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泉:刀尖上的美丽人生
“锵,锵锵……”在南通市港闸区一带,居民们只要听到清脆的“吊金龟”声(六片铁板串成的敲打器具),就知道是磨刀老人吴锦泉来了。接过居民送来的菜刀、剪刀,吴锦泉停下车子,支起窄条凳,摆好磨刀石,弓着腰,一丝不苟地磨了起来,“老人家的手艺特别好,我服装厂的剪刀都是送来给他磨。磨一次能用一年,价格还便宜。”港闸一家服装厂老板张郭平说。
吴锦泉老人是江苏南通的一位普通农民,年近九旬,靠磨刀为生。20多年来,他生活清苦,却乐善好施,把磨刀挣得的微薄收入大都用于慈善公益,他还成立“锦泉一元爱心社”,帮扶困难群众。他说,“我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能存下来多少,就捐多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号召我一直记在心里。”
每月仅花300元,他却捐出4万多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的巨大灾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地震后第四天,南通红十字会募捐点,一位衣着陈旧的八旬老人走了进来,将随身携带的布包向募捐台上一倒,一堆硬币“哗啦啦”地倾泻出来。“我是一名党员。四川受灾,我心里很难过。这是我磨刀挣的钱。虽然我今年已经80岁了,但我身体还好,还能挣钱。这点心意捐给灾区人民。”
汶川地震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爱心,让吴锦泉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他,要做这种力量的传递者。当天,他向四川灾区捐出了1002元。“我力量不大,否则还能多捐点。”握着空空的布袋,老人满脸歉意地说。
2008年汶川地震,他将积攒的1000多元钱捐给红十字会,那些钱有大大小小的硬币,也有又旧又褶的纸币;
2010年,他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000元,向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区捐款1000元;
2012年12月,他向以自己名义设立的公益基金——“磨刀老人”微基金捐款4210元;
2013年4月,他向红十字会捐款3000元定向用于中华慈善博物馆建设;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他向灾区捐款1966.2元(其中一元硬币1714枚,五角硬币503枚,一角硬币7枚)。
2015年5月,在“纪念5·8世界红十字日,助力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万人签名接力活动中,他再次向红十字会捐款11148.4元;
……
南通市红十字会的这几笔捐赠记录,见证着吴锦泉老人的大爱人生。
从起初每磨一把刀收几毛钱,到现在不过三四块钱。吴锦泉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每天仅赚着几十元的微博收入。他生活十分简朴,青菜自己种,几乎没买过新衣服。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过300元。他省吃俭用,却将磨刀积攒下的微薄收入,以及政府颁发的慰问金、奖金慷慨捐了出去。哪里有困难,哪里总能看到吴锦泉步履匆匆的脚步。十几年来,吴锦泉共向灾区、孤残儿童、贫困家庭捐款达4万多元。
榜样的力量,满城爱心如泉涌
常有人说:“慷慨不是看你付出多少,而是看你拥有多少。”其实,吴锦泉的家境并不富裕。62岁退休后,吴锦泉一边种地,一边操起磨刀旧业。一辆旧自行车、一张长条凳、一只竹篓子、一块磨刀石、一把钓金龟,便是他谋生的全部“家当”。磨一把剪刀挣5毛钱,磨一把菜刀挣1元钱,这些收入除去生活所需,吴锦泉全都捐了出去。
2013年老伴去世,他独住在三间旧平房里,红瓦下面还是芦苇帐,靠着200元的低保和卖一些鸡蛋维持日常生活开销。他家中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红十字会送的一台彩电难得开一次,早晚陪伴他的只有电台记者送的一只广播喇叭。家中有一亩多地,他吃的是自己种的蔬菜,一年到头几乎不买肉。一条黑裤子已经穿了39年,还是他出门时才舍得穿的行头。每次做饭,他都是烧土灶,儿子给买的煤气灶、好心人送的电磁炉,从不舍得用。
“和很多慈善家比起来,老爷子捐的不算多,但和自己的生活比起来,老爷子捐得太多了,简直就是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甚至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2015年,老人登上“感动中国人物”的奖台,老人的善行义举经由现场播放的视频在大家眼前铺陈开来,其中展现出的大爱人生令主持人白岩松感叹唏嘘。在他和老人的对话中,吴锦泉笑着说,自己身子骨很好,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要“活到老,磨刀到老”。
有吴锦泉为榜样,老人所在的五星村成立了“锦泉一元爱心社”。吴锦泉带头捐款3000元,还发动儿子捐款。村里的15家企业也自发捐出了3万多元,就连一些普通村民也加入到爱心捐献中来。目前爱心社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向伤残、重症、贫困家庭发放救助款1.4万余元。“更多的人不一定向吴老一样去捐款,但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做贡献。他给村里带来一种精神,可以感染每一个家庭。”五星村党总支书记褚君芳说。
南通市红十字会还创建了“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吴锦泉个人捐款3000元,截止目前,基金已收到各界捐款15万余元,惠及60岁以上的特困老人、困难环卫工人、困难农民、贫困学子等人群。“磨刀老人”也被注册为江苏省首个公益商标。
就连吴锦泉踏着自行车外出磨刀时,人们也都认出这位就是用微薄收入慷慨行善的磨刀老人吴锦泉。不少人在磨刀时,特意给老人一张整钱:“吴爹爹,不用找了,我们都知道你是在做好事,挣的钱捐给了困难人群。你也算帮我捐一点。”对于这样的好心人,吴锦泉心里感动着,但他一定让人写下自己的名字,代为捐赠。
如今,他是南通年纪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我是一个磨刀的,也是一名慈善大使。通过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成为有爱心的人。”吴锦泉说。
他的收入极其微薄,一辆旧自行车、走街串巷,挥臂洒汗之间,磨一把刀,仅能挣一元;他的爱心却甚为广博,哪里遭了灾情、谁有困难,总是第一时间,倾囊相捐,动辙数千元。一位耄耋老人,能凭借双手自食其力已属难得,却坚持公益数十年,用一片赤子之心感动了万千华夏儿女。的确,相比于很多慈善家,他捐的钱并不算多,但相比他自己的生活,他捐得就实在太多了,几乎是倾其所有。感动我们的,除了他念念不忘、帮助别人的那颗初心,还有他身上那种生命不息、助人不止的精神。向这位“磨刀老人”致敬!也希望老人的义举影响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因为赠人玫瑰真的手有余香。(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