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驿站丨用我的声音 做你的眼睛
[原标题:用我的声音 做你的眼睛]
你是否曾在黑暗中独行?是否曾站在十字路口却不知该去向何方?你又是否曾想到,这样的无助对于盲人群体来说,就是生活的常态。他们刚出生或成长途中,就早早失去了对形状和色彩的认知,孤独茫然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更无从感受大千世界的缤纷……作为一名社区残疾人协理员,与盲人朋友们打交道已有10年之久。同样身为残疾人,我总觉得和他们之间,有些惺惺相惜的意味。
我从小患有神经纤维瘤,由于病情恶化,我不得已接受了截肢手术。在漫长而痛苦的治疗过程中,我有过挣扎、有过绝望,一想到自己的同龄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而我却在周而复始单调和痛苦中度过,一种悲凉的感觉沁满心头,难道我的青春,我的人生就只能这样荒废了?那时我最喜欢的歌是《隐形的翅膀》,多么希望自己真的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过绝望的深渊……
为电影写配词时间非常繁琐的工作,有时1分钟的画面,我得斟酌上几个小时
2007年,机缘巧合下,我来到了蒋家墩社区,成为了一名残疾人协理员。在与社区的盲人朋友们打交道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的不易。“如果我能看得见,就能轻易地分辨白天黑夜;如果我能看得见,生命也许完全不同……”这首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段美妙动听的旋律,但对于生活在黑暗中的盲人朋友们来说,却是最痛心、最真切的感受。
2010年,青山区残联在蒋家墩社区设立了盲人电影院,我便毛遂自荐,担任 “盲人电影专场”讲解员一职,想用自己的声音为盲人朋友们带去“光明”,“看”到希望。
我至今仍记得,我所讲解的第一部电影——《山楂树之恋》。第一次观影时,我便被剧中人物的纯美爱情故事所打动,迫切的想与盲人朋友们分享。七天国庆假期,我把这部电影翻来覆去地看了二十多遍,只为记清每一个故事情节。
来社区“看”电影,成为盲人朋友们的娱乐新方式
当我兴致勃勃准备开始动笔撰写电影讲解稿时,难题又出现了——电影中的某些场景表达了很多内容,而画面却只有几秒钟;而有的场景内容不多,很长的镜头都是山间的风景。为了清楚的展现故事内容,有时一分钟的场景,我反复推敲一个多小时,有时即使是半夜,只要脑海里浮现出灵感,我也会起身拿起枕边的笔,记上几笔。
“唉,老三和静秋最后还是没能在一起……”在那一年的盲人节上,当我看到听众们纷纷议论电影情节,为剧中的人物感到惋惜流泪时,心中特别欣慰,通过我的讲解,让盲人朋友们“看”懂了这部电影。
电影放映结束后,吴先生把女儿不太懂的地方向我进行询问
在这群盲人朋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桂师傅。一次放映结束后,他摸索着走到我跟前,拉着我的手激动的说:“上次看电影时,我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将近都有30多年没看过电影了,我实在是太激动了!”从那以后,每逢社区放映电影,桂师傅总是靠着椅背静静地听,听到关键处就倾起上身,听到有趣的对白就哈哈大笑。
我非常庆幸有这个机会,能通过电影讲解这种方式,化作一双眼睛,在黑暗中,带他们领略世界变幻,燃起希望明灯,用言语描绘屏幕上的美好故事,点亮他们的心中的梦。
(来源:武汉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