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和墨子的慈善理念
在诸子百家中,除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外,管子和墨子的思想里也蕴含着重要的慈善内涵。管子的慈善思想非常广博,“兴德六策”和“九惠之教”是其最集中的体现。“兴德六策”即“匡其急”“振其穷”“厚其生”“输之以财”“遣之以利”及“宽其政”。其中“匡其急”是指“养长老,慈孤幼,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振其穷”包括“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等内容。所谓“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其内容广泛涵盖了对老人、儿童、穷人、病者等弱势群体的救济。
管子
更为重要的是,管子还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他主张,对于年长者,由官府在国都和各大城市设立救济部门,由专门人员执掌,月赐酒肉,死予棺椁,并“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慈幼之政亦在官府设职掌管,适当免征“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的赋役和兵役。除了针对弱势群体提出相应的救助政策外,管子还非常重视社会对于贫困人群的救济,他提出,要敦促乡党参与本地的贫困救助,弄清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上报官府,以便于“散仓粟以食之”。
管子的慈善思想更多地是出于为当政者提供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考虑,而墨子则不同,他对慈善的论述,主要是从下层社会所向往的“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方面展开的。墨子本人和他大多数的门徒都来自于社会的底层,因此,他们对包括小生产者在内的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和苦难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对社会救助工作尤为重视。“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精华,也是墨家慈善思想的集中体现。墨子希望“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并号召世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把“爱”和“利”相统一,认为“兼而爱之”,就是“从而利之”,“兼相爱”等同于“交相利”。墨家主张,社会上每个人都应竭尽其能,从体力、财力、智力各方面帮助别人,去实践“兼爱”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慈善理想。
墨子
墨子主张“爱无差等”,“兼爱”思想由此具有了平等性,他认为兼爱应该“远施周遍”。基于“兼爱”,墨子还提倡“非攻”,主张 “勿杀无辜,矜恤弱寡”。除了强调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平等之爱的个体情感外,墨子还从防灾、备荒高度,为统治者的“荒政”建设提供政策指导,这给传统社会中的社会救灾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墨子认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备也,地不可不用也,用不可不节也”。即粮食安全是防范饥荒的必备条件,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都不能不广泛储备,并在日常用度方面厉行节约,只有充分重视粮食储备,才能确保国泰民安。
综上可知,管子和墨子对慈善一事不仅有理论上的构想,更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他们的慈善思想可说是已经相当成熟。(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