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月琴:“爱管闲事”的老太太拼命护着一条家乡河
81岁的雷月琴是贵州贵阳市两湖一库环保基金会的环保志愿者,在她退休的30多年里一直倾心于环保事业,走遍了贵阳市的山山水水,用执着和耐心保护着身边的水资源。她说,“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有限,我的三个孙子也已经加入了两湖一库环保基金会的志愿者,真心希望更多的市民关心我们的两湖一库,关心我们的水缸,为它出钱出力,是我们市民应尽的责任!”
1949年,雷月琴随父母来到贵阳,穿城而过的南明河清澈见底,河里的水甚至可以直接饮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来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发生了改变,两岸的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河水变得越来越混浊了。1984年,47岁的雷月琴从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提前退休,她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水资源。
从1990年起,雷月琴只要有时间,就沿着南明河、小河、中曹河、花溪河走一走,一旦发现沿河的居民楼、商店、餐馆等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向河里,她就挨家挨户去劝告。每天早上为了劝告菜贩在河岸洗菜留下菜叶菜帮不要丢到河里,她六点就出门,晚上为了劝告打烊的商店员工不要到河里洗拖把,经常9点以后才回到家里。
雷月琴(左)正劝阻制止市民在河中洗拖把的行为
34年间,她走遍了贵阳市的水源地,经常被误认为是个多管闲事的拾荒疯老太。有一天,雷月琴走到龙王村时发现有一大股污水直排入中曹河,经过连续三天的现场查看,她终于弄清楚了污水的来源,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情况。
雷月琴(左)正在劝阻市民污染河水的行为
雷月琴花费七年时间手绘了六张贵阳南明河治污地图,被当地视作“珍宝”。
六张河流治污地图详细记载了1994年至2015年贵阳南明河的治污历程,红色线条是当年的污染严重河段,红色圆圈内是河流沿岸的皮革厂、造纸厂等污染大户。
雷月琴老人绘制的贵阳南明河治污地图
“很多相关部门都不掌握一手资料,不是像雷阿姨那样经常去河边走走看看,很多相关部门都还要咨询她。”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工作人员翟文静说道。雷月琴绘制河流治污地图的初衷并不复杂。
2008年的一天,大雨倾盆,雷月琴冒雨到花溪河沿岸查看水质。走到龙王村时,她发现有一大股污水直排入中曹河。
为了弄清污水的来源,雷月琴连续3天去现场查看,最终弄明白了污水的来源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情况。
“当时就想,干脆画一张图,哪里有污染就打上点点,政府部门看了也一目了然。”雷月琴走一段画一段,伴随着每周的踏访隔一两年再将地图更新一次,“1994年的是靠当年自己搜集的资料画的,后来一对比,能感受到贵阳一点一滴的进步”。
抚摸着纸张已有些泛黄的地图,雷月琴微笑着。
翟文静常与雷月琴一起参加环保活动,并曾被这几张地图深深打动。
“没有那样的觉悟和恒心,是做不到的。”在翟文静看来,雷月琴不仅仅是一位环保志愿者,更像是一位引路人。
“她是我们行动的监督者,几十年了,这是真正的细水长流。”翟文静说道。
雷月琴老人在7年间6次绘制南明河治污地图
如今,南明河沿岸的许多商户都意识到了偷排乱排废水对河流的危害。雷月琴巡查时,他们会主动和她打招呼。做小吃生意的宋大姐亲切地称她为雷阿姨,受雷月琴的影响,她不再乱丢垃圾,还教育孩子要从小爱护环境。
2007年11月,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雷月琴第一个报名做了基金会的志愿者,并捐了1000余元钱。她与其他自愿者一起进社区、赴湖区,向人们发宣传册、环保袋,宣传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尽管退休收入不高,雷月琴每年都会坚持拿出3000余元捐献给基金会。在她的倡议带动下,一些企业的员工、退休老职工纷纷向基金会解囊,献出爱心。
雷月琴(左二)在库区向游人宣传饮用水源保护的相关知识
30多年来,雷月琴为保护水资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说,为了家乡的青山绿水常在,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雷月琴有几大本环保材料剪辑录,厚约一尺的材料中分门别类收藏着她剪辑的环保新闻报道、写给相关部门的建议书等。
“有些报道把我写得过于好了,比如我并没有每天都去护水啊。这里并不是‘每天’,那里其实是‘一次’不是‘两次’。”她拿出关于自己的多篇新闻报道,上面是多处大小不一的红圈。
雷月琴的笔记本
雷月琴老人家中有女儿养的两只卷毛狗,一进门就汪汪大叫,同许多老人一样,雷月琴也同样期盼着一大家子团聚在一起的日子,“实际上我也有自己的生活。”
对于未来,雷月琴显得十分坦然。
“两个外孙和孙女都长大成人了,我也能没有牵挂的继续做些环保相关的工作了。”雷月琴告诉记者,闲暇时候自己会阅读一些环境杂志和专业书籍,毕竟“学到老,活到老”。
对于奶奶多年来的坚持和接下来的规划,雷月琴的孙女肖茜觉得,这是奶奶热爱的事业,“最开始她做这些我们还很担心,比如安全问题,但是也很理解,奶奶做得这些我从小看到大,这种热爱不是别人能改变的。”
在采访结束时,雷月琴递给记者一本自己收藏多年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生命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在另一侧则写着作为一名志愿者的承诺“尽己所能,不要报酬,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