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轮椅女孩 将生活过成一首诗

编辑:拉布

“每一天怎么过?扫地、洗衣、做饭、锻炼、看书。听老人念生活经、讲故事;和少年在一起,回归青春年少;和孩童在一起,重温童年;问候每一位来往屋前的行人,打听有关五湖四海的消息……”

这是四川省平昌县镇龙镇万家村村民刘秀娟日前写在朋友圈的新诗,文字质朴,却满含对生活的热爱。

17岁时,刘秀娟由于高位截瘫被迫辍学在家,面对困境,她通过读书寻觅自强之路。如今,32岁的刘秀娟已累计在刊物上发表五十余篇诗歌,还在村子里建起一间有600余册书籍的爱心书屋。

刘秀娟和母亲的合影。.jpg

刘秀娟和母亲在一起

苦难中生出“心翼”

刘秀娟的网名是“心翼”——这其中有“身体虽然有缺陷,但若是心中长出翅膀,仍然能够抵达梦想之地”的含义。

与人交流时,刘秀娟总是面带微笑,声音柔和有力,仿佛生活从未在她身上留下过任何苦难的印记。

十几年前,刘秀娟上山打猪草时摔了一跤,因为当时没有外伤,就只涂了点膏药。直到2003年,刘秀娟在当地县医院被确诊为“高位截瘫,脊髓损伤99%”,病因竟然是那次摔伤的后遗症。

“后面听医生说才晓得,那次摔伤导致骨裂,时间久了脊髓发炎化脓。”母亲王秀兰说,那段时间女儿心灰意冷,多次有寻短见的念头。直到有一天,她突然说想看书。神奇的是,看的书越多,刘秀娟的精神状态竟然越好。“吃饭也看,大半夜的也还看,简直‘着魔’了。”

为了尽可能让女儿少受罪,身体单薄的母亲每天都要抽时间背她去院内透透风,夜里,母亲会起床好几次,翻动她的身子,背她上厕所。 看着体重不到90斤的母亲终日操劳,秀娟经常问自己:“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尽头,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她用不吃饭、发脾气来消极抵抗母亲的爱。 2006年夏天的一个雨夜,母亲背她上厕所,脚下打滑,母女俩同时倒地。就在母亲后脑勺将要着地的一刹那,秀娟本能地伸出手去护住了母亲。也就在那一刻,秀娟感觉死去的心复活了。“为了母亲,为了家人,我不能再这样消极下去”。 为了让女儿重新站起来,母亲用上了自创的土办法。她用斧头劈了很多小木片,每块小木片都用纱布裹缠,然后把木片绑夹在女儿的膝关节和髋关节部位。

做完这一切,再用绳子将女儿的身体绑在门口的柱子上,每天一绑就是好几个小时。 2007年,秀娟告别了那张躺了三年、令她无比生厌和恐惧的床,镇龙中学一位老师送给她一部轮椅。院坝虽然小,但她在方寸之间操控自如,双手也可以派上用场了:洗脸梳头、穿衣穿鞋、煮饭扫地…..远的地方够不着,就用火钳,那是她的“加长臂”,院子的一角已经有一棵杏树和桃树,她又种上了两棵樱花树。 为防止女儿腿部肌肉萎缩,母亲又想出了新办法,她在女儿头顶双手够得着的地方,由低到高设置了三根横杆,开始,秀娟抓住最低的那一根,努力地稳住身子,往后,难度逐渐增加,开始试着抓第二、第三根横杆,身体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刘秀娟一边锻炼一边看书.jpg

刘秀娟一边锻炼一边看书

刘秀娟一边锻炼一边看书。 年复一年的康复训练,秀娟的右腿慢慢恢复了知觉,可以感知冷暖。2012年,家人带她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生发现了可喜的变化:脊柱内侧长出了一根细如发丝的脊髓神经。遗憾的是,要想恢复行走已不太可能了。 双腿寸步难行,蛰伏在内心的愿望——读书,却愈来愈强烈。

母亲笑着问她:“书能当饭吃吗?”她笑答:“是的”。 沉迷在书本里,秀娟时常忘记了康复训练。她和母亲想出了二者兼顾的好方法:用木头作一个可以放书的简易支架,她在紧握横杆锻炼时,可以翻看眼前的书籍。 又是一年春来到,当年她种植的樱花树开始绽放,小院坝内暗香浮动。坐在树下,花瓣缓缓飘落在书页之间,嗅着淡淡的书香,诗情在胸中悠然而生。姹紫嫣红中,秀娟最爱桃花的热情和热烈,她写道:“也曾想杏花淡月,也曾想像梨花皎洁,可是我生来便是桃花嫣红,总是冷淡不了内心热情,放不下对脚下土地的赤诚,于是我在每一朵,注满心血”。

刘秀娟说,为了更好地读书和写作,她已经翻旧了两本工具书,一本是1800页的《现代汉语大辞典》,一本是3000多页的《辞海》。“除了读书笔记外,也经常写一些随笔。”

2016年,驻村帮扶干部杨兴国偶然间读到了刘秀娟的作品后,马上推荐给当地的报纸杂志。同年4月,《巴中新报》首次刊发了刘秀娟的文章。自此,刘秀娟笔耕不辍,先后已有五十余篇文学作品在《巴中散文》《巴中文学》上发表。

刘秀娟和孩子们在一起.jpg

刘秀娟和孩子们在一起

大山里建起了小书屋

每天清晨,伴着初升的朝阳,万家村小学的十几个孩子总是会先到“秀娟爱心书屋”逗留会儿,看看书再去学校上课。

“山里的孩子除了教材,其他能读的课外书非常少。秀娟这个书屋提供了一个可以借书读书的机会。”村里70岁的退休教师刘星照说。

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各类书籍一应俱全。记者发现绝大多数书甚至还备注了拼音和解释。“村里读书的多是些老人、孩子,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刘秀娟说。

为何会想要办一个“爱心书屋”?刘秀娟介绍,去年上小学的侄女从南充回来看望她,小侄女被家里各种各样的书籍吸引了,捧起书就看了整整一下午。看着侄女聚精会神读书的样子,再想到前几年自己想读书却无书可读的艰难,刘秀娟萌生了要在村里开办爱心书屋的想法。

在征得家人同意后,刘家把公路边三间养蚕房打扫收拾一新。刘秀娟拿出了自己收藏的几百本书,加上爱心人士捐赠的200余本书,办起了这个山村“图书馆”。

刘秀娟请木匠在左右墙壁做了书架,孔孟老庄、《黄帝内经》、《史记》、《资治通鉴》、《浮士德》、《忏悔录》、《尼采全集》、《杨绛散文》、《热爱生命》……哲学、历史、文学、医学、心理学等各类书籍一应俱全。那些书是秀娟省吃俭用买来的,或是老师和亲友们赠送的,加上当地图书馆捐赠的200本,现在的藏书数目已达到600多本。 “我知道在山里借书有多难,所以就想开办一家书屋,大人小孩都可免费借阅。”秀娟说。她在网上呼吁更多朋友加入捐书队伍:“旧书、新书,一本两本秀娟都不胜感激,至于书籍类型,国内外古典、现代文学、医学常识、心理学、哲学、天文地理、音乐、家庭教育、书法,还有农业水产养殖、蔬菜水果栽培管理、花卉栽培管理、家禽家畜养殖管理等都好。”

“爱心书屋”建好以后,成了村里人常去的地方。尤其是村小的孩子们,最喜欢围在书屋看书,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刘秀娟还会耐心地答疑解惑。

为了贴补家用,也为了有钱买书,刘秀娟在爱心书屋旁开了一个“小超市”,卖些油盐酱醋。看到村里人剪发不方便,刘秀娟又自学理发,义务为村里老人剪发。此外,她还自学了电脑,帮助村民办理手机充值和网上购物。

提起秀娟,万家村的村民都夸她自强乐观,是个“热心肠”。村民刘学书说,命运对她不公平,但她却从没有抱怨过,反而一直在帮助和鼓励身边的人。

刘秀娟.jpg

我也有一个梦想,那是一座藏书破万的图书馆

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秀娟在一篇日志中以自嘲而又坦然的口吻写道:“三十二度春秋,已然人生半场,下半场就定格为坐姿吧,以坐着的姿态把百分之九十九的沉重加百分之一的希望转化为百分之一的沉重加九十九的希望”。

“目前来看,首先要在村里办个快递网点。因为受制于地理位置,所有包裹快件只能到相隔十来公里的镇上提取。”刘秀娟说,村里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儿童,非常不方便。

种花是刘秀娟另一个爱好。向日葵,波斯菊、桂花、樱花……凡是能找到种子或种苗的花卉,她都亲手种植在房前屋后。她在日记中写道,“播种时,妈妈说秋天不会有收获,我笑笑不说话。春日种下一株株向日葵,不为秋天里享有她的果实,只是想看她在阳光里一天天成长的样子,喜欢她一心向暖、无畏风雨的生之信念。如果秋天有幸品尝她的甜美果实,那是大地的恩赐,唯有感激造物眷顾。”

常年卧病在床,风过林梢的声音曾是那么单调,如今,她喜欢听风,“风在树林里、路上、屋子里欢呼雀跃”,当年那个在田野上如风一般奔跑的小女孩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每每有了灵感,秀娟总是第一时间在本子上记下来。刘秀娟说,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而精神生活反而显得荒芜。“书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给养,让我心中有了一座永不沉没的小岛屿。”刘秀娟说,有生之年,自己要在村里建一座藏书万册的图书馆。“我正在申请加入电商平台,准备出售村里的土特产,攒钱丰富书屋的书籍种类。也希望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能够关注山村文化发展,捐赠一些书籍,哪怕是二手书也多多益善。”

这个生于春天的女孩,脸上终日洋溢着春风般的笑容。她渴望爱情,希望早日遇上那个对的人,她的要求很简单,朴实、勤劳、孝顺,和她一样热爱生活,两人携手“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图源封面新闻)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