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的劝善意义

编辑:缄修

《太上感应篇》虽一向被视作道家的著作,但其中含摄了儒、释、道三家的主流思想,最大限度地扩充了社会的行善群体,促进了人间善业的发展。因其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提倡,《太上感应篇》的劝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

11_副本.jpg

一、推广积善法门,方便民众修道

纵观宋代以前的修仙法门,大致有“养神”“服气”“炼气”“饵药”“祀祷”等十数种,《太上感应篇》虽然也谈长生、求仙,但绝口不提服食、导引、符箓这类法门,只说:“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虽然早在《太平经》就认为,天地之间,寿最为善,积德行善乃长寿升天的要道。也尽管积善成仙说是先由西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提出进而被《太上感应篇》所吸收的,但积善成仙的修道法门却是随着《太上感应篇》的问世与流行,才逐渐受人们重视并践行的。

宋代以降,在凡俗生活中得道成仙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取向,行善积德也演变成为一种必须的宗教实践,与其它修持方式相得益彰。如明清时期的道教修炼以行善积德为外功,认为只有多积外功,才能最终使内丹修炼有所成就;再如清末民初出现于四川西部的飞鸾教,其修持方法也是以静坐炼丹,彻悟至道为内功,而以力行善事、广积阴功为外功。而这些,跟《太上感应篇》对积善成仙的修道法门的推广是分不开的。该经对积善成仙法门的发扬与推广,一定程度上使道教的长生修仙术不再专属于贵族,也使修道之人可以摆脱以往服食炼养、斋醮科仪的繁缛礼节,为广大普通民众开启了相对便利的修道方式。

二、融汇儒、释思想,广促人间善业

《太上感应篇》含有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如道之求长生、成仙、齐物畏神的思想;儒之伦理道德规范;释之十善恶业之说,但此经并不是简单地兼容儒、释思想,而是突出了三教共同的、通俗的宗教思想——善恶有报。这使得该经更为圆融地统摄三家的思想,大大缩小了宗教界限,得以劝化更多不同社会背景的群体行善积德。这种善思想的传播也渐渐形成了以慈善为荣的社会风气,回顾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在官办慈善事业鼎盛的宋元时期,私人慈善活动开始零星出现,如范仲俺的“义田”、刘宰的“粥局”、朱熹的社仓等。至明清时期,社会慈善事业处于巅峰状态,诸如育婴社、普济堂、同善会、清节堂等大量的民间慈善团体组织也开始涌现。素有“古今第一善书”之称,并融三家主流思想为一体的《太上感应篇》,凭其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力,对人间善业的兴起、发展、普及作出了很大贡献。

三、倡导除恶行善,助创和谐社会

《太上感应篇》里所竭力提倡的行善去恶思想,对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有导向作用,文中首先宣劝了26个善举,如:“不履邪径,不欺暗室”“济人之急,救人之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积功累德,慈心于物”等等,实际上是教导我们树立善的信念,并以慈善之心为人处世。接着,又主张去除170个恶行,这涉及世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有关个人品行、家庭、经济、政治和对自然界的态度等,林林总总,面面俱到。其中虽不免有些过于陈腐的观念,但大体上还是契合现实的,若每个人都积极响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主张,和谐社会离我们还会远吗?

综上所述,《太上感应篇》虽生于中古,但对当时及现今广大民众积德行善都有导向作用,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也有不匪的现实意义。(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