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兰:照亮凉山深处的那一盏灯火

编辑:啸阳

张俊兰01.jpg

一次扶贫采访改写后半生

“我相信一盏小小的灯火,就可以照亮孩子的未来。”张俊兰用一支笔和一盏灯诉说着她与凉山孩子深深的情感。

今年56岁的张俊兰,是天津日报社一名普通的新闻记者。

21年前,中国记协、国务院开发办、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组建“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记者分赴全国各地贫困区。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作为成员之一,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她没想到,此行改写了自己的后半生。

凉山的贫穷和落后让她触目惊心:一路上,到处可以看到衣衫褴褛的男女老少赤脚走在山地上,他们住的是阴暗潮湿、四面透风的土屋或茅屋,而且人畜混居。在布拖县瓦都乡菲铁村,她看到一家人正在地里忙碌,3个孩子和母亲都衣不蔽体,在凉风中发抖。

贫困导致教育落后,校舍多是危房,师资力量薄弱,失学的孩子很多。凉山孩子读完小学和初中很难,读完高中更艰难。中学毕业之后,即使能考上向往的学府,一些孩子也没钱报到、无法继续深造。

回到天津以后,张俊兰时常梦见凉山的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闭上眼,就会听到山寨里的土鸡在黎明前发出的啼叫。她一遍遍问自己: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她昼夜不停地写作。1997年10月9日开始,张俊兰的5篇“凉山纪行”系列报道先后见报。

张俊兰04.JPG

三赴凉山建起希望小学

自“凉山纪行”发表的那一天起,张俊兰的电话就开始不停地响,读者来信堆成一座小山。读者来访不断:年过7旬的老人来了,拿出节衣缩食省下的养老金;老师们来了,送来孩子们自愿捐献的零用钱;蓟县的农民来了,带来几角、几元聚在一起的捐款……那时,在天津的12个郊县,每天都有情系凉山的主题活动在进行,参加扶助凉山的读者达数万人。

张俊兰和同事们一起接待大量读者来访,接受每一笔捐款捐物,登记入账。下班后,她一针一线缝制邮包,第二天一早把读者捐献的衣物、文具送到邮局。连续3个月,她每天工作时间在13个小时以上,两次病倒,却从未停止工作。

扶贫从何着手?张俊兰和同事们商量在凉山建一座希望小学。

经过3个月的忙碌,1997年12月28日,筹建一座希望小学的资金已经到位。1998年1月,张俊兰第二次启程去凉山。她的背包里装着一张167253元的银行汇票和筹建希望小学的方案。同年8月,张俊兰第三次赴凉山:一座崭新的校舍已矗立在凉山布拖县亚河村海拔2800米的山地上。300多个穷困的凉山彝族孩子终于告别了昔日四面透风、随时可能倒塌的校舍。

那次告别凉山,汽车驶离布拖县时,彝族父老乡亲、男女老少用高亢、苍凉的歌声为她送行,张俊兰泪如雨下。

“乡亲的歌声一直回荡在我的记忆里,呼唤我一次次踏上归程。”张俊兰说。

她为凉山所做的一切感动了各地各界人士,他们长期委托她在凉山助学、扶贫。从那时至今,张俊兰每年如期抵达凉山,去看望当地的孩子们。

张俊兰02.JPG

柔弱身躯担起重任

21年的时间里,张俊兰独自一人承担了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详细考察受助地区、学校和学生的情况,向捐助者提供一份份资助方案、可行性建议,阅读并整理一摞摞受助学生申请表和自传,制定扶贫助学标准和实施细则,工作完成之后向捐资者回馈全套资料,手把手教会凉山孩子怎样与外界沟通,以讲课、座谈、书信等方式教导学生回报社会……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孩子们的眼中,张俊兰则被亲切地称为“张妈妈”。

为建立孤儿班,张俊兰每年在雨季进凉山入户寻访大量孤儿。酷热的晴天,汗水竟然会把头上的遮阳帽湿透,皮肤被晒伤,痛得不能碰;连续阴雨天,必须脚穿长筒雨靴跋涉在泥泞的路上,脚上、腿上尽是血泡。

帮一个,是一个,张俊兰想趁着自己还没有老,多走一些路、多做一些事。“我在这里承担了父母的责任,没有父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我也不会放弃他们。”

凉山高山险壑,一年四季自然灾害不断。张俊兰在奔赴凉山工作途中时常遭遇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路基塌方,有一次在冒雨进山途中汽车失控,险些跌下悬崖。2005年秋天,张俊兰的母亲患膀胱癌晚期,女儿高考进入冲刺阶段,当时她正全力以赴在凉山创建孤儿班。然而,面对慈母、面对女儿、面对凉山亟待救助的孤儿,她选择了大爱,昼夜忙碌在凉山,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在母亲患癌症的两年多时间里,她6次往返于凉山和母亲的病榻间,与海外慈善家一起创立了19个孤儿班。慈母去世之后下葬的第二天,她又匆匆踏上了凉山路。

自从走进凉山,张俊兰的个人生活变得更节俭。她制定了每次进凉山工作期间恪守的原则:不接风、不送行;吃住等各种费用自理,不增加地方财政一分钱负担……21年里,她记不清多少次为凉山捐献,自己的捐献也成为唯一不用记录于账目、不用回复的善款。

张俊兰03.JPG

汇小溪聚大爱照亮凉山路

21年间,张俊兰的点滴付出都化作星星点点的希望,播撒在了凉山的土地上。她知道,自己将一如既往地把这件事做下去。在张俊兰的日记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当我们的心里装着别人,用平等的目光看待社会底层的人们,把自己和他们的命运联结为一体时,我们才会拥有真正的人生价值和幸福快乐。”

21年来,张俊兰早已化作一颗炽热的火种,为凉山孩子的未来点燃希望。无数受到关怀的凉山孩子如今已经长大成才。有的成为人民教师,在凉山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有的成为公安干警,正奋战在凉山禁毒防艾的前线;有的加入国际慈善组织,正在家乡救助艾滋孤儿;有的已经毕业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学府,正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他们现在可以与妈妈一起携手走在艰苦的山路上,当年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这份扶贫事业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正在用最微小的火种点亮生命最耀眼的光芒。

如今,凉山上的身影笔耕不辍,我们还可以看见,张俊兰带着她的孩子们仍在奋笔疾书。

凉山的路,亮了,笔直的通向远方。(综合自人民日报、中国文明网;图源网络)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信网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尚一网乐视网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

Copyright © 2019-2020 ShanDeChina.XI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善德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天心区创谷产业园主楼三楼336-359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惠河南街1102号国粹苑A座1层1067-1085房间 电话:010-67702399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21014号-1