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慈善活动

编辑:缄修

1.jpg

近代以来,慈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战争或疾病肆虐的地区,常常会有一些公益组织和慈善家去从事这项伟大的事业。其实慈善活动已经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非始于近代,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古代的慈善活动。

一、施粥

施粥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慈善活动,此事我们从许多影视中都有所了解,但若要论把这项公益事业做得最有模有样,我想大概要数清道光年间上虞崧厦上湖头的连仲愚创办的敬睦堂。敬睦堂建筑十分气派,它不仅是连家聚会议事之所,也是义庄存谷、发米、施粥、办学之地。为使义庄持续正常运转,敬睦堂还订立了条规作为行为准则。义庄备有三具木砻,常年雇有五六位帮工,负责收租、砻谷、发米。一遇大的灾荒义庄就开灶施粥,日日接济难民。

2.jpg

但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施粥活动就开始了,当时的形式较为简单,是直接在路边给需要救助的人提供饭食。施粥赈饥虽然简单,却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慈善行为,所以才被中国历朝历代所继承。

东汉时期汉献帝刘协曾经“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粥”,也是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国,那时各大寺院开始了施粥这一活动。民间施粥更为常见,过去俗称“吃大户”,如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冀州和定州闹饥荒,地方贤良人士“为粥于路以食之”。据《魏书·孝文帝本纪》记载,此举救活了数十万人。一直到晚清,放粮施粥都是中国古代慈善家们的首选。

二、捐赠

除施粥之外,最重要的慈善活动就是捐赠,每逢洪、旱灾害之年,各地大户经常会捐赠钱粮救济穷苦百姓。当然,古时国家遇到大灾,一般首先会由官府出面,从国库拨出银两赈灾,据《清史稿》记载,清朝三百年间,用于赈灾的银两约八千七百万两。当然,对于灾害造成的损失来说,这点银两不过是杯水车薪,所以很多时候还需要地方大户人家出钱帮助救灾。有时候,富户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出资救助,朝廷还会想办法迫使他们“出血”,电视剧《大清盐商》中就有这样的片段。

三、造桥修路以及各种临时性的救助

造桥修路是造福乡里的事,古人视为积功德。据说清代官历康雍乾三朝的名臣张廷玉就经常出资给乡里造桥修路,而他自己多年居住旧园,生活非常俭朴,连日用器具都不齐全。除造桥修路之外,地方富户还会不时给乡邻提供一些临时性的救助。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为官之后,每次得到俸银,都会将其分给亲友、乡邻,“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周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宋代名臣范仲淹,早年为贫穷所苦,为官之后,便设立“义庄”,用以赡养同宗族的贫困家庭。而被宋元明三代皇帝旌表的浙江浦江郑氏家族,更是在家训《郑氏规范》中规定,“对族人要多加体恤帮助,缺粮者每月给谷六斗;不能婚嫁者助之;乡邻无家可归者给房屋居住;无子孙的乡邻死亡后,给棺材安葬。”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主张仁而爱人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所以很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将与人为善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不少名门望族也将资助贫困族党乡人写进了家训。

四、设立慈善机构

南北朝时期,朝廷开始设立专门的慈善机构,用以帮助贫苦人士。公元521年,梁武帝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理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若终年命,厚加料理,尤穷之家勿收租赋。”“孤独园”收养孤儿和老人,成为官方慈善机构的代表。

3.jpg

到了唐朝,唐玄宗在开元二十三年下令设立“悲田养病坊”,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老人。宋朝的慈善机构日益完善,规模也不断扩大。宋徽宗时期,各个州府都要建立福田院,收养50岁以上的孤独老人。明清时期,承袭唐宋悲田院、福田院的传统,先后在京城附近设立养济院、粥厂等国家慈善机构,以收养老人、孤儿为己任。(图源:网络)

(来源:中华善德网)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