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里街外丨“90后”孙望东 用“傻劲”活跃在志愿服务第一线
据海口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统计,截至2016年,海口实名认证的志愿者达25万人,各类注册志愿者团体3163个,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625万小时。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阳光助残、社区服务、“三下乡”、文明交通等多个领域,“公益海口”已成为这座海滨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90后”青年志愿者孙望东就是这数十万志愿者中的一员,他不仅为海口的志愿服务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国的志愿服务者树了一根标杆。
孙望东(左一)荣获“2016年度海口市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以己绵力,施善于人
初见孙望东,他身着白色的T恤和牛仔裤,在海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办公室里和我们谈起了他十年间的公益生涯。
谈及初衷,孙望东提到最早的“因”是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他看到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地方还需要关注和关爱。也就是这一念头,让孙望东从此走上了志愿服务公益之路。“世上有很多需要帮助和关心关爱的人,我只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去帮助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孙望东说。
孙望东(中)在海口明珠广场献血站做志愿服务
2009年至2012年,当时还是高中生的他连续三年,每逢周末双休、节假日等都组织海南政法职业技术学校、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们参与无偿献血宣传、造血干细胞动员和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活动。当年,这个“志愿者少年领袖”累计服务时长逾300天,组织志愿者人数共计6000余人。
海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专职副秘书长郑兴杰说:“那时候每个周末他都打电话找我要志愿者马甲,然后写策划方案,给志愿者做分工和活动指导,组织多个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去做志愿服务。”
“当时我心里想,这小伙子不错,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就已经能够组织那么多比他大的高校学生一起去做志愿活动。”郑兴杰坦言,虽然孙望东还很年轻,但很让人佩服,不仅是因为他能在这样一个年纪就有很强的调动力,还因为他很有心也很有主见,除了帮助一些需要有人予以援手的群体,还会摸索着引导一些待业青年找到未来的方向。
上了大学,孙望东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他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开起了一间小型快餐店,一面挣自己的生活费,一面则用一部分资金继续投入志愿工作,为志愿者们购买小马甲,并掏钱为他们报销来回车费。此外,开快餐店的四年期间,孙望东也不断招募学校里的贫困学生来做送餐员,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平台。毕业后,孙望东自主创业,并选择了教育培训的领域,参与并创立了博鳌国际青年营,以联结更多志愿青年。
点滴付出,志愿服务道路上有他同行
“近十年的服务时间不算很长,志愿工作说难也不难,比我优秀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只要人人尽一份力,我相信都能做得很好。”这是孙望东对自己这段志愿经历的评价。
因志愿服务这条路与孙望东发生交集的许多人,为他留下了许多“标签”:“不容易”“有爱心”“责任心很强”……多番感慨过后,总能归结出一句:“他是个好小伙!
2017年是广东省血液中心的护士江蓉和孙望东认识的第六个年头,虽然江蓉比孙望东年长,但就献血站的工作来说,孙望东的“工龄”更长。“我被分配到献血站的时候,孙望东已经在那儿定点做了一段时间的志愿工作,当时他比我更熟悉献血站的同事。”江蓉说。
在献血站“扎根”了一年又一年的孙望东在提起献血小知识的时候不慌不忙、条理清晰。当时面临高考的他,每次依然从大老远赶到献血服务点组织志愿者参与活动,还时不时受邀走进高校进行无偿献血宣传和造血干细胞动员。
孙望东走进社区教小朋友书法
江蓉说:“他真的很有心,年纪那么小就想着要做志愿者服务别人,虽然志愿者谁都能做,但难有人能持续做,这么多年来来往往的志愿者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就孙望东这张‘熟面孔’能让人记住,很可贵。”
位于海口城郊的林昌小学也是孙望东常年服务的一个驻点地,校长陈杰和孙望东也认识了近六年。林昌小学目前只有一到五年级,每年级一个班,但针对林昌小学的志愿活动多而细,其中比较大型的一项志愿活动是五六年前变荒为绿志愿服务活动和至今仍在持续的定点支教。
变荒为绿项目的计划是在学校的闲置地开建农场,通过农事体验打造城乡互助的新模式。孙望东和一众志愿者来到学校的闲置地内除杂草、翻土、开垦荒地,最终用于种地瓜和蔬菜。
虽然如今随着学校的改建和重新规划,小型农场已经成为花圃,但陈杰的心中还是充满感恩。“每个周末志愿者们都会宣传并引导一些家庭来种地瓜,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将近200人。”陈杰回忆道,孩子们周末也会好奇地跑来观看人们种地瓜,慢慢地从一开始的怯生生,变得越来越像农场的“小主人”,这样的成长,让他更为欣慰。
支教活动至今仍在继续,2012年-2014年间,孙望东一直坚持组织100余人的支教队伍每周二、五到林昌小学来为孩子们上课,近几年孙望东虽不再主导支教组织工作,但仍持续保持关注并时不时地为学校捐赠图书、文具和体育用品。
“孙望东责任心很强,他会根据各班特色设置教案,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陈杰说,学校条件不算好,来支教交通也不便,但孙望东还是坚持自掏腰包带队过来,平常除了为其他志愿者报销车费,在各个节日特别是儿童节的时候,还会给孩子们送来礼物,或者买来食材,让大家聚在一起联欢。“时间长了,孩子们都熟悉了孙望东带的这些志愿者,到周二周五的时候都会眼巴巴望着窗外看他们什么时候来。”
在陈杰眼里,孙望东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不仅会关心爱护学生,也一直照顾着老师们。在孙望东从事教育培训类工作之后,要是遇到一些有益的培训讲座都会邀请陈杰和学校的老师们参加,希望大家能更多接触和了解新的知识技能。
他希望自己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不改初心
相较于十年前志愿服务工作筹备时期的困难,如今志愿服务已逐渐规范化,但志愿工作的推进仍时常遇到诸多不如意。
孙望东组织志愿者为海口林昌小学建爱心图书室
“当年很多人觉得做志愿者是一件很傻的事情,甚至志愿者本身也会有这方面的顾虑。”郑兴杰分享了早年的一些志愿小故事,有些志愿者做服务的时候很卖命,自身感到认同但不愿让身边人了解这些服务内容,一是担心朋友同事笑自己傻,二是担心领导觉得自己不务正业。
实际上,这些不赞同的声音如今仍旧存在。如同家常便饭一般的质疑,孙望东经常听到。“但我只是在做我想做的事情而已。”孙望东不苛求所有人都醉心公益,只要求自己能在选择的道路上不改初心。
庆幸的是,孙望东的家人对他的志愿工作一直表示支持,只要是在人生路上对成长有帮助的,他都能带着家人的支持放手去做。“想到家人是支持我的,心里就总是乐呵呵的。”孙望东说。
提及2000小时的服务时长,孙望东笑说这可以算是一个“不完全统计”,“早年做志愿没有这么多形式,我们也不会为了统计而统计,最好的‘人证物证’是那些年我们服务过的群体和一起合影的照片。”在他的电脑里,这些回忆的记录资料塞满了一个又一个磁盘。
“如果一定要有一个远期目标,我希望服务时长能多加2个0。”孙望东说。
漫漫志愿公益路,从不停歇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做一件好事容易,持之以恒地做好事才是最难的。孙望东做志愿不是心血来潮,不是三分钟热度,而是迎难而上克服种种困难,让志愿服务精神影响更多的人。他坚守在志愿服务的漫漫长路上,乐此不疲,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人,用心付出收获快乐。在大学四年期间,孙望东用自己开快餐店挣的钱为志愿者们购买小马甲、报销来回车费,还为学校里的贫困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平台,以自己的绵薄之力继续行善。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孙望东愿意将自己的宝贵时间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愿意为此付出精力,而不是“走过场”。每个时间段的服务都是孙望东的爱心汇聚,他用自己的行动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熠熠生辉。
见贤思齐。志愿服务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响应。志愿服务也不是短期的事,它需要坚持和积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社会需要孙望东,也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孙望东一样的人参与进来,让志愿者那团流动的火炬走到哪里照亮那里。希望在志愿服务这条路上,有你我他的加入,积小善为大德,积小善为大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