他曾借钱给一个自称没钱坐车的人,过了一段时间,人家专程从山东老家赶回来还钱。

指路不易。谢宁回忆,父亲的指路摊位固定后,除了早出晚归,还会遭到一些黑车司机刁难甚至威胁。“那时公交站混乱,很多黑车蒙骗外地人拉活儿,父亲指路影响到他们的生意。”谢宁记得,那帮人为了赶他走,经常骂人,甚至要动手。

家人都很担心,但老谢却不害怕,“我在做好事,有什么可怕的?”

有人称他“指路大王”,老谢开玩笑地回应说,“我姓谢,每天有很多人谢我,别人喊谢谢我就很开心了!”

指路大王谢亮.jpg

指路大王谢亮老人走了 但他的老伙伴和义务指路精神还在

早8点的东直门公交枢纽站外,人流如织。在枢纽站东侧的指路岗亭外,志愿者梁占亭正热心地为问路的行人指路。他和京城指路大王谢亮老人相识多年,如今谢亮老人走了,老梁虽然很难过,但他说:“我们这些老伙伴和义务指路的志愿精神还在。”

8点刚过,一位老大爷拿着一张小纸条走向老梁,“师傅,去化工路怎么走?”“您往前走,马路对面坐635路,坐到甜水园站倒677路。”“还要倒车?有没有直达的车啊?”“没有了,除了635路,还有一趟75路,不过也得倒车,车站距离这里还有一段距离呢。”“得嘞,那我谢谢您啦。”

老梁说,他和老谢认识十多年了。“我从一块简陋的牌子,到一把遮阳伞下一张木制长桌,再到2008年老谢搬进蓝立方,最后到现在设施齐全的新岗亭,一直跟着他在这里指路。”直到现在,老梁依然保持着每天6点多就到岗亭志愿指路的习惯,因为早高峰时是东直门公交枢纽站人流量最大的时候,担心有人问路,所以老梁早早地来到了指路岗亭。

前几日,谢亮老人去世了,老梁知道后很难过。“我是大前天从外地回北京的,本来想给老谢打电话拜个年,可是他的电话一直没有打通,没想到人没了。”老梁说,他家就在东直门附近,18年前,他每天回家时都能看到谢亮老人在义务指路,老人的行动感动了他。退休后,他主动要求加入指路队,为行人指路,而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

老梁回忆,2017年夏天的时候,老谢身体就不太好了。“他都快90岁的人了,每天还坚持到岗亭给大家指路,挺不容易的。”老梁说,正是因为老谢的这种精神,他和其他三名老伙伴也一直坚持着为大家指路。后来谢亮老人被家人接走养病后,他和老伙伴们一直坚守着指路岗亭,大家还时不时地给老谢打电话,希望老人康复了能回来继续指路。

老梁感慨地说:“北京的变化太快了,这些指路的本事我还是跟着老谢学的,只要有公交线路调整,我们都会记下来,这样就不会给人指瞎道了。现在老谢不在了,我们还会坚持,把老谢的精神传递下去。”(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