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思考丨慈善讲创新 更得讲诚信
2017年,可以说是中国慈善大发展的开端之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志愿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我国在公益慈善领域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志愿服务、公益慈善都有了制度的保障。同时,“一元作画”等网络募捐行动卓有成效,腾讯“99公益”等互联网募捐额屡创新高,各种公益慈善创新观点百家争鸣,各大企业机构也在公益慈善领域大放异彩。2017年,确可称之为中国慈善公益大发展的开端之年。
然而,在公益慈善创新发展的同时,一些现象也凸显出来。“人人公益”“善心汇”等平台假借公益之名实施犯罪,对公益行业产生恶劣影响;一些企业假借慈善之名,实施的却是骗钱骗物的勾当;“一元购画”项目在刷爆微信朋友圈引发公众捐赠热潮的同时,也引发社会呼吁,平台方应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化;而最近几天,一款主题为“同一天生日”的慈善活动出现在不少人的朋友圈里,只要输入自己的生日,就能找到“同月同日生”的贫困学生,捐上一块钱“改变TA的命运”。行动虽好,却被爆出“同一个贫困学生,换个名字居然出现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上,甚至有的生日日期根本就不存在。”
目前,该活动已被当地民政部门责令停止,相关调查也已展开。
民政部也表示,“同一天生日”募捐涉嫌违法。
截止目前,该活动已筹集善款255898元,将全部用于云南省镇雄县2130名贫困生一年的生活补助,同时,主办方“分贝筹”和爱佑慈善已就此事发表公开致歉声明:贫困生信息真实,低级失误难辞其咎。先不论最后的结果如何,从这件事情本身来看,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是,“分贝筹”作为北京零分贝科技有限公司旗下1对1扶贫助学筹款平台。该平台既不在民政部制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之列,也非具备公募资质的慈善组织和官方渠道,这些都与慈善法相悖。
二是,“分贝筹”公众号声明,将所有捐款直接进入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账户,并由其发放,不接触任何资金。但在爱佑未来官网却查不到相关信息,只有爱佑未来的微信公众号里,才能找到“分贝筹一对一助学”的捐款入口。更令人讶异的是,在零分贝的官网上还曾展示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南都公益等其他数家合作公益机构。而丑闻事件爆出后,南都公益第一时间在微博发布《关于零分贝擅自使用南都公益基金会Logo的侵权行为声明》,声称从未与零分贝有过任何合作。“分贝筹”一下子面临“欺诈”和“侵权”的双重嫌疑。
网络筹款本身就是人民群众行善施爱的主要方式,各种平台在推出各式各样吸引眼球的标题、内容,在促人行善,制造共情,制造推广氛围的之外,更应时刻牢记的是,诚信不可缺失,这是慈善的根基。就此次事件而言,贫困学生的信息为何闹出乌龙?在内测阶段为何能公开受助人的信息?这些运营上的漏洞已经引起不少质问,无疑会对捐助人产生伤害,让善心蒙上阴影。
进一步而言,已经筹得的善款流向了哪里?发起方是否具备相关资质?为什么明明没有的合作机构或单位会出现在官方页面上的合作伙伴里?这些疑问更涉及现实的法律问题,所产生的疑虑更大,只有通过调查讲清楚说明白,才能纾解公众的担忧,保护善意善举的初心。
正如人民日报12月28日发文所讲:专业化的慈善行为,需要创新手段和形式,增强代入感,才能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聚集更多社会资源,去帮助急需帮助的人。但公益领域的创新必须建立在真实和信任之上,如果一味追求创意是不是吸引眼球、噱头能不能制造轰动,而丢掉了慈善行为公开透明、规范合法的本色,再浓情蜜意的讲述也会变成虚情假意的辞令,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助人之心。
慈善讲创新,更得讲诚信。如下图所示。
所以,你认为呢?(图源网络)
(来源:中华善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